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杯”健康科普大赛】早产儿的母乳喂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17:38 1

摘要:早产儿是胎龄小于37周(259天)的新生儿,由于各组织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各种营养素缺乏,早产儿更需要加强平衡的营养摄入,以提高生存质量。为此,世卫组织推荐早产儿首选母乳喂养。

早产儿是胎龄小于37周(259天)的新生儿,由于各组织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各种营养素缺乏,早产儿更需要加强平衡的营养摄入,以提高生存质量。为此,世卫组织推荐早产儿首选母乳喂养。

与配方奶相比较,纯母乳喂养可缩短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达到出院标准。母乳中特有的免疫因子与白细胞不仅可帮助早产儿预防感染,促进消化系统发育,还可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而出现消化系统症状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1]。这就缩短了早产儿住院时间,并降低了医疗费用。然而,早产儿母乳喂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母体因素和早产儿因素等。早产儿通常会在出生后即被送往封闭式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和养护;母婴分离导致母亲的乳房缺少充分的刺激,泌乳减少、排出不畅,进一步引起母亲对母乳喂养不自信,最终可能使母乳喂养失败[2]。另外,胎龄越小的早产儿,越容易出现吸吮、吞咽、呼吸的不协调,难以经口喂养,不利于母乳喂养的实现。那么,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怎么实现早产儿的母乳喂养呢?

01

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1)鼓励早期皮肤接触。早产儿出生后,就应进行早期的皮肤接触,即让早产儿在母亲胸前,用嘴接触母亲的乳房,用专业语言说,就是将早产儿暴露于母亲的皮肤上。这有助于刺激婴儿寻找乳头及对母乳作出吮吸反应[3]。胎龄大于34周的晚期早产儿占早产儿总数的60%~70%,这些婴儿在产后进行皮肤接触时,会根据气味自主寻找乳房,并做出含接动作。这时助产人员应帮助早产儿根据母亲乳房大小调整姿势,做出有效的含接动作,避免含接不良。因为含接不良会导致母亲出现乳头疼痛、破损、泌乳减少等情况,这样的喂养体验又可能造成以后母乳喂养的失败。

(2)协助母亲为开始母乳喂养做好准备,尽早进行母乳喂养。与足月产的情况相比较,早产儿的母亲一般对于情感的需求更为强烈,且缺乏独立完成生产的信心,需要加倍的身心护理。因此,助产人员须随时监测孕母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根据分娩的进展情况适当安排家属陪产,共同鼓励并陪伴母亲完成生产过程。大部分早产儿的母亲不能在产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这时护理人员和陪伴者可以帮助母婴延长皮肤接触时间,指导母亲识别喂养信号。

早产儿的母亲对于母乳喂养的信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可以成为决定母乳喂养成败的关键因素。实际上,胎龄达到32周的早产儿,吸吮能力已经逐渐趋于成熟[4];而对于大多数发育已经接近于成熟的晚期早产儿,更应该鼓励母亲尽早开始持续的皮肤接触,时间至少要达到90分钟。这不仅有助于早产儿熟悉乳房的温度和味道,还可帮助母亲通过宝宝吮吸乳头建立泌乳反射;也有助于建立母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减轻母亲对喂养婴儿的恐惧和压力,从而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02

确立最佳的喂养方式

除了要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之外,喂养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这是决定早产儿母乳喂养成败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最佳方式是顺应喂养,就是要顺应婴儿的需要进行喂养。具体地说,就是指不设限制地满足早产儿的需求,有需要即进行喂养:根据早产儿的需要和喜好决定进食时间和进食量,而且,不要设定吸吮的时点和时长。这就是说,进行早产儿母乳喂养时,不要干扰早产儿吸吮的习惯,以及婴儿对乳房的选择,随时做好喂养孩子准备。早产儿顺应喂养,还要注意下述事项:

(1)为了促进母乳喂养,要尽可能增加母婴在一起的时间,减少分离,以建立母婴之间的紧密联系。既可以提高母亲对于母乳喂养的热情,也可给婴儿提供更多吸食母乳的机会。

(2)母亲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要学会识别早产婴儿饥饿的信号。这类信号包括寻找乳头、嘴唇活动、吸吮动作等,甚至哭闹也是一种饥饿信号,都需要加以鉴别,认识其含义。

(3)母亲要有耐心,尽可能地延长早产儿吸吮时间。这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哺乳期婴儿对母乳的喜好,强化吸食母乳的饮食习惯;还能刺激母乳分泌,使母亲乳汁充足。延长早产儿的吸吮时间,也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营养,这也是维护早产儿健康所迫切需要的。

(4)早产儿身体更易疲惫,如反复多次出现喂养不足量的情况,可考虑指导母亲将乳汁挤出喂养,但应鼓励母亲坚持皮肤接触,以保证泌乳量。这些年出现的袋鼠式护理值得推荐,属于亲子皮肤接触的一种方式,平时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胸口,提供婴儿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

03

家属和医护人员支持小组的双重全程陪伴

(1)鼓励家属参与并支持母乳喂养的决策及实行,随时帮助母亲解决母乳喂养所面临的各种困难。这就需要为家庭成员充分提供有关早产儿母乳喂养的信息、知识和教育(包括讲座和课程),帮助他们了解母乳喂养的益处及如何克服潜在的障碍[5]。

(2)建立医护人员早产儿母乳喂养支持小组,为母亲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从专业的角度帮助母亲克服母乳喂养的障碍。例如:为无法直接吸吮的早产儿准备挤出的母乳,使用乳头吸引器和吸奶器来储存母乳,并对合理的操作和使用给予指导。

借助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资源,支持小组可以减少早产儿生理因素及母亲生理、心理因素对母乳喂养的不利影响,并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和干预,进一步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04

克服母乳喂养的障碍

母乳喂养的障碍通常来自两个方面,需要加以克服:

(1)不必要的补授法。这是指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给早产儿补充母乳以外不必要的其他食品或饮料;即在婴儿吸食母乳之后,紧接着给予奶粉作为补充。不必要的补授容易导致母亲对于自己的喂养能力失去信心,减少母乳分泌量;还会造成婴儿出现乳头混淆,不愿吸吮母亲乳头,从而使母乳喂养更加困难。对于不必要的补授法,应加以避免。

当然,在哺乳初期,如果母乳不充足,应用补授法还是需要的,也可以刺激母乳的分泌。

(2)母亲乳房的问题。产后早产儿吸吮无力、含接不良或母亲乳汁过多等,都可能会导致母亲的乳房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乳头疼痛和损伤、乳房堵塞和乳腺炎、乳汁供应不足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就可能影响母乳喂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甚至导致母乳喂养中断。而对于这些乳房问题,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具体的措施,进行具体的处理。上述专业支持、指导以及早期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母亲克服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保证早产儿成功的母乳喂养。尤其在双重陪伴的条件下,这些问题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05

小结

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现在已成为被广泛推荐和支持的实践,能够提供早产儿所需的营养和保护。2022年世卫组织也发布了关于早产儿护理的建议,指出早期开始母乳喂养可以有效的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降低死亡率[6]。然而,成功的母乳喂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因此,本文从专业角度为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策略,其中,问题的预防、喂养方式的指导、解决母乳喂养中的困难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因素,母亲、家属和医护团队的共同合作和支持则是确保母乳喂养成功的基础。

早产儿的母乳喂养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这就要求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推进母乳喂养的措施,围绕整个生产周期对母亲和家庭提供帮助,以有效的提升母乳喂养成功率,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倩男,杜雪燕,茹喜芳,等.基于循证的母乳喂养质量改进项目在住院早产儿中的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22,22(3):191-195.

2.刘韬,陈天铭,吴映臻.早产儿母乳喂养及母乳强化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9):72-74.

3.Moore, E. R., Anderson, G. C., & Bergman, N. (2007).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for mothers and their healthy newborn infan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3), CD003519.

4.吕天婵,AKHBARZADEH SAEED,胡晓静,等. NICU早产儿口腔吸吮功能变化趋势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23,58(10):1219-1224.

5.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2). 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 Pediatrics, 129(3), e827-e841.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term birth[EB/OL] (2023.05.10).

文 | 郭立涛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来源:首都儿科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