挨揍是孩子一生需要经受的挫折教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5 07:57 1

摘要:午间与几位朋友聚餐,席间谈及教育,一位朋友说起他友人的女儿近日因与父母争执,竟负气离家。所幸最终寻回,并未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女孩年纪尚小,远未到通常认为的“青春叛逆期”,此举令在场众人都感到困惑与忧心。

午间与几位朋友聚餐,席间谈及教育,一位朋友说起他友人的女儿近日因与父母争执,竟负气离家。所幸最终寻回,并未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女孩年纪尚小,远未到通常认为的“青春叛逆期”,此举令在场众人都感到困惑与忧心。

大家纷纷感叹,面对这样的孩子,教育似乎陷入两难:不能骂,更不能打,生怕哪句话、哪个举动就激化矛盾,酿成更严重的后果。这个年纪就敢因一点争执离家出走,在迷爸看来,或许是孩子心中缺少一份应有的“害怕”。

迷爸始终认为,“害怕教育”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它不是要培养胆怯,而是要让孩子懂得敬畏——敬畏规则,敬畏失去,乃至敬畏生命。一个对什么都无所畏惧的孩子,往往更难建立行为的边界。而适当的“害怕”,恰恰是自我保护的本能,也是对后果的预判。

这种教育,有时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打击”来实现。例如,适当的体罚能让他记住身体的疼痛;收起他心爱的玩具,能让他体会失去的滋味;短暂的隔离,能让他感知亲情陪伴的珍贵。这些经历,都是为了在他心中种下一颗“敬畏”的种子:行为,是有代价的。

书小迷也挨过揍。大约有三四次,在他三岁时,迷爸曾用衣架在他腿上留下过红痕。自那以后,只要看到爸爸举起衣架,他眼中便会闪过一丝惊恐。但从去年起,迷爸再没有打过他——尽管这不代表未来绝不会。

迷爸以为,对孩子的惩戒,尤其是体罚,宜早不宜迟,最好在三岁前。那时他对世界的认知尚处朦胧,正是建立行为与后果关联的时期。老话说“三岁看老”,在这阶段让他懂得敬畏,知道疼痛、失去与分离的滋味,长大后行事便不会太过出格。

当然,迷爸也深知,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观点。许多人成长于“说理教育”的家庭,从未挨过打,也同样品行端正;也有不少人因童年挨打留下阴影,成年后发誓绝不重蹈覆辙。打与不打,从来因家庭、因人而异,并无定论。

席间的朋友们根据各自的生活观察,倾向于认为:在适度而非家暴的前提下,小时候挨过打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守规矩、更知孝顺。这或许是一种经验之谈,未必普适,却也是来自现实的一种声音。

对于书小迷,迷爸清楚他心中已埋下敬畏的种子。未来,迷爸会尽力克制,不再动用体罚。但倘若他触犯道德或安全的底线,迷爸依然会采取严厉手段——哪怕只为传递一个朴素的道理:有些界限,永远不能逾越。

---此亲子陪伴日记《书小迷记》第四一篇写于2019年7月17日

因为我们对孩子期许了美好,所以我们会产生困惑、焦虑甚至无可奈何。陪伴不仅仅是教育,更多的是能体会到快乐!

来源:梦秋看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