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3日,全国碳市场出现罕见行情。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当日大宗协议交易成交均价仅为44.91元/吨,大宗交易量达62万吨,相比当日挂牌协议交易均价53.87元/吨低约16.6%,首次跌破2021年市场启动时的上市价格(51.23元/吨)。
撰文:维小尼
编辑:小雨
10月23日,全国碳市场出现罕见行情。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当日大宗协议交易成交均价仅为44.91元/吨,大宗交易量达62万吨,相比当日挂牌协议交易均价53.87元/吨低约16.6%,首次跌破2021年市场启动时的上市价格(51.23元/吨)。
这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开市四年来,首次在大宗交易层面低于启动价成交。业内人士对《环球零碳》表示,这一价格水平反映出市场短期供需失衡,也折射出企业在年度履约期前的“集中出清”现象。
这一现象会持续多久?对后市有什么影响?释放什么信号?本文做一简单分析。
图为全国碳市场价格走势图。
01
碳价为何突然破位?
在业内看来,这次碳价跌破发行价并非偶然,而是市场运行机制成熟过程中的一次自我修正。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跌破发行价的是大宗协议交易价格,并非挂牌交易。
所谓大宗协议交易,是指交易双方通过交易系统进行报价、询价,并确认成交的交易方式。
根据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公告 2021 年第 21 号)规定,目前,各年度碳排放配额的大宗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均应不小于 1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需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范围内确定。
当日挂牌协议交易均价是53.87元/吨,大宗交易价格比这个价格低约16.6%,所以还是在30%的范围之内。
本次价格下挫,并非单纯的市场波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是配额过剩压力显现。
根据生态环境部此前发布的信息,全国碳市场将在年底注销部分闲置配额,以防止其结转到下一履约周期。消息发布后,不少企业为避免配额被作废,选择提前抛售。某发电集团人士对《环球零碳》透露:“现在市场情绪偏谨慎,宁可卖便宜一点,也不想年底白白失去额度。”
其次,新增行业的豁免机制带来结构性供大于求。
2025年,全国碳市场扩围至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四大行业。覆盖排放量由原先的45亿吨增至约80亿吨。由于新纳入行业首年可豁免缴费,短期内新增需求有限,供应反而增加。
也就是说,市场名义上在扩容,但实际需求端没有同步增长,形成暂时性失衡。
第三,工业放缓与能源需求回落。
受出口疲软、制造业投资放缓影响,今年以来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约2.5%。火电厂出力减少,排放强度随之降低,对碳配额的消耗量也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部分地区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也削弱了火电企业的碳购入需求。
第四,交易结构导致价格分化。
挂牌交易与大宗交易在机制上存在明显差异。挂牌协议交易主要面向中小规模企业,涨跌幅限制为±10%;而大宗协议交易单笔量需≥10万吨,涨跌幅可扩至±30%,并允许双方议价成交。因此,当市场情绪偏空时,大宗交易价格往往先于挂牌市场“探底”。
在此次交易中,挂牌市场仍维持53元左右的价格区间,而大宗合约则被部分企业低价出清,导致成交均价明显低于挂牌均价。
02
价格“破发”意味着什么?
碳价跌破上市价,引发了市场对全国碳市场未来走向的讨论。这并不意味着全国碳市场失灵,反而是其逐步进入“真实价格发现阶段”的标志。
目前的低价主要反映出企业对配额供求的阶段性判断。
全国碳市场履约周期通常为年度制,每年年底前企业需上缴足额配额履约。若前期配额核算偏宽或需求下降,企业会在履约前进行结算清仓。价格下行其实是市场去库存的自然结果。
中国生态环境部今年拟采取的“闲置配额注销”政策,本质上是去库存手段,目的在于恢复价格信号功能。
不过从长期看,这正是碳市场向“价值交易”转型的信号。
尽管短期价格承压,但多数机构认为,中国碳价长期仍有上行空间。随着更多高排放行业纳入,配额总量逐步收紧,碳市场将从“政策导向”向“市场驱动”转变。
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测算,到2030年中国碳价有望达到100元/吨左右。
在此过程中,碳价波动将更加反映企业减排成本和技术水平,成为资源配置与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过去四年,中国碳市场的主要交易参与者是发电行业。由于初始分配偏宽松,很多企业在履约后仍留有富余配额,这部分“沉睡资产”成为今年大宗市场抛售的主力。
但随着生态环境部在2025年下半年启动“闲置配额清理机制”,这些存量配额的价值开始被重新评估。
企业之前把配额当成资产,如今变成了负担。市场从配额红利期转入成本约束期,这是一种制度成熟的体现。
同时,市场扩围也打破了单一行业的平衡格局。新入市的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普遍碳强度高、减排成本大,但首年又享有免缴政策,使得他们暂时成为净卖方,进一步压低了价格。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闲置配额注销、扩围行业履约推进以及政策细则落地,碳价或将重新找到新的平衡点。
对企业来说,提前布局低碳转型、加强配额管理、参与碳金融工具,将是赢在下一个阶段的关键。
-------
参考材料:
[1]彭博新能源财经:China’s Bulk Carbon Allowances Being Offered Below Launch Prices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