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有对手了!山东小厂逆袭成户外黑马,13亿卖爆中产衣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21:09 2

摘要:如果今年冬天你准备买羽绒服,打开电商平台多半能刷到一个名字,坦博尔。

如果今年冬天你准备买羽绒服,打开电商平台多半能刷到一个名字,坦博尔。

不是什么奢牌,也不是新锐网红,但销量惊人,你可能没想到,这个主打“实在”“性价比”的品牌,如今要冲刺港股上市了。

根据招股书,坦博尔近三年营收从7亿多涨到13亿,年均增速超过30%,是中国第四大本土户外服饰品牌。


这事之所以让人意外,是因为在很多人印象里,还没听说过这个牌子,可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了资本市场的新宠。

那么,这个从县城走出的羽绒服品牌,怎么做到翻盘上市?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中产们越来越不买贵的?

坦博尔的故事,其实挺典型。

创始人王勇萍是四川宜宾人,十五岁就出来闯荡社会。

最早他做布料、开服装厂,后来一路北上,在山东落脚。

2004年,他和妻子王丽莉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羽绒服厂,把300多名技术工人都留下来,注册了坦博尔。

一开始,品牌定位就是波司登平替。

衣服做得厚实、耐穿,价格却只要人家一半。

那时候,它在山东、河南、河北这些冬天冷、消费保守的地方特别吃香。

县城商场、地摊批发、乡镇百货,几乎都能见到坦博尔。

品牌崛起的前十年,靠的是“便宜好穿”,但问题也出在这四个字上。

2015年,坦博尔上了新三板,当时公司很意气风发,可两年后,营收从6亿多跌到3亿多,原因很简单:品牌老化、营销落后、线下渠道僵化。

波司登已经在转型高端、搞国际代言,而坦博尔还在打老实牌,年轻人不买,门店下滑,最后只好退市。

那几年,它几乎被市场遗忘,很多同行以为它就此消沉了,但没想到,它的复活来得比谁都猛。

2022年,坦博尔突然转型做户外服饰,这不是随便换个名头,而是一次彻底的翻盘。

第一步,是改产品结构。

过去它只做羽绒服,现在变成三大系列:专业户外、运动户外、城市轻户外。

最赚钱的,是那种通勤能穿、周末出游也能穿的城市轻户外款,占了营收的七成,你在地铁、露营地、商场看到的那些简约冲锋外套,多半就是这一类。

第二步,是全面线上化。

以前坦博尔靠加盟店,如今电商成主力,2024年线上销售暴涨近80%,电商渠道贡献了一半营收。
他们不再守着商场专柜,而是直接把钱砸在短视频、直播、种草上,品牌代言人也换了,从陈宝国到黄轩、周也,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

第三步,是跟上风口。

2022年冬天,中国的冰雪经济大火,北方城市滑雪热爆发,坦博尔及时推出雪线系列,甚至成为奥地利、北欧滑雪队的供应商。

坦博尔这次转型,确实踩准了节奏。

抓住冰雪热和户外潮,品牌热度迅速回升。业绩也跟着起飞,从2022年的7亿多,到2024年的13亿,三年几乎翻倍。

它用结果证明:老品牌不会自动消失,只要肯变,照样能活过来。

表面上看,是品牌抓住了户外潮,但深层原因其实更有意思,消费心理在变。

过去几年,朋友圈晒滑雪、露营、骑行的中产人设,一度成为新社交货币。

滑雪服五千、露营帐篷八千、冲锋衣一万,大家比的不是功能,而是身份。

但风口过去,帐篷落灰、冲锋衣积尘,中产开始意识到炫耀性的消费,其实不划算。

这一届消费者更务实了。

他们不拒绝品质,但拒绝溢价,他们要的,不是最贵,而是刚刚好。

坦博尔正好踩在这个点上。

它的定价带在700到1700元之间,设计不花哨、质量稳定,穿出去也不掉价。

中产消费者想要的是这种心理平衡,花的钱合理,穿得体面,用得住。

这其实是一种新型消费降级:不是没钱,而是拒绝被割。

从财务看,坦博尔的数字很好看:营收连年增长,线上爆发,市占率全国第四。

不过,亮眼的数据背后也有压力。

羽绒、人工、广告都在涨,净利率从11.7%跌到5.5%,卖一件衣服差不多一半的钱花在推广上。
库存也在堆,去年底接近10亿元,货做得太多、卖得太慢。

竞争更激烈了波司登守高端,凯乐石、蕉下在两头夹击,坦博尔的中价区间最难守。

上市能带来资金,但也意味着更大的考验,能不能在性价比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

上市能让它拿到更多钱去扩张,但资本不会永远容忍高营收低利润。

未来几年,它必须在规模增长和品牌溢价之间找到平衡,否则容易掉进赚吆喝不赚钱的陷阱。

坦博尔的崛起,不只是一个品牌的故事。

它代表着一个消费信号,中国中产,正在变得更清醒。

他们不再为Logo买单,也不再盲目追风口。
他们开始认真算账,想要的是:质量过关、价格合理、品牌可信。

坦博尔正好踩在这个心理区间。

它既不像网红牌那样虚火,也不想学波司登那样高攀。

它靠的是稳扎稳打,做中价中的天花板。

这或许才是未来品牌的方向,不哗众取宠,也不故作高贵。

不追求惊艳,而是追求持续被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赵林云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