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飞斐是峨山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长期以来,她始终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深刻把握“双推”在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关键作用,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工作特点,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示范引
张飞斐是峨山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长期以来,她始终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深刻把握“双推”在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关键作用,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工作特点,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示范引领与桥梁纽带作用,创造性地将“双推”工作与地方文化传承、文旅产业振兴有机融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实践路径。
以身作则,争当“双推”实践的推广者。张飞斐深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她坚持从自身做起,在各类会议、调研视察、接待游客等公共场合带头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汉字,以实际行动树立标杆。她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推广方式,将场馆讲解、文艺演出、互动体验等形式巧妙结合,推动“双推”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她把玉溪市非遗保护传承体验示范基地、峨山县博物馆和规划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作为阵地,面向游客、学员、社区居民等不同群体,与团队一道持续开展普通话推广、地方文化讲解和形象展示工作,生动展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之美与实用价值,构建起“委员引领、团队协作、群众参与”的联动推广格局。截至2025年9月,玉溪市非遗展示馆与峨山县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7.8万余人次,语言桥梁作用日益凸显。
扎根一线,当好文化融合的传播者。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的文艺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张飞斐主动承担起“两馆”讲解、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多重使命。在玉溪市非遗展示馆、峨山县博物馆讲解中,她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为媒介,结合专业知识和生动表达,将峨山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崭新的发展成就,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地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使讲解过程既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成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生动课堂。她深刻认识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非遗传承,不仅不会削弱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反而能够突破地域和方言限制,让更多群众了解和喜爱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在更广范围内传播交流。在玉溪市非遗保护传承体验示范基地的公开教学、技艺展演和文艺演出中,她始终坚持使用普通话,将语言推广融入技艺传授和文化体验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增进群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使非遗项目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自“两馆”开馆运行以来,累计举办周五公开课29次、周六晚会29场,现场观众达4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语通心”。
凝聚共识,做共筑精神家园的践行者。在张飞斐的引领和团队推动下,“非遗传承+‘双推’实践+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她不仅注重语言工具性的推广,更着力于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非遗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通过持续系统的推广工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基层的普及率和使用水平显著提升,各族群众在共同的语言环境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凝聚共识,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非遗”不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民族与世界的桥梁,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注入了持久力量。
张飞斐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双推”工作融入日常、做在经常,用实干践行了一名政协委员的使命与担当,她不仅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坚定推广者,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忠实实践者和美丽彝乡故事的深情讲述者,成为“双推”协商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一个生动缩影。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