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的同窗好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22:58 2

摘要:近期热播的影视剧《沉默的荣耀》中,这句台词让无数人因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先烈的牺牲湿了眼眶,其中,革命烈士朱枫的故事,让观众深受触动。1990年,朱枫的同窗陈修良同志曾以一段口述回忆,为我们记录了烈士生前更鲜活的细节。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近期热播的影视剧《沉默的荣耀》中,这句台词让无数人因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先烈的牺牲湿了眼眶,其中,革命烈士朱枫的故事,让观众深受触动。1990年,朱枫的同窗陈修良同志曾以一段口述回忆,为我们记录了烈士生前更鲜活的细节。

△少女时代陈修良(左)和朱枫(右)

朱枫同志原名朱贻荫、朱弥明、朱谌之。1922年我们一起在宁波女子师范读书,她比我大二岁,但同在一个班,我很喜欢她,瘦瘦长长的,才德双全,和蔼可亲,很仁慈、很用功,功课也很好。我和她都喜欢古代文学,所以常常在一起,真可谓志同道合了。

以后我渐渐地了解她的家庭,为什么现在才来上学,她告诉我,她家很封建,母亲死了,还有父亲,当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学校我们都是班长。

1923年江浙军阀混战,学校怕女学生遭难,所以提前放假了。我的家庭是一个破产的家庭,我无家可归,当时朱枫就来找我,要我到她家中去,我很感动。

她家在浙江镇海,很有钱,家中有一花园,有假山、有水、竹子、朱枫住在一个小楼上,像萧湘馆,我住在新建的小楼书房,装饰得很好。朱枫父亲我也见了,他要我们暑假互相学习,作个伴,还经常做新鲜的鱼给我吃。

△朱枫在镇海自家大宅憩园留影

我俩每天看书,渐渐地我开始注意到军阀为什么要打仗,我们为什么要逃难等,萌发了对旧社会不满,想要革命的思想,朱枫也有同感,她也希望得到自由,是有具体内容的自由,如婚姻自由。

暑假结束我们就一起回学校,每晚到阅览室看书报,渐渐地向往着有一个新社会,当时还不知道共产党。1925年五卅运动,我直接参加了,并且是宁波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代表。

△朱枫影视形象。来源/影视剧《沉默的荣耀》

我也影响了朱枫,她也参加了游行,我们当时都要求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事后学校当局向我算账,说我是共产党,我说我是参加爱国运动,学校要我退出学生联合会,我不愿意,学校就将我第一个开除出学校。

朱枫非常同情我,表现出很难过,她的温和之情,使我很感激,当时一个女子被开除是很丢人的,但我也不怕。

后来我到了杭州中学,以后又到上海。1926年到上海国民大学读书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我参加革命后,从未回过头。

△1928年,朱枫在奉天(今沈阳)留影

朱枫当时常和我通信,从未断过关系,我在信上告诉她上海学生如何革命,我还寄中国青年杂志给她看,不久她到上海来找我,她说学校毕业后在家无聊极了,她到上海来是教书的,在一姓吴的家里,住上海南市,我也去看过。

吴家很有钱,吃得也很好,我要她离开这个家,并建议她学英文,她学得很好。后来她才告诉我,吴家儿子要结婚,她来教书就是为了互相增加一些了解。

暑假后我和沙文汉离开上海往南行,她很羡慕我能远走高飞,我当时也没能想到她后来也参加了革命,就这样和朱枫告别了一段时间。

△沙文汉陈修良合影

1944年我在华中建设大学财政系任系主任、党支书,当时汤季宏同志是我学生,在审查他在上海被捕的一段历史时,得知朱枫和他一起被捕,我知道她也参加了革命,我真是喜出望外,又惊又喜。

1945年抗战胜利,华中局调我到南京工作。

1946年4月,国民党打内战,我被分配到国民党白区工作,我又到上海,和朱枫见了面,当时我母亲就住在现在我住的这个房子做地下党机关工作,组织上要朱枫来照顾我母亲,史永也在上海,也希望朱枫常来看看我母亲,她来我家看到家中连桌子也没有,警察如来检查也不像样,需要装饰一下,她便买了桌椅四样东西,我一直保存至今仍在使用,这是很可爱的,几十年了,我留着纪念。

△朱枫烈士赠予陈修良的家具

1946年上半年沙文汉也来上海城工部工作,住在亭子间,朱枫也常来找他,并送了一幅画挂在亭子间,我也要再找一下这件纪念品。

1946年我到过她的长乐路住处,那时她告诉我,她开了一个店,是给华东局做生意的。她和徐雪寒有工作关系,还做情报工作,1947年就是我和她最后一次见面了。1949年南京解放,我当时很忙,未能知道朱枫到台湾的事。

△1946年8月,朱枫摄于上海

1950年1月中央决定我参加访苏代表团,8月回到上海,徐雪寒同志告诉我朱枫在台湾牺牲的消息,原因是台湾省委负责人叛变。

朱枫在被捕前,她很灵活,跑到舟山(当时舟山还未解放)。她吞项链自杀,敌人又使之呕吐出来,抓到台湾,她死得很惨,我对她的死是非常悲痛的,我本想给朱枫写点回忆录,但后来我自己也遭到了不幸,吃了不少苦,去年我看到中央寻找台湾牺牲者名单中有朱谌之,我马上告诉了朱晓枫,现在想写点回忆材料,但眼睛不好,又患背痛,只好先讲这些。

作者:陈修良

来源:红色I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