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霜降一到,朋友圈、短视频平台上就开始流行“进补清单”:牛肉炖萝卜、羊肉汤锅、黄芪煲鸡……越吃越热,仿佛不补点什么,就对不起这个节气。
每年霜降一到,朋友圈、短视频平台上就开始流行“进补清单”:牛肉炖萝卜、羊肉汤锅、黄芪煲鸡……越吃越热,仿佛不补点什么,就对不起这个节气。
但真相往往让人泼一盆冷水:不少人补得不对,反而上火、口干、便秘、长痘,免疫力没上来,反倒一身燥热。在秋末这个干燥转寒的时节里,最该补的,其实不是牛羊肉,而是4种润燥又养肺的“润补型”肉类。
健康不是靠“吃得热”而是“吃得对”。霜降是“阳消阴长”的节点,人体也从夏秋的外放状态逐渐走向内敛。如果还像夏天那样吃辣串炖牛羊,就像冬天开空调还穿短袖,表面看着热乎,实则加速耗气伤阴。
很多人对鸽子肉的印象,停留在“老人或术后吃的补品”,但它的营养价值远不止于此。
研究显示,鸽子肉富含优质蛋白质、赖氨酸和铁元素,脂肪含量却极低,而且肉质细腻,消化率高,尤其适合秋冬时节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研究指出,鸽子肉中含有丰富的脑磷脂和胆碱,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思维疲劳、免疫低下人群有一定益处。
与羊肉相比,鸽子肉更温和、不燥烈,适合霜降后气候干冷的时节。尤其是对于经常熬夜、用眼过度、记忆力下降的上班族,*食补不如“吃鸽”*来得实在。
别看鹌鹑个头小,它的营养密度可一点不轻。它是传统中医典籍中推荐的“润肺要菜”之一,《本草纲目》中记载其“主补五脏、益气养血”。
现代营养研究发现,鹌鹑肉富含铁、锌、维生素B2和烟酸,对改善干眼症、皮肤干裂等秋冬常见问题有积极作用。
与牛羊相比,鹌鹑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而脂肪仅为3%~5%,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型食材。尤其适合高血脂、中老年人群、儿童成长期间食用。
相比动辄上百元一斤的牛羊肉,鹌鹑肉亲民又实用,是被忽略的“补中宝”。
很多人以为鸡胸肉只是健身餐里的“无味干柴”,但在霜降时节,它反而是最适合普通家庭日常摄入的健康肉类之一。
鸡胸肉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这是一类能直接被肌肉吸收、修复组织的营养素,尤其适合在秋冬季节增强抵抗力、稳定血糖水平。
2021年《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一项研究指出,适量摄入瘦肉型禽肉(如鸡胸肉),可有效降低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
更重要的是,鸡胸肉易于烹饪、吸味性强,搭配萝卜、百合、银耳等润燥食材,不仅味道好,还能提高膳食多样性,告别单调“红肉补”。
鸡胸肉不仅是“健身人”的标配,也是老年人、慢性病人群理想的日常蛋白来源。
相比烈性的羊肉,鸭肉性微寒,最适合燥热体质或“虚不受补”人群。特别是北京烤鸭这种重口味做法之外的清炖鸭肉,更适合霜降养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的研究指出,鸭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烟酸和B族维生素,对心脑血管健康、皮肤干裂、免疫力下降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历史上,清代乾隆皇帝酷爱鸭汤,尤其在秋冬季节更是常以“老鸭煲汤”作为日常膳食之一,既润燥又养胃。
鸭肉与山药、莲藕、百合搭配,不仅调和五脏,还能提升整体免疫状态,让秋冬不再干燥难熬。
很多人误以为“越热的肉越补”,但事实正相反。牛羊肉确实热量高,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内热”:口干、牙痛、咽喉肿痛、睡眠不稳。
特别是对体质偏热、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都市人群来说,高热量+高蛋白的组合反而加重身体负担,甚至诱发潜在慢性炎症。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年刊载的一项研究指出,过度摄入红肉与多种慢性病风险相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肠道功能紊乱。
而传统观念中的“补”,如果背离了个体体质和季节节律,无异于“逆道而行”。霜降不是大补之时,而是内敛调养之机。
一个真实案例值得警醒:2022年冬,一位40岁的北方男性因长期高强度工作加上进补羊肉过量,引发急性胃肠道反应,不但没增强免疫反而进医院打点滴。
这不是个例。盲目进补,忽视体质与季节的配合,是现代健康管理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尤其是进入霜降,“燥”是最大的健康敌人,而不是“冷”。
润燥、养阴、增强免疫力,应成为这个时节的饮食主基调。比起一味追求“热补”,更应该关注身体是否“受得了”。
吃得对,胜过吃得多。
除了选择对的肉类,更重要的是调整作息、稳定情绪、适度活动。霜降之后,昼短夜长,人体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免疫系统也更容易波动。
此时若再以重口味、过饱饮食刺激身体,等于火上浇油。反之,搭配一些温润食材,如雪梨、银耳、莲藕、百合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饮食是入口的“药”,但也需要配合生活的节律。养生从来不是一道菜的事,而是从一口食物开始的全局调整。
霜降不是吃牛羊肉的专属季节,而是润养身体、调节免疫的关键节点。选择鸽子肉、鹌鹑肉、鸡胸肉、鸭肉这四种“润补型”肉类,更符合秋冬的身体节奏与自然规律。
健康的关键不在于补得多,而在于补得巧、补得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身体亚健康普遍的背景下,科学饮食比盲目进补更值得被重视。
好食材,用对时节,吃出免疫力,活出好状态。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何计国.禽肉营养与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9,25(10):22-26.
[2] 王晓燕.不同肉类摄入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1,29(3):189-192.
[3] 张宏.合理食用禽肉对慢性病防控的作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6):625-630.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