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季羡林先生说:“福气是自己修的,不是老天赏的。” 这话其实说到了很多人心里 —— 咱们身边那些过得顺顺当当的人,不是运气比谁都好,而是身上藏着些能接住生活甜头、扛住日子难处的本事。今天就聊聊这些本事,你也找找自己身上有没有。
季羡林先生说:“福气是自己修的,不是老天赏的。” 这话其实说到了很多人心里 —— 咱们身边那些过得顺顺当当的人,不是运气比谁都好,而是身上藏着些能接住生活甜头、扛住日子难处的本事。今天就聊聊这些本事,你也找找自己身上有没有。
杨绛先生晚年写过一句话:“内心的淡定从容,才是人生真风景。” 有福气的人,都明白这份 “平和” 不是啥都不管,而是遇事不慌不忙,把劲儿用在解决问题上,不跟自己拧巴,也不跟生活较劲。
苏轼一辈子贬了又贬,从热闹的京城一路到荒僻的儋州,可他从没把日子过得苦哈哈的。在黄州那阵,他没了官俸,就自己开垦了块叫 “东坡” 的地种庄稼,把普通的糙米饭也能煮得香喷喷的;有人骂他 “都被贬了还不安分”,他倒不往心里去,还笑着写了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难得的是 “乌台诗案” 过后,他刚从牢里出来,没抱怨也没消沉,反而琢磨起当地的水利,帮百姓修了口水塘。这份平和不是软,是他知道 “急也没用”,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反倒让他在每个待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好名声,连后来的皇帝都念着他的好 —— 你看,心态稳了,路自然就宽了。
《知否》里的盛明兰,也把 “平和” 活成了过日子的智慧。祖母被人下毒那回,她没像姐姐们那样哭哭啼啼要立刻揪凶手,反而先守着祖母稳住病情,再悄悄收集证据。有人劝她 “趁这时候闹大,让那些害祖母的人没脸见人”,明兰却摇头:“闹大了有什么用?祖母的体面没了,家里也得鸡飞狗跳,不值当。” 最后她用稳妥的法子找出真凶,既护住了祖母,也没让盛家丢面子。这份平和不是没脾气,是她懂 “什么时候该沉住气”,反倒让她在复杂的宅院里活得安稳,后来儿女绕着膝头,成了真真切切有福气的人。
咱们普通人的日子,哪有那么多大事,大多是些 “小事闹心”:加班到半夜回家还得收拾屋子,孩子不听话气到头疼,跟伴侣为鸡毛蒜皮拌嘴。要是一遇事就炸毛,只会把小事越闹越大;可要是学学苏轼 “缓一缓”,学学明兰 “沉住气”,先把情绪捋顺了再想办法,慢慢会发现:大多烦心事,其实没那么难解决。平和不是怂,是福气的 “稳压器” 啊。
丰子恺先生说:“感恩的人,生活里到处是甜。” 有福气的人,从不会盯着 “自己没得到什么” 纠结,而是把别人的好记在心里,慢慢攒成日子里的暖。
曾国藩刚带兵那会儿,手下有个叫鲍超的将领,没读过多少书,可打仗特别厉害。有次鲍超打了胜仗,朝廷要赏官,有人说 “鲍超太粗,当不了大官”,曾国藩偏不这么想,不仅力排众议帮他写奏折求赏,还抽时间教他读书写字。后来鲍超真的当了一品大员,职位比曾国藩还高,有人劝曾国藩 “得防着点,别被他超过了”,曾国藩却笑:“当年他跟着我出生入死,我帮他是应该的。” 没想到后来曾国藩遭人弹劾,正是鲍超带着几百个将领联名上书,帮他洗清了冤屈。曾国藩在日记里写:“记人一分好,比记人一分仇,日子过得亮堂多了。” 就是这份不图回报的感恩,让他身边总有人愿意帮衬,晚年家族兴旺,成了人人羡慕的 “有福之人”。
《父母爱情》里的安杰,到了晚年总跟女儿念叨:“你爸这辈子,没让我受委屈。” 其实江德福当年为了娶她,连晋升的机会都放弃了;后来安杰想回青岛探亲,江德福提前半个月就去排队买火车票,硬生生站了十几个小时,把票揣在怀里带回来。这些事安杰记了一辈子 —— 江德福老了腿脚不好,她每天晚上都帮他擦身按摩;江德福想念老家的玉米粥,她跟着手机视频学,熬得黏黏糯糯的。有人问她 “这么多年不觉得亏吗”,安杰摇头:“他把心都给我了,我记着这份好,日子就不苦。” 两个人吵了一辈子,却从没分开过,老了还能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这份长久的甜,就是靠感恩熬出来的。
咱们过日子也这样:同事帮你赶过一次紧急的方案,朋友在你搬家时撸起袖子搭把手,家人在你生病时端来一碗热汤 —— 这些小事记在心里,下次同事需要帮忙时多搭把手,朋友难过时多陪他说说话,感恩就像接力赛一样传下去。总记着别人的好,日子就不会只剩抱怨,福气自然会慢慢靠近。
老舍先生说:“吃亏是福,不是骗自己,是看得远。” 有福气的人,从不会盯着眼前的 “小便宜” 不放,反而愿意让一步、多做一点,看着像亏了,其实是在攒人品、铺路子。
韩信年轻时,被个屠夫堵在巷子里,屠夫说 “你要么拔剑刺我,要么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盯着屠夫看了一会儿,真的趴下来钻了过去。周围人都笑他 “没骨气”,韩信却心里有数:要是真动了手杀了人,自己就得偿命,这辈子就毁了;忍这一次,至少还能有机会做大事。后来他跟着刘邦打天下,成了大将军,有人提起当年的 “胯下之辱”,韩信反倒派人找到了那个屠夫,给了他一份差事。他说:“当年要是没他逼我那一下,我可能还在混日子,哪有今天?” 这份 “肯吃亏” 不是忍气吞声,是他知道什么该争、什么该让,最后反倒走出了更宽的路。
《乔家的儿女》里的乔一成,从小就 “吃亏”。父亲不管家,他带着弟弟妹妹长大,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弟弟,把攒下的钱给妹妹治病,自己三十多岁了还没顾上结婚。有人说他傻,把自己一辈子都搭进去了,乔一成却从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后来他得了肾病,弟弟妹妹轮流去做配型,妹妹乔三丽甚至停了自己的生意来照顾他。乔一成躺在病床上说:“以前没觉得,现在才知道,我对他们好,他们也会真心对我好。” 这份 “吃亏” 不是牺牲,是用真心换真心,最后收获的亲情,比什么都珍贵。
咱们生活里也有不少 “吃亏” 的事:团队做项目,你多承担了些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朋友借了钱没及时还;家人总让你多担待些家里的琐事。要是总想着 “我亏了”,只会越想越委屈;可要是愿意多做一点、多让一步,同事会记得你的好,朋友会念着你的情,家人会跟你更亲近。人心都是相互的,你肯 “吃亏”,别人就愿意帮你,福气自然会慢慢攒起来。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有福气的人,都有这份 “同理心”—— 能看见别人的难处,愿意伸个手、帮个忙,不是为了求回报,只是觉得 “能帮就帮一把”。
杜甫在成都住茅草屋时,自己都常常吃不饱饭,可瞧见邻居家孩子冻得缩成一团,没件像样的衣服,还是把自己的旧棉袄拆了,给孩子缝了件小棉衣。有次他路过街上,看到有钱人的马车轧死了乞丐,却没人管,他写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光抱怨,是想让更多人看见百姓的苦。后来他虽然贫病交加去世了,可他的诗却流传了千年,无数人因为他的文字,懂得了要心疼别人。这份同理心,让他虽然一辈子苦,却成了被后人永远记住的 “诗圣”,这也是一种长久的福气。
范仲淹在苏州当知州时,看到当地百姓因为河水泛滥,种不了田、住不了房,就亲自去勘察河道,带着百姓一起修堤坝。有人劝他 “这是下面地方官该管的事,你犯不着这么累”,范仲淹却摇头:“百姓没饭吃、没地方住,我这个官当得有什么用?” 堤坝修好后,苏州的百姓再也不用怕洪水,还特意为他建了祠堂。后来范仲淹调到京城当宰相,还是总想着百姓,推行 “庆历新政”,帮穷人减免赋税。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份同理心,让他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家族也兴盛了几百年,福气一代代传了下去。
《山海情》里的马得福,也是个有同理心的人。闽宁镇刚建起来那会儿,村民没水喝,得走好几里路去挑水。马得福看到有老人挑水时摔了跤,心里不是滋味,就天天往水利局跑,软磨硬泡总算申请到了引水项目。施工时遇到村民不配合,他不发火,反倒坐在村民的土炕上,听他们说 “怕水引过来,地里的庄稼被淹了”,然后陪着村民去看引水方案,一点点解释清楚。最后水通了,村民们拉着马得福的手说:“你是真懂我们的难啊!” 就是这份 “懂”,让马得福带领村民把穷地方变成了富裕村,自己也成了大家尊敬的人,事业家庭都顺顺利利。
咱们普通人的同理心,不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看到邻居家老人提不动菜,帮着拎上楼;看到同事加班到很晚,帮着倒杯热水;看到社区里的孩子没人管,多留意一眼。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却能给别人带去温暖,也能让身边的人愿意亲近你。你懂别人的难,别人也会懂你的不易,生活就这样慢慢暖起来,福气也会悄悄来敲门。
其实福气从来不是大富大贵、一帆风顺,而是藏在日常的选择里:遇事不慌,是平和给的底气;记着别人的好,是感恩攒的甜;愿意让一步,是吃亏铺的路;懂得心疼人,是同理心带的暖。这些本事不是天生就有,是慢慢练出来的。
可能你现在觉得日子有点难,也可能觉得自己没什么福气,不过没关系。从今天起,加班时别跟自己较劲,记得同事帮过你的忙,团队里多做一点事,看到别人难时伸个手 —— 慢慢你会发现,生活里的甜越来越多,身边的人越来越亲,你也会变成别人眼里 “有福气” 的人。毕竟,福气是自己修的,你朝着暖的方向走,福气就会跟着你。
来源:淡泊的感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