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19天反转!安世中国重开供应:只卖国内,付款只用人民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07:56 1

摘要:10月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向国内分销商发出正式供货通知,宣告持续19天的全球断供状态就此终结。但通知里藏着的两条新规,直接让全球半导体圈和汽车行业炸开了锅:供货范围仅限中国境内,所有交易彻底抛弃美元、欧元,全面改用人民币结算。要知道,安世手里攥着全球车规

10月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向国内分销商发出正式供货通知,宣告持续19天的全球断供状态就此终结。但通知里藏着的两条新规,直接让全球半导体圈和汽车行业炸开了锅:供货范围仅限中国境内,所有交易彻底抛弃美元、欧元,全面改用人民币结算。要知道,安世手里攥着全球车规级基础芯片的"命脉",这波操作相当于直接改写了行业游戏规则。

事情的起因,是荷兰政府一场闪电般的"夺权"行动。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发布部长令冻结安世全球30家子公司的资产、知识产权及人员调整权限,当天就配合三名外籍高管启动紧急程序,7天内便由荷兰企业法庭裁定将安世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暂停中方创始人的CEO职权。要知道,闻泰科技2019年可是花了334亿真金白银全资收购的安世,2024年这家企业还为荷兰贡献了上亿欧元税收,如今却因地缘政治偏见被强行夺权,连正常的运营权限都被彻底封禁。

这波越界操作彻底触碰了底线。10月4日,安世中国果断暂停所有出货,一场产业链博弈就此打响。谁都没料到,这一断供就是19天,全球供应链立马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剧痛。安世可不是普通芯片厂商,作为全球功率分立器件营收第三的巨头,它的小信号二极管、ESD保护器件出货量全球第一,车规级Power MOS全球市占率第二,手握近1.6万种产品料号,电动车逆变器芯片更是占据全球40%的份额。特斯拉、苹果、大众这些行业巨头,早就把订单签到了2025年,根本离不得它的供货。

更关键的是产能布局的压倒性优势。安世约70%-80%的产能都在中国境内,东莞的封测基地承担了全球50%的封装测试任务,年产量高达500亿颗元件。荷兰总部看似握着企业注册名头,实则就是个"空壳办公室",真正的生产核心早就在中国落地。这种产能分布,注定了荷兰政府的"夺权"更像抢了个空钱包,真正的财富早被放进了中国市场的"保险箱"。

断供的连锁反应很快蔓延全球。10月16日,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预警,安世芯片库存仅够维持数周,而新供应商的认证周期长达数月甚至一年,车企根本等不起。德国奥迪本土工厂产量应声下跌15%,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直接减产30%,宝马慕尼黑的交付周期从4周拖到12周,12家零部件企业干脆停产,20万岗位面临风险。美国那边更着急,代表通用、福特的美国汽车创新联盟直接发警告,称部分工厂最早下月就可能停滞,毕竟美国三分之二的相关产品都依赖含中国生产的成熟芯片。2024年全球汽车业因缺芯已损失606亿美元,谁都不敢想象这次断供持续下去的后果。

就在欧美车企焦头烂额时,安世中国的供货通知来了,但规矩彻底变了。第一条就是"境内专属供应",明确暂不向境外市场出货。这波回应针对性极强——荷兰总部此前刚散播"中国工厂芯片质量有问题"的说法,安世中国干脆用行动表态:既然说不好,那我们先紧着自己人用。东莞工厂很快满负荷复产,订单排期直接排到了2026年1月,80%都来自本土车企,国内车企的"缺芯"焦虑一下缓解了大半。

更具突破性的是"人民币结算"的要求。长期以来,半导体行业几乎被美元垄断结算,安世此前的交易也一直用美元或欧元,资金流必须经过荷兰总部授权。这次改用人民币,看似是财务调整,实则是规避风险的关键布局。美国9月落地的"穿透性制裁新规"已将相关企业纳入管制,继续用美元结算,资金链随时可能被冻结。而依托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结算安全和效率都有保障,等于彻底斩断了对境外金融体系的依赖。

这背后是中方多层级的精准反制。企业端,闻泰科技早就启动了国际仲裁程序,直言要向荷兰方面索赔数百亿,还曝光了外籍高管与荷兰政府秘密会面未报备的证据,直指当初的"政企联动"不合法。政策端,中国商务部10月4日就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中国出口特定元器件,直接掐断全球供应链闭环。行业端,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本土企业加速替代进程,捷捷微电、扬杰科技的车规级产品陆续量产,根本不给"卡脖子"留机会。

现在压力彻底转到了荷兰那边。他们本想拿安世当筹码,借着美国的制裁抢夺控制权,却没算到核心产能和市场都在中国。欧洲车企天天围着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逼宫,ASML也因为依赖中国稀土供应慌了神,毕竟每台EUV光刻机要消耗4.8公斤超高纯稀土,而中国在关键品种的供应量占全球95%。卡雷曼斯不得不紧急给中方打电话求和,嘴上说"重视中荷关系",却绝口不提撤销越界命令,显然还没认清自己的处境。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人民币结算不是政策强推,而是市场自发选择——车企离不开芯片,自然得跟着产能方的规则走。这比任何宣传都能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给所有走出去的中企上了一课:真正的自主不仅是技术和产能自主,更包括金融结算和法律权益的自主。欧盟内部也出现了裂痕,德国、法国企业因为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合作紧密,对荷兰的激进做法满是不满,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格局的变化。中国在28纳米以上成熟芯片领域占据全球35%的产能,性价比优势显著,同类产品价格比美国本土低30%至50%。受这次事件影响,已有部分中国车企减少安世订单,转而与本土企业合作,直接推动了本土替代进程。安世自己也早有准备,上海临港的12英寸车规级晶圆厂2025年二季度已经试产,一期规划产能每月3万片,年底就要满产,就算境外产能出问题,国内供应也稳如泰山。

荷兰法院7天夺权的闹剧,美国步步紧逼的规则制裁,最终却让中国企业用产能和市场掌握了主动权。现在全球都在盯着这场博弈:荷兰会不会撤销那些越界的行政命令,拿出真正的诚意?欧美车企为了不停产,会多久接受人民币结算的新规则?这场风波会不会成为更多高科技领域"产能说话"的起点?本土半导体的自给率又能借着这次机会提升多少?

⚠️声明:所有观点均是个人投资心得体会,和个人身边真实案例分享,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请大家别盲目跟风,盈亏自负!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

来源:云上挂彩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