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最喜欢的黑人古典音乐家是温顿·马萨利斯与韦恩·马歇尔,这两位“WM”都是跨界大师。马歇尔是不错的钢琴家和一般的指挥家以及世界顶级的管风琴家,近几年他以前两个身份多次到过中国,而10月18日在北京艺术中心演出的管风琴独奏会之前,他应该十年没来中国弹过管风琴了。
文 | 张听雨
我最喜欢的黑人古典音乐家是温顿·马萨利斯与韦恩·马歇尔,这两位“WM”都是跨界大师。马歇尔是不错的钢琴家和一般的指挥家以及世界顶级的管风琴家,近几年他以前两个身份多次到过中国,而10月18日在北京艺术中心演出的管风琴独奏会之前,他应该十年没来中国弹过管风琴了。一方面,我想是由于管风琴音乐会本来就不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很多人对黑人管风琴演奏家存有某些偏见或刻板印象。听完音乐会后,我依然听到很多人说马歇尔把黑人的舞蹈感等带入了巴赫,我想这就是刻板印象的结果。
这场音乐会有两首作品是陌生的。英国作曲家安德鲁·阿格尔的《托卡塔与赋格》显然呼应了巴赫的伪作《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 565)。丹尼尔·菲卡里《第二组曲》中的主题则完成了对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致敬。德沃夏克,这位曾极力倡导美国应发展自己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的“自新大陆”本身就充满了对黑人灵歌的欣赏与借鉴。菲卡里通过这首作品,仿佛在延续这一跨文化对话的传统。马歇尔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深意,将末乐章的舞蹈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命的悸动与身体的智慧。
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管风琴文献中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当那著名的开头音符响彻音乐厅时,观众仿佛在期待一个熟悉的诠释。但值得庆幸的是,马歇尔没有将这部作品演得陈词滥调,宣言式的托卡塔,层层递进的赋格段完全是浪漫派的演奏方式。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在结尾前加入了数分钟即兴抑或新创的段落,其中甚至融入了探戈般的节奏,法国式甜美的旋律精彩至极,这也是这场音乐会中最精彩的“即兴”。而对这样的“离经叛道”的改编,真的可以吗?我想这可能基于马歇尔对20世纪巴赫研究成果的吸收——这部并未流传下巴赫手稿的作品如今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定为伪作,既然是伪作,怎么即兴也不为过了。另一方面,可能如演奏家在访谈中所说的,他对巴洛克音乐并不擅长,于是把它乔装打扮得更加浪漫。
这场音乐会隐伏的一条暗线是法国管风琴作品。法国管风琴传统底蕴深厚,以其独特的交响性闻名于世。这一传统在19世纪随着卡瓦耶-科尔制作的革新性管风琴而蓬勃发展,这些乐器音色丰富、音量宏大,能够模拟整个交响乐团的效果。维多尔等作曲家据此创立了“管风琴交响曲”这一体裁,将宏伟的架构、绚丽的音色与复调技巧融为一体。其后,弗朗克、圣-桑等作曲家进一步丰富了这一传统,使其成为法国音乐遗产中一座辉煌的殿堂。圣-桑的《第三幻想曲》将我们带入法国管风琴传统的美学世界。马歇尔的分句极其清晰,这些停顿经常像是某种发散的思绪停了下来,增强了这部作品的幻想性。中场休息后,维多尔的《g小调第六交响曲》展现了管风琴作为“一人交响乐队”的宏伟气势。这首五个乐章的作品考验着演奏者的体力和智慧,马歇尔在快板乐章展现出清晰的运音技巧,而在其他乐章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交响曲思维的处理,末乐章那些圣咏般的神圣时刻,他利用北京艺术中心更为分散的音栓位置做出了音色对置的远近空间感,第一乐章那些瓦格纳风格的半音挤压也被演奏得极富张力。
两首即兴作品是这场音乐会的一大看点。即兴是考验一位管风琴家技艺的重要标准,音乐会在马歇尔自己创作的《即兴前奏曲》中拉开序幕。作为一名指挥家,马歇尔的即兴带有管弦乐化的构思,更偏向主调风格,他音乐中大量的内省式的减音程独白显然是对肖斯塔科维奇的纪念。音乐会的大轴是马歇尔即兴演奏的《中国主题即兴曲》。说实话,这部作品显得过于“东方主义”,乏味的模进,对中国旋律五声性的刻板使用,以及缺乏逻辑的和声使用,都让这部作品听起来乏善可陈。其实,马歇尔也下意识地被困在了刻板印象中。
张寅生/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