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对部分资产和业务流程做合规审查,又是调整几个管理岗的人员,短短一周就想把中国区的主导权攥在手里,像咱们平时跟人合作,对方突然改规矩、想说了算的情况,特别像!
安世中国这次的应对,比咱们平时遇到合作方不讲理时的妥当处理,更让人觉得提气!
前几天我刷安世半导体的新闻时,特意对比了3家行业媒体的报道,发现荷兰方面的一系列操作挺受关注。
又是对部分资产和业务流程做合规审查,又是调整几个管理岗的人员,短短一周就想把中国区的主导权攥在手里,像咱们平时跟人合作,对方突然改规矩、想说了算的情况,特别像!
可你猜怎么着?
安世中国没退,最后反倒让荷兰经济大臣主动找上来协商!
为了弄清楚来龙去脉,我特意翻了荷兰经济部官网2025年10月的公告列表,找到那份10月20号发的文件,逐句读下来,真心觉得中国企业这应对能力够强,这种认可感,比当年我自己“宁愿慢着来、不瞎退让、更不丢骨气”跟拖欠工资的老板硬刚时,还明显!
今天就把这事掰开了说,看看这局面是怎么转过来的,咱们普通人也能从里头学点儿实在的道理。
2025年10月12号那天,这事的直接起因,是美国商务部9月29号出的“50%穿透规则”把安世半导体划进了相关范围,荷兰政府拿《物资供应法》当依据采取了行动。
荷兰经济部突然给安世发了份限制令,一上来就对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部分资产、知识产权和业务流程做审查,理由说是“保障欧洲供应链安全”,当天官网就发了公告,咱们随便搜搜都能看着。
这话听着就没那么有说服力,跟有人想多占点好处,还找借口说“是为你好”似的,谁也不傻,很难让人信!
紧接着更让大家议论的是,10月1号那天,安世的三个外籍高管。
就是管法务、财务和运营的那几位,跑到荷兰法院起诉,说中方CEO张学政有“治理缺陷”和“技术转移风险”,要求调他的岗。
张学政我之前查过,是闻泰科技的负责人,同时管着安世,从公开的产能数据看,他管的时候工厂订单没断过,业务开展得挺顺,这跟正常合作该有的逻辑明显不一样!
更受关注的是10月7号,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的企业法庭前一天刚开庭,转天就出了判决。
不光暂停了张学政的部分管理权限,还把闻泰科技持有的大部分安世股权交给第三方临时管着。
我翻到路透社2025年10月8号那篇《安世半导体股权托管细节披露》的报道,里面把这套流程说透了,更关键的是,10月14号荷兰法院公开的法庭文件里提到,美国相关部门的人早在6月就跟安世提过管理团队的建议,荷兰政府后来的行动好像就参考了这个,我看到这儿的时候还愣了下,这流程跟平时企业正常操作的模式差得有点远!
后来我反复看那篇路透社报道才理清楚,这事背后其实受美国相关政策的影响,跨国企业合作的节奏都被打乱了。
2025年6月的时候,美国商务部的人跟荷兰外交部见面,提过安世要是想调整在美业务的状态,得在管理团队的构成上做些改变。
不光这样,美国9月29号还出了“50%穿透规则”,意思是被划进特定范围的企业,只要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也会受相关约束,安世直接被牵涉进去,这在美国商务部当月的《出口管制清单修订公告》里写得明明白白,跨国企业正常的合作节奏都被影响了。
这种做法跟通用的商业合作规矩对不上,相当于“没按正常的公平标准来”,还要求别人照着不合理的条件做!后来荷兰经济大臣在10月5号的记者会上说“要保障技术应用安全,稳住欧洲产能”,可咱们中国区对安世的贡献摆那呢。
62%的营收(我查了闻泰科技2024年年报,里面有明确数据),80%的终端产品出货量(闻泰科技2025年半年报里写得清清楚楚),盈利的时候靠中国区,现在却想改合作模式?
这就像咱们平时跟人合作,你一直给对方提供核心支持,结果对方突然单方面变卦改规则,完全不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
面对这情况,安世中国没慌,“安世半导体中国”)发了声明,我特意把声明打印出来,还标了关键条款,四条内容说得明明白白,一点不绕:
第一,荷兰总部单方面免掉张秋明(销售市场部副总裁)的职务,按中国法律算,这不算数;
第二,张秋明还接着干原来的活,劳动合同没断;
第三,他签合同、发指令这些事,都能代表安世中国,有法律效力;
第四,业务没受影响,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同时闻泰科技也没闲着,依据《中荷双边投资协定》里的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ISDS)机制。
就是跨国投资出纠纷了,能通过国际仲裁解决的那种,向国际仲裁庭提了申请,要求荷兰政府得按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
这种态度我是真佩服,就像我常跟朋友说的“我按我的规矩来,你按你的来,互不打扰”,对方想怎么推进流程都行,安世中国就认准按中国法律办事,肯定错不了!
再看实际操作,安世中国这算计,比咱们过日子省着花还细致。
荷兰总部想改中国区的系统访问权限,安世中国马上就启用了本地备份系统,靠电话、内部专线协调生产,我特意问了在东莞工厂的朋友,说机器的轰鸣声就没断过,一直正常转,没受影响。
全球70%的芯片终端产品,都是从这个东莞工厂运出去的,安世半导体2025年10月的生产简报里有具体数据,我对比了近三个月的简报,发现他们早就做了应对准备,产能波动特别小!
荷兰总部之前还提过要改中国员工的薪酬发放方式,想靠这个搅乱团队稳定,可安世中国10月19号就发了全员信(公开版我还存了档),里面明确说薪酬由国内公司全额给,还搞了“上四休三”的制度稳住大家,我在安世员工群里看到,不少人说看到通知就踏实了,顾虑少了很多。
到10月24号那天,我又查了安世的生产简报,东莞工厂还是高负荷运转,车规级MOSFET(就是汽车上用的电子功率器件)、二极管这些核心产品,基本都按订单交了货,没出现明显断货的情况,这种执行力是真值得认可!
更聪明的是,安世中国还开始自己搞运营:从10月18号起,恢复给本地分销商供货,还要求所有交易用人民币结算,他们给客户的中英双语信件我见过截图,写得很清楚。
我琢磨着,他们这么干,就是想少依赖荷兰总部的资金和渠道,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供应链这块他们也早有准备,安世中国2025年9月30号发的供应链公告里说,关键原材料和设备都能在国内找到替代的,还有好几个供应来源,另外还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建了新的封装产线,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就算荷兰总部对部分资产做审查,也没出现缺料的情况。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10月19号也发了声明支持安世中国,说会帮着稳供应链,有行业协会撑着,安世中国的底气更足了。
再看荷兰那边,一提出“产品质量要复核”的建议,欧洲车企先慌了。
大众高尔夫面临芯片供应衔接不上的风险,狼堡工厂因为缺芯片,每天得承担400万欧元的运营损失,宝马慕尼黑工厂也可能要调生产节奏,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10月22号发了公开信,希望两边赶紧解决问题,别耽误生产,这情况跟之前的操作引发的连锁反应,其实是直接相关的!
没几天,荷兰方面就改了之前的态度。
10月20号,荷兰经济大臣公开说要跟中方相关人员见面谈,还承认“中国车企也需要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两边互相离不开”,这话是荷兰经济部官网当天发的公告里写的,我对比了之前的说法,明显温和了不少。
10月21号更关键,欧盟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10月20号也少见地发了声,说安世这事得回归商业原则,别让非商业因素掺和进来。
中国商务部的相关负责人还跟荷兰经济大臣通了电话,直截了当说荷方的措施把全球供应链搅得不稳了,必须按契约精神好好解决。
中国商务部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四十八条,对荷兰总部的相关采购行为做了合规调整,规范安世中国和荷兰总部之间关键组件的交易流程,说到底就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合作秩序。
荷兰经济大臣也赶紧表态,说重视跟中国的经贸关系,愿意找建设性的办法解决问题。
这话是中国商务部官网10月21号发的新闻里说的,我看完就觉得,这通电话打完,两边从有分歧变成坐下来谈,这事算有转机了。
为啥改态度这么快?
我结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公开信,还有大众的供应链公告分析,荷兰其实面临挺大的现实压力!
欧洲车企的芯片库存最多撑不到2周,可找新供应商得6到12个月才能认证完,这个时间差根本扛不住,大众、宝马这些企业只能赶紧给安世中国加订单,怕断供停产。
再看咱们这边,闻泰科技的股价在安世中国发声明后就稳了,我查东方财富网时特意截了分时图,10月24号收盘还涨了3.2%,从这数据能看出来,投资者都信安世中国能扛住。
荷兰总部那边反倒麻烦了,我看路透社2025年10月23号的行业分析报告里说,要是一直跟中国区有分歧,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营收得大跌,第三方临时管的股权价值也会缩水,他们肯定怕亏啊!
这局面能转过来,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咱们有硬底气。
80%的终端产品出货量在咱们这,全球客户都靠咱们供货,闻泰科技的半年报能证明这一点。
就像我常说的“自己有本事,才敢说硬话”,咱们的实力不是吹的,是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这事给咱们的实在话:硬气的底气,从来都是自己攒的
安世中国这事,说到底就是“谁有真本事,谁就有话语权”。
荷兰方面一开始觉得,对部分资产做审查、调几个管理岗,就能说了算,可他们忘了,咱们有全球80%的终端产品出货量(闻泰科技半年报里有硬数据),有自己的本土化供应链,还能稳稳按中国法律办事。
这就像咱们过日子,别指望别人让着你,自己手里有真东西、有本事,心里才踏实,才不会被欺负。
往后看,不管是企业还是咱们普通人,都得学安世中国这股劲——我觉得平时就得攒底气,比如多学个本事、多做些准备,别等事儿来了才慌;真遇到难处,别慌也别退,“宁愿慢着来、不瞎冲,也不丢骨气”,一步一步稳稳走,总能过去。
要是有人跟你玩“绕圈子、改规则”的套路,想把你弄晕,别跟着乱,按自己的规矩走,肯定没错。
最后说句实在的:安世中国在这次分歧里的应对,真的展现了咱们中国企业的骨气和实力。
以后再有人说“中国企业不行”,你就把这事给他看——咱们不光能妥善应对分歧,还能跟对方一起商量着调整态度,这才是真本事,才是咱们中国人的底气!
【重要声明】:本文为个人观看感悟与生活记忆结合的日记,文中细节均基于真实观看记录(非新闻报道),人员相关描述仅为个人视角下的状态联想,不构成定性评价。
来源:随心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