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浮生暂寄安隐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4 17:13 2

摘要:我站在一幅水墨画前,这幅画的名字叫《古雪》。画中没有一片雪,只是一枝梅。这张画我凝视了很久,画中透露出的那种情绪特别迷人,但又很简单。简单到那枝梅恍惚间化成了一缕幽香,消散在空中。这幅画的作者是周明雍。他是杭州市临平区画院院长。印象当中,他永远穿着一身黑色的衣

潮新闻客户端 姜晓燕

我站在一幅水墨画前,这幅画的名字叫《古雪》。画中没有一片雪,只是一枝梅。这张画我凝视了很久,画中透露出的那种情绪特别迷人,但又很简单。简单到那枝梅恍惚间化成了一缕幽香,消散在空中。这幅画的作者是周明雍。他是杭州市临平区画院院长。印象当中,他永远穿着一身黑色的衣裳,永远戴了一顶灰色的鸭舌帽,全身的颜色长成了他擅长的水墨画色。

超山古雪

一、画光阴:寂寂幽夜

我跟周院长没说上过几句话,最多的联系是在手机短信里。我数过,他总共跟我说了12个字。可是没有关系,有人说了一辈子话还是陌生人。

我只与周院长在手机短信里联系过,已经足够了。但他不知道的是,我看过他的好多次画展,还冒雨骑着自行车去看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临平俞樾纪念馆里举办的那次微型画展。我就是在那间古朴的老房子里见到了《古雪》这幅画。他不仅画梅花,还画兰花,还画墨竹和松柏。笔墨婉丽,气质高清。画中的景物并不多,画兰花只是一簇,画墨竹只是一竿,画松柏只是一斜枝。忌满,求少,像几千年来的中国画那样,追求的是留白,是想象,是意蕴。

一幅幅画端详过去,我断定:他画的是生活。我常常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他在煮了一叠花生之后画画;他在喝了一壶老酒后画画;他在听了一首情歌后画画;他在雨夜朋友离去后画画。日子,都被他过成了一幅幅看似极简的水墨画。中国的水墨画,讲究虚实,在虚实的转换中,它仿佛正在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邀你前往。那幅《古雪》,其实是他半生和造化酿成的绕指柔,是四两拨千斤。

有一回,他在深夜晒了一张照片:里头是他一晚上画的小品,占满了一堵墙,热血,饱满,震撼。突然,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袭上心头:他画的是光阴里孤独地看着一朵梅花盛开的那个人。这样,格局一下子大了,他画的是孤独,孤独里那朵“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花。他画的是他自己,那个活了半生仍然孤独的人。谁能理解他的孤独,唯有他那支画笔吧。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那么迷恋周院长的水墨画,因为黑白水墨之间,有着中国式的浪漫与孤独,更抵达内心,是干净,是纯粹,是亲近。多年前,我曾经去过周院长租住的一间小画室,画室后面有一条河,河旁野生着许多柳树。在三四月间,柳树的长枝条随风摇曳,倒映在河中,没有人欣赏,但是它们摇曳得绝世的美。

周明雍。

二、画修行:内心迎春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梁朝伟饰演的叶问讲述自己人生时:“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话,我四十岁之前都是春天。”这句话用在周院长身上,他做了改动:当下就是春天。

他擅长水墨画中的写意花鸟画。他的写意花卉作品与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是气脉相连的。我们常常能在他的画中看到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的影子,但是他又有自己的特色。笔法、墨法、设色都暗含着鲜明的个人趣味。

他有一幅画叫《几年苍翠在仙家》,看题目我们或许能猜出来画的是松树。但他并没有画树干,画的是一根歪松枝。这根枝条画得随性,寥寥数笔,一挥而就。

我被这样的随性而打动。而这随性是画家身上的品性——一脉天真。无伪又无畏的天真,才能传达信念,涤荡愚昧,才能在暗夜里发光,不屈不挠地向前。

此时的他内心里住着一座春日花园。

有灵性有心性就好,入了化境,得真化开了。他在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文化艺术的推广工作,处处体现自己的职责和担当。2022年,在他的努力下,临平画院联合西湖画会、临平美术馆,共同承办了“迎亚运 宋韵临平”系列的《管领春风——纪念金农诞辰335周年》全国书画印砚邀请展。金农,字寿门,号冬心,仁和(今杭州)人。这位清代书法家,以隶书扬名。为了糊口,他55岁才拿起毛笔,却成为了艺术史上一代大师。以纪念金农为主题的邀请展,汇聚了全国当代书画名家,有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鲍贤伦,有西冷印社社员曹祐福,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洪大等。这样的展览,让临平这座新兴之城,呈现出大雅,大气,大美,散发出春天的光芒。

这份春天之色,得用光阴养,用文化养,用生活养。再回过头看那幅《几年苍翠在仙家》,松枝上题写着:“手栽两树松,聊以当嘉宾。乘春日一溉,生意渐欣欣。”这是白居易在《寄题盩厔厅前双松》中写的诗句。当时的白居易经历了许多官场上的艰辛,他用栽种松树来安放自己那颗带着伤口,无法平静的心。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何尝不也是这样?手植松树,栽种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自恰的同时,其实已经看到了不远处的春天。

走在人群里,风吹起衣衫,看灯红酒绿,此时的内心平静,绿意盎然,才最是难得,这种难得,如炼真金,多少年,才能修得。

画画的周明雍

三、画魂儿:丘山安隐

周院长的微信封面上写着:“丘山安隐”四个字。“丘山”,顾名思义是他所眷恋的临平这片热土,这是他的精神原乡。“安隐”,这二字极好,好在闲散,好在内心的清幽,好在有着中国文人的处事之道。

外在的隐是小隐,内心的隐才是大隐。“隐”下来,做什么?作为区文化特派员,指导临平的乡镇街道开展思想文化工作。2024年7月,他进驻到临平星桥街道黄鹤山社区。黄鹤山社区以黄鹤山为名,元代著名画家王蒙半生隐居于此,创作了不少传世之作,形成了蓊郁深秀浑厚的绘画境界。

“深挖埋藏在星桥的王蒙文化,传承这一个集体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并打造一个集文化体验、学术研究、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项目,让社区居民能够近距离感受元代文人的生活哲学与艺术追求。”这是他来到社区,走访调研后,说出的一段发自肺腑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星桥文脉•艺承王蒙——星桥街道及黄鹤山社区文化提升挖掘计划》项目就这样确定了下来,落地实施了起来。

文化特派员周明雍在给王蒙小学的学生上课。

第一步,要让居民们了解这个“文化”。为此,他邀请知名文史学者、艺术家举办文化讲座和学术研讨会,探讨王蒙的生平、艺术成就以及与黄鹤山自然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居民对王蒙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第二步,打造“王蒙书画学堂”文化教育项目,定期举办诗词创作、书画研习班,并邀请专家授课,面向各年龄层开放。“王蒙书画学堂”第一节课就设在王蒙实验小学,周院长拿起画笔,亲自教学生们画画,每一笔都一丝不苟,这样的诚恳与谦卑,学生们耳濡目染。中国画都是心迹画。此时,他的心离王蒙近了;学生们的心,离王蒙也近了……

第三步,设计一条“王蒙足迹”文化探访线路,串联起王蒙隐居地、创作灵感来源地等重要文化景点。他依据历史资料的考证与实地探察,规划了一条以王蒙生活、创作遗迹为主线的文化探访路线,包括王蒙故居遗址、黄鹤山自然景观及与王蒙相关的传说故事地点等,设置导览标识与解说牌,让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通过实地游览的方式亲身体验王蒙文化。

第四步,举办黄鹤山王蒙文化节系列活动。他邀请国内外艺术家驻地创作,以黄鹤山与王蒙为主题进行创作新作品,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

第五步,选拔社区文化大使。由他们深入社区,组织开展小型文化沙龙、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王蒙的诗词书画艺术走进校园、社区,培养新一代的文化继承人。”他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原来,他的画笔下,有聚力,有奋进,还有共富之路。

那天,我与朋友一起去看画展。朋友指着画说:“周院长是个心贴着地的人,他的画是有魂儿的,直指人心。”

我说:“是的。不多说话的周院长活得似个晚明人,品茶、玩物、赏器。不张扬,风骨飒飒。”

“丘山安隐”四字,像一个人在滚滚红尘翻腾过了,收了心,守着一窗山水、一方老砚、一盏老壶、一杯老茶过清明日子。但他在清明之中,又不忘初心,不遗余力地播撒着文化的种子,助力乡村的振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