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支持力度最大的研究项目,其立项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的整体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水平。南开大学高度重视项目申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申报书的“量”与“质”,成效显著。
日前,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正式公布,南开大学42个项目获批立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支持力度最大的研究项目,其立项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的整体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水平。南开大学高度重视项目申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申报书的“量”与“质”,成效显著。
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共立项5809项,其中重点项目427项,一般项目2750项,青年项目2077项,西部项目555项。从项目类别看,南开大学获批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23项,青年项目13项。
从立项单位看,学校共有13个专业学院获得立项,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7项列全校第一位,社会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紧随其后位居前列。此外,在先前公布的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立项名单中,南开文学院获批1项。
南开大学在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获批42项,这一数据直观反映了学校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优异的项目立项成绩,离不开学校层面有组织的科研战略和活跃开放的学术生态作为支撑。
2025年,由擘雅集团出资3000万元支持的文化学研究院正式揭牌,致力于文化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南开布局前沿交叉学科的又一重要举措。其中1500万元为向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成立“擘雅文化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相关领域学科建设;1500万元作为文化学学科建设的横向课题经费,支持文化学研究院筹建以及相关研究与实践开展。
今年4月,南开大学成功承办了CASHL中心馆馆长联席会议,表示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推动学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不断探索与国际资源平台的深度合作,打造“中国视角、全球视野”的文献资源体系,助力CASHL项目为建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图源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此外,南开大学还会举办活跃的学科学术文化活动。2025年春季学期,社会学院创新举办了首届“群学南开”学科文化节。活动通过“群学杯”知识竞赛、社工案例大赛、心理小诗征集、心理运动会、荧光夜跑、暑期实践和劳动教育七大主题活动,以多元化形式促进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累计覆盖师生800余人次,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术与育人并重的特色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术热情与社会责任感,为培养“顶天立地”的新时代社会学人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文化节品牌建设,拓展活动内涵,推动“二课堂”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学科育人平台。
“知中国,服务中国”在南开人文社科的当代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思政育人领域,今年南开大学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实施“党建铸魂、学科融合、平安南开、文化浸润、劳育固本、场景育人、协同育人、主体牵引、数字赋能”九大工程,把学生社区打造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自我习惯养成要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形成了具有南开特色的“1+5+9+5”“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新模式。同时,学校入选“天津市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聚焦思政课“特而精”要求,进一步巩固天津市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的全国领先地位。
在学科育人层面,南开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立公增能”辅学体系作为学校深入推进“公能”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实现本科生的全覆盖,开设“公能实践”必修课程,组织多样辅学实践活动,建设并优化辅学平台,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南开大学人文社科的强劲实力,不仅在当下的项目立项中表现突出,更通过其深厚的底蕴和持续的创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南开大学本科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