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隆基上台后,朝里先是看着安定了好一阵子,京城里能听到诗歌和乐声,市集恢复了热闹,税库开始有了起色。那段时间,中央权力比前几年稳,官吏的动作也不像以前那么乱,这是他统治带来的明显效果。
李隆基上台后,朝里先是看着安定了好一阵子,京城里能听到诗歌和乐声,市集恢复了热闹,税库开始有了起色。那段时间,中央权力比前几年稳,官吏的动作也不像以前那么乱,这是他统治带来的明显效果。
后面我就用大白话讲清楚这段事儿,别想太深,按时间顺序走一遍。李隆基上来后不是啥空喊口号的人,他先把朝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捋一捋。有人贪污、有人当着皇帝面儿玩权术,他就把能查的查了,能换的换了,宦官、裙带势力里边几个把持实权的角色被动了手脚。人事上他偏向能干的,不是跟谁混得好就提拔,能干事的将相被拉上来,政务运转也好看了点。
财政和经济那块儿,他重视地头的活儿。鼓励扩种、修水利、扶持手工业,连对外的商贸政策都不死板,丝路上的活儿慢慢多起来,税收也跟着有起色。这些看着平淡的动作,实则是把国家的根扎实一点——农田、水利、税收、手工业,缺哪块儿就补哪块儿。城里也能感受到,夜市热闹了,茶馆里诗句、唱段多了,文人画家有舞台,朝廷的文化投入让上层士族心情也平和些。
他对文化的态度也很实际。宫廷里摆的那些乐舞、雅集,不只是为了好看,更多是用来稳住人心。把会写会唱的拉到宫里,人接触艺术有人情味,这对治理也有好处。长安的街头,市井里会有人学着新的唱段哼两句,吃个早点的顺手就能聊几句诗,这种软性的凝聚力,别小看。
说到用人,李隆基本身是个看重靠谱的人。像郭子仪这类把边防打理好了的,他重用;同时,他也有几个人情味比较重的近侍,像后来让人议论的杨玉环,在宫里地位不一般。这套组合带来的好处是短期内能稳权,但也埋了点隐忧——太倚重私人网络,一旦外部风吹草动,问题就可能被放大。有人说他有远见,有人说他太信任小圈子,两种看法都能找到理由。
把时间往前推,李隆基上位也不是随意来的。他家里派系相互拉扯,宫里明面暗斗不断。他从小就在这种环境里长大,学会了看人和看势。到了710年代,太子位和朝中大臣的争执越演越烈。到712年,他动手清理主要对手,动作快、手段狠、计划也周到,既有军事调度也有政治联姻,稳住了局面。这段过程并不是一拍脑门的事儿,而是有准备、有步骤的操作。
说到细节,他干事利落。发令后会跟着督办,不让官员推三阻四。财政上让地方上交更规范,军需粮饷被提前摆在优先位置,尽量减少因为缺粮而导致的兵变。这些看似琐碎的制度安排,背后是希望把能出问题的点儿都堵住。宫里组织的演出、文人的聚会,还有对士族的软性安抚,这些手段都在起作用,让社会表面安稳得像被熨平了一样。
但好景不长。边疆那些长期驻军的将领手里有真本事也有真权力,长期守边让他们在地头有了自己的盘子,再加上地方不满、朝廷内斗,安禄山见机而起。叛乱像一阵暴风,吹得前面这些努力七零八落。长安被迫弃守,李隆基带人匆忙出逃,最后把位子传给儿子。百姓的苦日子在那会儿来了:饥荒、流离失所、家散人亡,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灾难。
把局面扭回来的,是一批将领和地方力量的协同。像郭子仪这样的老将站了出来,各地组织防守,逐步把失地夺回来。用的代价很高——大量人力、物力、钱粮被消耗掉,国家从崩溃边缘被拉回,可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却淡了。之前靠朝廷直接调配能做的事,后来很多得靠地方实力派和将领去完成。这也埋下了后续权力分散的隐患。
讲点日常画面,能更贴近人。那些年长安的街头有夜市,卖小吃、听曲艺、买布料的人多了;茶馆里有人讨论新出的诗句;宫里有乐手练新曲,文人被请去写词赋。这些细碎的生活,一方面说明治理有效,另一方面也像镜子,反映出社会表面的平静。可一旦风暴来了,这些平静就很脆弱。
李隆基个人的作风还带点军人的色彩。他不拖泥带水,布置任务后盯着回报,遇到推诿就查。对他来说,政务就是要有人做事,不能人浮于事。小时候他并不奢侈,家里争斗让他早早学会权衡各方,这些经验后来被他用在朝堂上:既要稳住朝廷里的势力,也得对地方复杂的局面有所准备。
这些年里的起起伏伏,既有他做的调整,也有外力带来的剧变。每天的画面可能就是:他批奏折、听乐手试新曲,宫外的人在市井里议论今天的政令和哪家酒楼的菜好吃。生活一如既往地往前,但历史的节拍有时会猛然一变。
来源:古音风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