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论坛专访┃探寻文明之源 感悟融合发展——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00:19 2

摘要:十月崤函,金风送爽。10月24日上午,在2025年仰韶论坛开幕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应邀前来参会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虽已88岁高龄,郭老依然精神矍铄,谈起仰韶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等话题,思路清晰,见解独到。

探寻文明之源 感悟融合发展

——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

全媒体记者 葛洋

十月崤函,金风送爽。10月24日上午,在2025年仰韶论坛开幕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应邀前来参会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虽已88岁高龄,郭老依然精神矍铄,谈起仰韶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等话题,思路清晰,见解独到。

“每次来到三门峡,站在这片土地上,总能感受到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澎湃力量。”郭大顺感慨道。作为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的学生,郭大顺长期致力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对仰韶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入研究。

“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根脉所系,而三门峡地区的庙底沟类型,更是仰韶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阶段。”郭大顺娓娓道来,“庙底沟文化的影响范围之广、艺术成就之高、社会发展程度之深,在当时的中国史前文化中可谓独树一帜。”

郭大顺特别提到庙底沟彩陶的传播。“那些由圆点、弧线三角等元素构成的绚丽图案,曾以三门峡为中心向外辐射,北抵大漠,南达长江,西至甘青,东到海滨,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这种文化上的早期‘一体化’趋势,为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及本届论坛主题“文明之源 融合发展”,郭大顺认为这精准把握了仰韶文化的精髓。“文明不是孤立发展的,融合发展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郭大顺以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交流为例,“我们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具有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元素,而在中原地区也找到了来自北方玉文化的影响痕迹。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催生了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

郭大顺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成果表明,中国史前各文化区系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密切交流,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庙底沟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说,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前,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的仰韶文化率先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对于近年来三门峡在仰韶文化考古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郭大顺如数家珍。“从庙底沟遗址到仰韶村遗址,从崤函古道到虢国墓地,三门峡这片土地不断带给我们惊喜。”郭大顺特别提到庙底沟博物馆的建立,“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盛事。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让专业研究者深入探索,更能让社会公众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郭大顺建议,下一步可以加强考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将考古发现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让庙底沟彩陶纹饰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古人生活场景,让年轻人更容易理解和亲近考古学。”作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亲历者,郭大顺对考古学的未来充满期待。“考古学不仅是探寻过去的科学,更是启迪未来的智慧。通过考古,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增强文化自信。”

郭大顺认为,仰韶论坛这样的学术平台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者交流的舞台,更是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学科融合发展的桥梁。希望这个论坛能够持续办下去,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考古学术品牌。”

采访结束时,郭老寄语年轻一代考古人,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考古事业,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继续书写文明探源的新篇章。窗外秋阳明媚,郭大顺的话语犹在耳畔。这位毕生致力于考古事业的老人,以其深邃的思考和乐观的精神,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2025年仰韶论坛的成功举办充满期待。

来源:三门峡日报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