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二胎之前,很多父母也曾商量着将来要一碗水端平,不让老大受委屈,为可为什么感觉最委屈的往往还是大宝?为什么明明很努力了,孩子们还是觉得父母偏心?为什么买一样的玩具,花一样的时间陪伴,老大总说妈妈只爱弟弟,老二又觉得妈妈偏心哥哥?
“妈妈,弟弟抢我玩具!”
“妈妈,姐姐又打我!”
“两娃为了一块饼干就能把屋顶吵掀翻,当妈妈的我活像一个24小时待命的裁判员和消防员,每天累得连做梦都在劝架”。
当二胎父母遭遇“世纪难题”
现如今,二胎甚至三胎家庭多了起来,很多父母却遭遇了“世纪难题”——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平衡好大宝二宝三宝之间的爱?
要二胎之前,很多父母也曾商量着将来要一碗水端平,不让老大受委屈,为可为什么感觉最委屈的往往还是大宝?为什么明明很努力了,孩子们还是觉得父母偏心?为什么买一样的玩具,花一样的时间陪伴,老大总说妈妈只爱弟弟,老二又觉得妈妈偏心哥哥?
我们先看几个实例:
1.一位带两个女儿的妈妈发现,近期姐姐有些反常,当妹妹干扰到她玩耍时,她就凑到妈妈耳边恨恨地说:“妈妈,你快点打妹妹一顿!打到她哭为止!”一家人吃饭时,爸爸说到妹妹越来越机灵时,姐姐就紧张地追问:“那我呢?我机灵吗?”当妈妈说:“哇!妹妹终于会走路了!”姐姐立马挺直腰杆,大踏步超过妹妹:“妈妈,你看,我是不是走得更好?”
2.一对姐弟俩在玩布娃娃,弟弟突然扯掉布娃娃的一只胳膊,跑向妈妈:“妈妈你看,姐姐把布娃娃撕坏了。”妈妈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两巴掌,姐姐哇哇大哭委屈至极,怨恨之心也悄然滋生,姐弟俩的战事从此升级。
3.一名上小学的女孩对同桌说:“妈妈每次让我照看电动摇篮里的弟弟,我就把速度调到最大,故意摇晃得他难受,我真想直接掐死他。”
4.一位老师生了两女儿,有一次大女儿主动与妈妈玩了一个游戏,只见她拿起一个婴儿娃娃,用绳子捆起来吊在台灯上,又在下面摆了很多木棍,然后说:“烧死她!”很显然,这个孩子在通过游戏,象征性地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她希望回到没有妹妹的状态。
还有一次,大女儿拿出奶瓶:“妈妈,假装我是小婴儿,我还不会说话。”然后,她学着妹妹爬来爬去,模仿妹妹在妈妈怀中喝奶,像妹妹一样用大哭大闹的方式寻求安慰。显然,大女儿希望得到和妹妹一样的爱。通过游戏,她在幻想中得到了现实里一直渴望拥有的感受。
二胎矛盾的背后心理机制
那些抢玩具、告黑状和“争宠”的行为,不过是孩子们在用最笨拙的方式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是他们寻求爱与确认的信号,背后的潜台词是“爸妈快来看看我,你们不爱我了吗?”所以,二胎矛盾的本质是孩子害怕爱与关注被分走的生存焦虑。
第一次做父母是需要练习的,第一次当哥哥姐姐更是如此。对于老二的到来,老大的接受速度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从“唯我独尊”到“被迫分享”,大宝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巨大的失落和威胁,他们需要父母补足爱才能给出爱,更何况有的父母不懂大宝的敏感心理,常常训导甚至呵斥他们:“妹妹抢你的玩具怎么了?她还小啊,又不懂事!”“弟弟还要喝奶,妈妈没法转过身,你快睡吧!你都多大了,还要妈妈搂着睡!”“你看看你,又发脾气,还是大姐姐呢!怎么给妹妹做的榜样?”
虽然是老大,可他们也是宝宝啊,他们需要的只是更多的爱与关注,有些父母却回馈给他们太多的要求与期待。
我们再看几个实例:
1.“弟弟又跌倒了!你怎么看的弟弟?”“爸妈要出去,弟弟妹妹就交给你了!”爸妈的每一句交代,对于五年级女孩婷婷来说都如同圣旨。作为家中老大,婷婷早就学会了听话顺从,在她心目中,妹妹的出生,夺走了父母一半的爱,弟弟的出生,把仅剩的一半爱又夺走了一半,她只能乖乖听话,凡事让着弟弟妹妹,处处照顾他们,仿佛唯有如此,父母对自己那点残存的爱才会延续。
然而,让父母想不到的是,婷婷在学校的表现简直可以用叛逆二字形容,她偷偷盗用老师的印章,帮逃学的同学盖章,她还无视校规,带头染发。婷婷告诉心理咨询师,如果没做这些事,她几乎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咨询师心中明白,婷婷的那些反抗行为恰在帮助她缓解长久以来被压抑的焦虑。
2.珠珠有个小一岁的弟弟,父母那句“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她不知听了多少遍。弟弟考试作弊被抓,父母就斥责她“没做好榜样”,将本应由大人承担的教养责任推卸给女儿,将自身在儿子教育上的挫败感,也倾泻在女儿头上。这种行为严重侵蚀孩子的自尊心与安全感,让珠珠变得自卑又敏感,甚至影响一生的人格发展。
3.六岁女孩雯雯,最近视力下降严重,因为看不清路而时常磕碰摔跤,去医院一测,视力仅有0.15,可令人奇怪的是,散瞳验光显示眼球屈光正常,后续的检查也证实孩子眼睛没有任何病变。心理专家一语道破天机:心理因素导致的“癔症性眼盲”。原来,妈妈生了弟弟后,雯雯感到备受冷落,于是她在潜意识中,希望通过使自己生病的方式争取妈妈的关注。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是胁迫着自己的身体向妈妈发出爱的呐喊啊!
消弭大宝二宝“战争”的八大招数
招数一:不对老大搞“身份绑架”。
传统父母总是教导家中老大要坚强、懂事、负责,总是说大的就得让着小的,把不平等的相处模式包装成“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给孩子套上一道道魔咒,过早约束他们的天性,似乎老二一出生,老大便要在一夜之间长大,可实际上老大同样是需要关爱和照料的孩子啊。
遭遇“身份绑架”的老大,心中充满苦楚,安全感缺失,很容易产生嫉妒心和敌意。他们有的通过委屈自己、压抑自身需求,以满足父母的期待,成为听话、自律、克制的“完美孩子”,并形成讨好型人格,长大后虽然可能事业有成,却难以收获幸福人生。(具体参见《故事里的心理学丨你心底是否住着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一文中“28岁小云”的故事)
还有一部分老大在达不成父母的高要求时,就以糟糕的行为表达反抗,他们的潜台词是:既然你们总觉得我不好,那我干脆破罐子破摔!
所以,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养理念,变“长幼有序”为“相互成就”的新型手足关系,培养孩子们“我们是一家人”的共同体意识,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爱与尊重中获得全面发展。
招数二:给老大“特权”。
家长可以和大宝一起翻看他婴儿时的照片:“那时你也是这样被妈妈抱在怀里,我们都那么爱你。”这样做有助于缓解大宝的嫉妒。如果大宝出现行为退行(如要喝奶瓶、尿裤子等),不要嘲笑,更不要拒绝,而是果断满足他。通常,这种短暂的退行行为被允许后,当安全感得到确认,他就会很快就会恢复“大孩子”的骄傲。
建议设立“特别关爱时间”。你可以每天固定抽出15至30分钟(质量远比时长重要),告诉大宝:“现在是我们的专属游戏时间,只有你和我。”然后全神贯注地关注他,让他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让他自然表达内心的情绪。有位妈妈分享说,她给5岁女儿“夜间特权”,只有姐姐可以晚半小时睡觉,和妈妈一起敷面膜聊天,结果女儿主动提出:“妈妈,弟弟要是乖乖洗澡,就奖励他听我们讲故事吧!”
如果你正在喂奶或者抱二宝,大宝过来捣乱,可以提前准备一个“妈妈陪伴盒”,里面放一些只有此时才能玩的特殊玩具,邀请他:“宝贝,妈妈现在要喂弟弟了,这是你的特别陪伴盒,快坐到妈妈身边来玩吧。”
要肯定老大的地位,赋予重要角色,鼓励他参与照顾弟弟妹妹,但别让大宝做“保姆”,而是引导他做助手或导师:“宝贝,你最能干了,能帮妈妈拿一个尿不湿吗?”“你来教弟弟这个小玩具怎么玩好不好?”可以给老大一袋零食,让他决定怎样和弟弟妹妹分,当大宝表现出友善时,可以当着全家人的面大声表扬:“看!哥哥主动把零食分给弟弟了,真是个好哥哥!”
当老大被尊重、被信任,感到手中有权力时,就会有一种价值感,体验到被需要的感觉,就会激发出责任感,他们会更有力量更有胸怀去对待弟弟妹妹。
招数三:不要瞎比较。
有位不懂心理学的爸爸,每次二宝哭闹就说:“你看姐姐多乖。”结果弟弟很快学会告黑状,然后,姐姐开始偷偷掐弟弟。
记住,比较式语言就是亲子关系的砒霜,是手足感情的毒药。你可以换种说法:“妹妹今天自己吃饭了,你昨天收拾玩具也超棒吆!”千万不要在邻居或亲戚面前说“哥哥就是不如弟弟聪明”之类的话,这简直是公开处刑,对孩子造成的羞辱感可持续一生!假如有旁人比较你家的大宝二宝时,你一定要学着“护犊子”:“我家两个宝贝各有特长呢。”
当你看着老大的眼睛说“你是我最棒的浩浩”,又对着老二说“你是我最棒的阳阳”,两个孩子就会知道:在妈妈心里,他们都是不可替代的唯一。当孩子问你“更爱谁”时,不妨给他一个拥抱:“妈妈的爱很神奇,给你百分之百的时候,给妹妹也是百分之百,因为爱是越分越多的呀!”
招数四:少做裁判多共情。
孩子们在一起免不了起冲突,争吵的过程恰是孩子学着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时机。你越是急着当裁判主持公道,越是试图仔细辨别是非黑白,孩子越会把对方当“敌人”。有位妈妈分享说:当她学会对抢玩具事件“装聋作哑”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大宝自己发明了“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玩”的规则,二宝居然乖乖遵守了。
凡事总要有规则,公平透明的家庭规则是必要的,明确的个人空间和物品所有权也是必要。可以为每个孩子准备专属物品收纳区,召开家庭会议,明确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动用他人物品,有借用需求时,可以引导孩子礼貌发出请求:“哥哥,我可以借我用一下你的彩笔吗?”如果某件玩具稀缺,可以采用“计时器法则”轮流玩,计时器响了就换人,如果中间出岔子,争吵升级,父母可以平静地将玩具拿走:“看来这个玩具让你们都不开心了,那我们让它休息一会儿吧。”
除了规则,更重要的是倾听和共情。处理冲突时,你要用心倾听孩子的诉苦,比如,你可以蹲下来抱住大宝:“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因为弟弟抢了你的玩具。”(先共情)“这个玩具是你的,你有权利决定要不要分享。但弟弟还小,我们可以教她怎么跟你商量,好吗?”(确认物权,给出解决方案)然后对二宝说:“宝贝,想玩哥哥的玩具要这样问‘哥哥,可以给我玩一下吗?’”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负面情绪就能快速消散。
招数五:不给灌输狭隘的公平概念。
“买同款衣服、分等量零食,俩宝还是天天打架!”“每天下班回家,老大要讲故事,老二要喝奶,老公要吃饭,我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孩子看见别人有新东西时自己也想要,这种心理很正常,但父母如果向孩子传递“均分东西”这样的狭隘“公平”概念,那就给自己挖了大坑。
公平不等于一模一样,公平不是把爱切成两等份,如果那样做,每个孩子得到的其实都是“打了折的爱”。公平是满足每个孩子“按需分配的爱”,让他们都感受到“专属的完整”。孩子要的从来不是绝对公平,眼前的玩具只是表象,问题的关键在于物质需要背后的心理需要,是被看见被记住被偏爱的那份确信。当孩子们感受到“妈妈记得我的特别”,反而不再计较谁多谁少。
给大宝设立“特别关爱时间”的同时,也要给老二“高光时刻”,比如,当全家聚餐时你突然爆料:“昨天弟弟做了一件超厉害的事,他悄悄帮姐姐捡起了掉在地上的发卡!”
所以,你不需要做端水大师,而是要当魔术师,不要把爱分成两半,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得到了全部。
招数六:用游戏等轻松方式化解冲突。
大宝二宝起了冲突,一位妈妈是这样处理的:“刚才没看见你们打架的开头啊!你们重来一次,我要录下来,好好欣赏一下你们可爱的样子!”结果,孩子们勉为其难地打了一场,打着打着就都忍不住笑场了,最后开心地和好了。
大宝二宝打架,你还可以像体育赛事的解说员那样来一场“打架实况播报”。你可以与他们玩对抗游戏,然后故意输给孩子:“你俩太厉害了!爸爸一个人根本打不过你们两个!”当出现一个“共同敌人”时,孩子就成了同盟战友,感情不好才怪。
招数七:培养合作机会。
5岁的哥哥和3岁妹妹争抢拼图,妈妈没有直接干预,而是说:“听说恐龙专家需要助手,哥哥负责找边缘块,妹妹找眼睛部分怎么样?”结果俩孩子不仅和好,还创造了他们的第一个合作作品。你还可以鼓励他们一起照顾宠物、一起搭积木、一起做蛋糕等等。
招数八:优化沟通模式。
当孩子瞎闹时,千万不要说出“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之类的话,你会就像刀子一样戳伤孩子的心。你可以这样说:“妈妈永远爱你,但这个行为需要改正,我希望今后……”你还可以采用“第三方赞美法”,在姐姐面前夸弟弟:“弟弟刚才说‘姐姐画的公主最美’,他很崇拜你呢!”然后,在弟弟面前夸姐姐:“姐姐把你弄乱的积木收好了,她说‘这是我帮弟弟的’”。你还可以寻找亮点从具体的行为方面多夸奖孩子。比如姐姐数学考得好,可以夸她“你刷题的方法很有效。”弟弟画画获奖,可以夸她:“配色大胆有创意。”当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赛道发光,嫉妒就失去了滋生的机会。
总之,处理宝宝们之间的战事,是一场关于爱与智慧的修行。聪明的父母,你们懂了吗?(文/张加军)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