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买小米是最后一辆车”,极氪销冠丢了饭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4 22:59 2

摘要:一句“买小米是最后一辆车”,极氪销冠丢了饭碗,大区老总扣了绩效,新能源汽车圈炸了锅——当销售的嘴成了品牌的雷,20万级市场的竞争已经卷到没底线?客户选小米SU7,本是消费自由;销冠咒“25万买小命”,却把极氪拽进舆论漩涡。从开除涉事销售到处罚全链条领导,极氪4

一句“买小米是最后一辆车”,极氪销冠丢了饭碗,大区老总扣了绩效,新能源汽车圈炸了锅——当销售的嘴成了品牌的雷,20万级市场的竞争已经卷到没底线?客户选小米SU7,本是消费自由;销冠咒“25万买小命”,却把极氪拽进舆论漩涡。从开除涉事销售到处罚全链条领导,极氪48小时闪电灭火,却藏不住一个更扎心的真相:当20-30万新能源市场的蛋糕被70%的品牌盯着,有些竞争已经从“拼产品”变成了“拼狠活”。

一、一句“最后一辆车”:销冠的嘴,品牌的雷

2025年10月的杭州,刚毕业的小林在极氪001和小米SU7之间纠结了两周。极氪的猎装造型够酷,小米的智能座舱够炫,预算25万的他最终敲板:“小米的情绪价值更戳我。”这本该是消费市场最寻常的一幕——直到极氪销冠老王接过了这个“流失客户”。

“买人生第一辆选极氪001,买最后一辆才选小米SU7。”老王的微信消息带着轻蔑,“25万买的不是车,是自己的小命。”

小林的后背瞬间凉了。截图发到网上3小时,#极氪销售诅咒客户#冲上热搜前10。当晚11点,极氪的处理通报比舆论跑得还快:涉事销售开除永不录用,店长扣30%绩效,城市经理降职,大区老总扣掉季度奖金——原本要升职的管理层,全因这张嘴成了“反面教材”。

没人觉得处理过重。在新能源汽车圈,销售的话术从来不是“个人言论”。去年某新势力销售说“特斯拉刹车失灵”被起诉,前年某品牌销售晒竞品故障图被罚20万——当客户的手机成了录音笔,一句不当言论就能让品牌半年的口碑建设归零。极氪的“快刀斩乱麻”,更像是在给行业递信号:管不住销售的嘴,品牌就得买单。

二、从“蔚来要倒闭”到“花里胡哨没用”:销售的嘴,藏着品牌的野心

极氪销冠的“嘴瓢”不是孤例。有客户晒出更早的聊天记录:同一家极氪门店的销售曾直言“蔚来资金链紧张,早晚倒闭,售后都没保障”,劝他“别当韭菜”;还有销售对着犹豫智能配置的客户说“花里胡哨的功能没用,车身刚性才是保命关键”——话里话外,都在暗指主打智能座舱的竞品“不安全”。

这些话术戳中了人性最隐秘的弱点:怕踩坑、怕过时、怕不安全。但现实是,蔚来2024年财报明确“现金储备超600亿”,资产负债表干净得能晒出来;而“花里胡哨”的智能驾驶,恰恰是20万级消费者购车时的第二大考量因素(第一是价格)。

销售为何敢“睁眼说瞎话”?翻开极氪的销售考核表就懂了:2025年第三季度,某城市门店的“竞品拦截率”权重提到了30%——简单说,阻止客户买竞品,比卖出自家车更重要。当绩效压力变成“必须把客户摁在店里”,话术就难免变成“贬低对手”的武器。

但真正危险的是,这些“嘴炮”正在扭曲消费者的判断。有调研显示,35%的新能源购车者会因销售的“竞品负面信息”放弃原选择——当市场竞争从“比优点”变成“踩缺点”,消费者买到的可能不是最适合自己的车,而是“被吓唬着选”的车。

三、20万级市场:当极氪和小米卷到“贴身肉搏”

极氪销售的失态,本质是20-30万新能源市场“贴身肉搏”的缩影。这个占中国新能源总销量42%的黄金赛道,挤着极氪、小米、比亚迪、深蓝、小鹏等12个主流品牌——每多卖1辆车,就意味着从对手手里抢1个客户。

极氪和小米,更是把“对手”二字刻在了DNA里。
设计上,极氪007请了宾利前设计师,主打“百万级豪华感”;小米SU7喊着“原创设计”,却被网友扒出侧面线条神似保时捷Taycan——两家都想靠“颜值即正义”拿下颜控。
价格上,极氪007后驱版24.99万,小米SU7后驱版21.59万,价差3.4万却精准覆盖“20万预算踮脚够25万”的客群。
配置上,极氪吹“800V高压平台,15分钟充610公里”,小米怼“智能座舱连续5年用户满意度第一”;极氪晒“车身扭转刚度40000N·m/°”,小米晒“4秒级加速+城市NOA”——你有的我必须比你强,没有的我创造也要有。

最直接的战场是性能数据。极氪007后驱版0-100km/h加速5.2秒,小米SU7后驱版5.7秒——0.5秒的差距,被极氪销售放大成“保命的鸿沟”。但真实路况下,有多少车主会把车开到极限加速?某第三方测评显示,日常驾驶中,消费者对“加速”的感知差异阈值是1.2秒——0.5秒的差距,更多是营销话术里的“数字游戏”。

这种“参数内卷”的背后,是品牌对“差异化”的焦虑。当电池、电机、电控技术趋于同质化,20万级车型的配置表越来越像“复制粘贴”,只能靠销售的嘴、测评的锤、营销的梗来制造“我比你好”的幻觉。

四、从“碰撞测试造假”到“销冠诅咒”:新能源圈的“狠活”该停了

比销售嘴炮更恶劣的,是“专业测评”的恶意。2024年8月,B站百万粉汽车博主高若翔自费50万买了小米SU7和极氪007,搞了场“60km/h正面碰撞测试”——视频里,极氪车门正常开启,紧急呼叫自动接通;小米SU7全车断电,紧急呼叫“毫无反应”,高若翔直言“小米造车经验浅,安全性不够”。

视频播放量3天破亿,#小米SU7安全隐患#的话题让小米股价跌了2%。但网友很快扒出破绽:小米SU7的小电瓶在碰撞前画面里清晰可见,碰撞后却“消失”了;不同角度的截图中,电瓶接口时而完好时而断裂。

小米官方的回应带着火药味:国家汽车安全监控平台数据显示,碰撞前小电瓶已被人为断开;紧急呼叫系统连续5分钟自动拨打客服,是测试现场无人接听。铁证面前,高若翔团队先说是“碰撞震掉的”,后改口“叉车清理时碰坏的”,最终承认“为博流量故意造假”——不仅赔了小米500万,还因“商业诋毁”被立案调查。

从高若翔的“技术造假”到极氪销售的“话术诅咒”,新能源圈的“狠活”越来越没底线。有人为了流量篡改测试数据,有人为了业绩编造竞品黑料,有人为了销量制造焦虑——当市场竞争变成“比谁更没下限”,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

五、竞争的终点:不是打败对手,是守住底线

极氪的“闪电处理”和高若翔的“身败名裂”,其实已经给出答案: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早该跳出“比狠”的怪圈。

对品牌来说,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销售的嘴,而是产品的实力和服务的温度。极氪能在20万级站稳脚跟,靠的是001车型连续18个月的月销破万,而不是“诅咒竞品”;小米SU7上市即月销3万+,靠的是“生态互联”的差异化体验,而不是“参数碾压”。

对销售来说,当“拦截竞品”的KPI压垮了职业操守,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有资深销售坦言:“真正的销冠,是帮客户分析需求,而不是吓唬客户——去年我有个客户纠结极氪和小米,我陪他试驾了3次,最后他选了小米,但推荐朋友买了极氪。”

对消费者来说,买车该看“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谁被骂得少”。续航焦虑选极氪的800V快充,智能依赖选小米的座舱系统,家用空间选比亚迪的海豹07——没有完美的车,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不该是“嘴炮大赛”,而该是“价值竞赛”。当极氪的销售少点诅咒,小米的营销少点吹嘘,每个品牌都把精力放在“如何让用户开得更舒服、更安全、更省心”上——那时,20万级市场的竞争,才真正卷到了“对的地方”。

毕竟,没有哪个消费者会因为“销售嘴甜”而爱上一辆车,但所有人都会因为“开着放心”而记住一个品牌。这,才是市场竞争最朴素的底线。

来源:小丁科技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