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运动用品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匹克正在积极进行业务转型与创新,我们对亏损部分直营分公司扭亏为盈,对体育用品行业未来充满信心。”在回应《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匹克方面如此表示。
“目前运动用品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匹克正在积极进行业务转型与创新,我们对亏损部分直营分公司扭亏为盈,对体育用品行业未来充满信心。”在回应《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匹克方面如此表示。
不久前,由于经营承压,匹克陷入了“薪资风波”。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在9月的内部会议上透露,公司内销直营板块自年初以来持续亏损,仅1月至7月就累计亏损逾1.3亿元,其间还不得不转让三个分公司。
回顾匹克的发展路径,其曾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也曾通过签约NBA球星、进入篮球世界杯等动作,树立专业的篮球品牌形象。但如今,匹克显然已经退出了运动品牌的第一梯队。
不过,近年来匹克也作出了多种尝试,寻求A股上市、转型直营模式,在困境中摸索前进。就在近期的内部会议中,许景南提出了“外销突破百亿元、内销达到200亿元”的十年规划,目标营收300亿元。
亏损、降薪与重回资本市场
实际上,尽管匹克退市之后并未主动披露过业绩,但从公开信息来看,匹克的营收在近两年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此前公布的2025年福建省民营企业100强显示,福建匹克集团有限公司以2024年62.6亿元的营收上榜,排名91位。而在前一年,匹克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泉州匹克鞋业有限公司以2023年58.6亿元的营收,排名第96位。
横向对比来看,2024年,安踏总营收为708亿元,主品牌安踏的年营收达335.22亿元;李宁2024年则实现了286.8亿元的营收。特步和361°也闯进了百亿营收大关。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62.6亿元的营收规模在运动品牌行业中属于第二梯队,与头部品牌存在明显差距。
匹克曾于2009年在港股上市,但于2016年11月私有化退市。退市前的最后一份完整财年财报显示,2015年,匹克体育全年营业额为31.1亿元,远低于同年安踏的111.26亿元,也低于特步的52.95亿元、361°的44.59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匹克退市后,运动鞋服市场经历了一轮强劲的复苏和激烈的品牌角逐,彼时体育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育产业发展。“互联网+体育”模式开始发展,包括李宁、安踏、特步在内的品牌,电商业务表现抢眼。
竞争对手们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迅猛扩张和战略转型,安踏通过大规模收购,践行“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战略;李宁则凭借“国潮”定位,实现了品牌重塑。
而彼时,匹克也计划实施多品牌战略、国际化战略,从单纯的体育装备制造销售商升级为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商,实现打体育生态圈的战略布局。但从当前来看,匹克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
近几年匹克也试图重返资本市场。2020年,许景南就曾透露,“匹克在进行重组,积极准备重回A股,打算用三年的时间成功在A股上市。而企业在‘品牌+科技+国际化+时尚’方面的优势,也能够为A股的回归,起到重大利好作用。”
2021年,有消息曝出,匹克将考虑最早于2022年进行A股IPO,彼时匹克方面对外回应称“IPO确实正在准备中,但不方便透露具体时间”。
但后续便无新消息传出。比起重返A股,经营困境来的更早一些,2025年,匹克内销直营板块出现巨大亏损,1—7月累计亏损逾1.3亿元,迫使匹克走入了降薪的困境。许景南在内部高管会议上承认,降薪事宜自2025年5月起酝酿调整,重点针对直营亏损部门和部分高薪岗位。
直营模式双刃剑
在匹克官网上,与直营零售相关的信息,可以追溯到2021年。彼时,匹克获得了华润国调厦门消费基金战略领投、建信信托及其子公司建信(北京)投资等多家国有基金公司和多家市场化投资公司联合战略投资,融资金额近15亿元人民币。
同时,匹克开启直营零售管理能力、完善分销体系等一系列线下渠道变革。针对一、二线城市年轻消费群体,在线下推出集科技体验和潮流表现于一体的匹克态极店。
值得注意的是,华润集团旗下的万象城,将赋能匹克体育,为匹克进入核心商圈、直面年轻消费者提供便利。
传统的经销模式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隔着层层经销商,企业对消费者需求很难有精准的把握。而直营模式可以让企业与消费者的连接更通畅。
业内最受关注的直营模式探索者是安踏,2020年,安踏开始进行DTC(直接触达消费者)模式转型,截至2024年6月30日,安踏已成功超过1万家门店转型为DTC运营,占比高达80%。
但在“砍掉经销商”的表象下,直营模式更多的是要进行复杂的配套,如商品设计、商品运营、供应链的管理、物流与会员的优化运营等。
其中也涉及诸多成本,从特步的资本运作中可见一斑。今年2月,特步公布了一系列资本运作计划,所得款项总额月为10亿港元,而对于所得款项,特步表示将用于进一步发展特步主品牌及索康尼的DTC模式。
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分析认为,直营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投入巨大,有了更多资金加持,可以做更多实体门店的布局与流量推广,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做好体验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利好。
另外,连锁经营专家李维华提到,DTC模式的可控性、毛利、渠道稳定性等非常不错。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包括资产重、风险大、管理复杂等。
反观匹克,其直营业务却落得亏损。张新原认为,亏损主要源于渠道模式的结构性矛盾。匹克长期依赖经销商体系,直营门店运营经验不足,导致三项核心问题:一是直营店选址集中于二、三线城市非核心商圈,客流量不足;二是库存周转效率偏低,2024年库存周转天数达180天,远超行业优秀水平;三是数字化系统建设滞后,线上线下渠道协同不足。这些困境反映出匹克在直面消费者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也凸显其在新零售环境下的竞争力短板。
程伟雄也表示,匹克把各地经销商都收归直营,重资产运营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不小。匹克众多直营终端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市场,实体直营门店竞争随着线上价格博弈冲击已常态化,实体店压力不小。
此外,直营模式的背后需要源源不断的产品输出,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张新原分析认为,一方面,匹克态极智能自适应鞋垫技术系列保持稳定销量。但另一方面,匹克整体产品矩阵仍显单一,缺乏现象级爆款,创新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曾经的“篮球之王”
在2009年于港股上市前后的大约十年间,是匹克最为高光的时刻。它的成功,源于一个极其清晰且坚定的战略:All in 篮球。
彼时,匹克签约了包括肖恩·巴蒂尔、贾森·基德在内的多位NBA球星。不仅是NBA的官方市场合作伙伴,还赞助了包括德国、澳大利亚等多支世界顶级的国家队,并一度成为国际篮联(FIBA)的全球合作伙伴。
然而,大约从2016年港股私有化退市开始,匹克进入了漫长的调整与探索期。
曾经豪华的NBA球星阵营,或因年龄退役,或因合约到期而未能续写辉煌,新的顶级签名鞋和球星IP未能及时接棒。同时,安踏签约了克莱·汤普森,李宁签下了德维恩·韦德,都在篮球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匹克在篮球领域的声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官网信息显示,匹克当前的代言人有7位,其中3为来自NBA联赛。不过,2022年,代言人之一安德鲁·维金斯在NBA总决赛中打出优异表现,但其脚上战靴,却并非匹克的篮球鞋。
近年来,匹克在篮球领域也有收获,2023年,出现了男篮世界杯总决赛,双方队伍均身穿匹克球衣的景象,决赛赛场成为“匹克冠军德比”。彼时,匹克可谓是男篮世界杯最大的赢家。
篮球之外,匹克也在寻求大型赛事的亮相机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匹克赞助了巴西、新西兰、比利时等11个国家运动队,运动员29次穿上匹克领奖服和态极领奖鞋登上最高领奖台。2025年8月,匹克在泉州正式发布了为比利时、塞尔维亚等10个国家奥运代表团打造的米兰冬奥会专业装备。
这也让其海外销量保持稳定。许景南透露, 2025年1月至8月匹克外销业务累计增长20余万双。
不过,在国内赛事方面,匹克的资源并不丰富。长期赞助WCBA和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力求在细分领域做深做强。
张新原认为,匹克的营销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重国际、稳国内”双轨并行特征。这种策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驱动:一是通过赞助罗马尼亚、比利时等体育强国提升国际品牌形象;二是借助美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等资源渗透海外年轻消费群体;三是国内持续深耕WCBA和排球联赛维持基础曝光。这种选择既源于其早期海外市场积累,也反映了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差异化突围的考量。
许景南在此前的内部会议中提到,公司正在制定十年规划,目标是“外销突破百亿元、内销达到两百亿元”,并强调“打造中国人的国际品牌”仍是核心战略。
2024年,匹克的营收规模为62.6亿元。十年时间,“没落的篮球之王”能否“王者归来”,还是个未知数。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