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秋意渐浓、果实成熟,近日京城迎来了捡秋的最佳时节。“捡秋”原是指秋收后拾捡田间遗落农作物的传统农事活动,如今发展成一种户外体验,因能够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欣赏秋景、亲近自然,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其中。
随着秋意渐浓、果实成熟,近日京城迎来了捡秋的最佳时节。“捡秋”原是指秋收后拾捡田间遗落农作物的传统农事活动,如今发展成一种户外体验,因能够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欣赏秋景、亲近自然,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其中。
然而,记者探访国家植物园、天坛公园、地坛公园等多家公园发现,折枝踏草的“暴力”式捡秋、成包成袋的“进货”式捡秋屡屡出现。这些捡秋行为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没啥影响,无需小题大做”,有人则担心“捡秋虽好,一旦过度就变了味儿”。
地坛公园
“暴力”摘柿子 树枝被折断
“公园的柿子是用来观赏的,你都摘完了,别人看什么?”近日有市民反映,地坛公园的柿子逐渐成熟,因为“好柿发生”“柿柿如意”的美好寓意,成了许多游客的心头好。“总有人采摘公园的柿子,有的还用长竿和网兜‘暴力采摘’,把树木的枝条都折断了。”
地坛公园柿子林躺着大量被折断的树枝。
10月21日记者来到地坛公园,不少游客正在园内捡秋,部分游客进入草坪捡拾落叶或打卡拍照。工作人员见状赶忙上前制止,并明确表示不得踩踏草坪,但仍然难以杜绝。
位于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内的柿子林里立着“文明观赏,请勿采摘”的提示牌,西门附近的柿子林虽未设提示牌,但四面都被铁栏杆包围着。一位市民告诉记者,采摘主要出现在西门附近的柿子林,有一处铁栏杆露出了豁口,“不时有人钻进去采摘。柿子挂得高,他们都是带着专业工具来,一摘就是一大兜。这里的柿子已经明显比别处的稀疏。”
记者在现场虽未能目睹采摘柿子的情形,但看到地面上一片狼藉。草地被踩得杂乱不堪,柿子树下横七竖八躺着许多被折断的树杈,较粗的断枝直径达两三厘米,上面的叶子依然翠绿。还有更粗的树枝被折断后尚未掉落,倒悬在树上随风摇晃。
公园的柿子能采摘吗?市民们说法不一。有的市民说:“这些柿子反正没人要,掉在地上烂了挺浪费。”有的市民说:“正是捡秋时节,摘几个回去,寓意好也挺有趣。”但也有很多市民认为,为摘柿子大量折断枝条,已经超越了捡秋的“度”,是对树木和公园环境造成破坏的不文明行为。
地坛公园工作人员表示,游客不得踩踏草坪、采摘柿子,但随着柿子成熟,私自采摘的情况的确时有发生。公园已加强管理,在游客采摘集中时段增加巡查频次,及时劝阻采摘行为。“园内树木所结的果实均为非食用果实,是用来观赏的。而且为了除虫,公园一般会频繁打药,因此柿子上可能有较高的农药残留,不建议游客采摘食用。”工作人员呼吁游客文明游园。
天坛公园
捡秋变“进货” 每人能装十多斤
9月中下旬至今的一个月来,12345热线频繁接到市民来电,反映有人背着书包、拎着塑料袋,“大张旗鼓到天坛公园进货”。“五六个人拎着大包小包来捡核桃,有的用脚来回踢,有的拿棍儿扒拉草坪到处找,袋子里装的全是核桃,每人能装十多斤。”反映问题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捡几个掉落的核桃把玩没问题,但这样成包成袋地大量捡拾,更像来“进货”。
游客在天坛公园草坪内捡拾核桃。
王先生担忧:“公园里有很多松鼠等小动物,捡秋时节刚好是它们储备冬粮的时候,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都像这样‘进货’,小动物还有食物过冬吗?”李女士游园中也遇到了“进货”式捡秋,“我眼看着小松鼠刚把核桃埋下去,很快就有人拿着棍子翻出来捡走了。”她告诉记者,自己多次想上前劝阻,又怕惹麻烦。
10月19日,记者来到天坛公园,园内多处树下立着“仅供观赏,请勿采摘”“请勿踩踏”的提示牌。尽管过了核桃掉落期,记者仍能看到挎着塑料袋进入草坪,用树枝拨弄草丛寻找核桃的身影。记者注意到,松鼠已经成为天坛公园的一道景观,在有游客捡拾核桃的同时,还有不少游客专程自带核桃前来投喂松鼠。
捡拾核桃是否会影响动物过冬成为争议焦点。有游客说:“咱们现在不缺这口吃的,大量捡拾核桃等果实是在和动物抢食。”也有游客说:“公园里的核桃那么多,投喂的人也很多,这种担忧是小题大做。”还有游客认为:“一旦‘进货’式捡秋成了常态,越来越多游客效仿,伴随而来踩踏草坪等行为,不仅影响动物过冬,也会影响游客的游园体验。希望园方能够设置一些提示牌,规范大家的游园行为。”
对此,天坛公园工作人员解释称,松鼠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核桃只是来源之一。果实成熟后自然脱落,如果掉落在铺装路面上,游客可以自行捡拾,不会对松鼠过冬造成太大影响。“松鼠储粮时会挑选好的果子,落在路上的一般不会吃。”但是,工作人员表示,游客捡秋应在合适区域内,不应为了捡秋而踩踏草坪。
国家植物园
路边的种子 被“扫荡一空”
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大力宣传下,拍出捡秋美照逐渐成了新时尚。植被种类丰富、园区面积大,西郊线还能直达园区门口,国家植物园成为众多网络博主推荐的打卡地。
10月20日记者来到国家植物园南园,不少草坪边都有“请勿践踏草坪”的牌子。壳斗科植物区是博主们推荐捡拾栎果等的最佳区域,社交平台上亦有不少网友晒出照片,里边有捡拾到的各类果实。但记者发现,该区域被麻绳做成的围栏围了起来,每隔一段距离便挂着一个提示牌,上面写着“禁止捡拾种子”。记者在园区看到多名捡秋的游客翻越围栏,在树下四处搜寻果实。
国家植物园挂着禁止捡拾种子的提示牌。
“来南园捡果实的特别多,这牌子挂着和没挂一样!”一位游客说,工作日人少,周末来捡秋的游客会更多。路边草丛里的种子早已被“扫荡一空”,要想捡到种子,就得踩着草坪,进入树林深处。
一位正在捡秋的游客告诉记者,这里的种子是香饽饽,非常抢手,已经一颗难求,她寻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几颗。而为了拍出色彩丰富的捡秋照片,还需要各类颜色的树叶一起搭配,不时有游客揪下嫩绿的树叶为照片做点缀。
南园工作人员表示,园内有较多动植物,形成了生态循环系统,过度捡拾果实可能会影响生态循环。另一位工作人员坦言,进入秋季后,来园区捡秋的游客很多,此情况也已持续多年。“不提倡踩踏草坪捡拾种子,为此园区已经设立提示牌。我们发现后会进行劝阻,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园区较大,很难由专职人员盯守。”工作人员称,目前文明捡秋更多还靠游客自觉。
专家观点
明确告知游客文明捡秋的“度”在哪
记者咨询园林部门及各公园工作人员了解到,一般情况下,正常的捡秋行为并不会对公园内的动植物及环境造成影响。一方面,捡拾掉落在路上的树叶、松果不会影响植物生长,由于担心影响游园,公园也会定期对路上的落叶和果实进行清扫。另一方面,有些公园植物种类丰富,园区面积大,动物的粮食提供十分充足,过多的落叶和果实,公园也会处理后做成肥料再回归树林,游客适当捡拾对园内动植物的影响并不大。
捡秋是市民秋日游园的重要体验之一,因此公园尊重游客的捡秋需求。但是,这一切都应建立在游客文明捡秋、适度捡秋的基础上。游客不应随意采摘树上的果实、踩踏草坪,过度捡拾的行为也会被园方制止。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娄伟认为,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户外体验形式,正常的捡秋行为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捡几片落叶、几颗果实欣赏,市民在这一过程中还能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但折枝踏草的“暴力”采摘、“进货”式的捡拾则可能影响植物发育、破坏环境,这种过度捡秋的方式并不可取。
娄伟建议,公园在进行文明倡导的同时,还应细化游园规范,有了明确的依据,才能更好地引导游客文明捡秋。“各个公园的特点和条件不同,能不能捡、什么区域可以捡、捡多少才算适度,需要依据公园自身情况来制定。通过设立提示牌、增添游园须知内容等方式,明确告知游客捡秋的‘度’在哪里。当然,有些公园将捡秋作为吸引游客的方式,欢迎游客在捡秋中体验乐趣也未尝不可。”
此外,相关部门及公园也需逐步完善规范,通过合适的方式加强对“暴力”采摘等行为的有效监管和约束。“总之,文明捡秋需要提倡、引导及约束三位一体,明确及细化规范是前提,措施有效落地是保障。”
看看邻居们都在团什么?
■说明:本文由家住石景山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本号法律顾问:北京市恒略律师事务所,
关注家住石景山
看石景山大事小情,搜家周边吃喝玩乐!
=======石景山的邻友圈!=======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