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维伟把登机牌塞进西装内袋的那一刻,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得亲眼看看那小子到底长进了多少。
刘维伟把登机牌塞进西装内袋的那一刻,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得亲眼看看那小子到底长进了多少。
十几个小时后,他在波特兰球馆通道口,抬手就揉了揉杨瀚森的脑袋——动作和三年前在青岛基地一模一样,只是这回手里多了一张NBA通行证。
师徒重逢只有三十秒。
刘维伟第一句话不是“想我没”,而是“头发剪剪,挡视野”。
杨瀚森咧嘴笑,露出还是那口整齐的白牙,但肩膀宽了一圈,脖子上的肌肉线条像刻上去似的。
刘维伟心里有了数:这小子真把力量房当家了。
他当晚没回酒店,直接留在球馆看对抗训练。5v5环节,杨瀚森被分到替补白队,对位的是开拓者今年选中的跳跳男克林根。
两个回合下来,刘维伟掏出手机记了三个词:脚步快、手递手、对角线。
——杨瀚森在低位用CBA练就的“青岛陀螺转”抹进篮下,左手勾手命中;紧接着高位策应,一记击地穿越两人,助攻底角队友三分命中。
场边比卢普斯鼓掌,嘴里反复念叨:“passing big,we need that.”
训练结束,ESPN记者拉住刘维伟问:“你怎么看Yang?
”刘维伟没客套,只说一句:“他打球像老司机倒车——先打灯,再看镜,最后一把轮,稳。
”外媒没听懂,但把“old driver”写进了报道,配图是杨瀚森背影,标题里用了“China’s next big thing”。
第二天上午,开拓者官方赛程表更新:北京时间次日上午十一点,主场对火箭,杨瀚森名字后面多了“(available)”。
球队给出的出场时间区间是12-15分钟,对手恰好是2023年榜眼阿门·汤普森——一个比他快半拍、跳高一头的锋线摇摆人。
刘维伟盯着对位表看了半天,又写下一行字:防转换、卡右手、逼他投。
这行字不是随便写的。
过去两周,杨瀚森在助教陪同下加练底角三分,每天投满200个才允许休息。
The Athletic披露的内部数据显示,他底角三分命中率从CBA时期的34%涨到41%,涨了整整7个百分点。
开拓者球探报告里多了一句话:“非空间点”标签可以撕掉一半。
比卢普斯看得更细。
他让视频组剪了杨瀚森在CBA的挡拆片段,发现这孩子的“短顺下”处理球比队里任何大个子都早半拍。
于是给他设计了一个“幽灵掩护”战术:假挡后立刻顺到罚球线,接球面框,左右都能分。
战术名字就叫“Qingdao Ghost”,队友们简称“QG”。
刘维伟在战术板上看到时,愣了一下,随后把“QG”画了个圈——那是青岛的缩写。
商业层面也在加速。
福布斯商业版透露,杨瀚森已签下Under Armour亚洲区代言,合同里有一条“NBA出场次数激励”:每达到15场,奖金上浮一档。
UA给他定制的鞋楦前掌加宽了4毫米,鞋帮降低,方便他做“陀螺转”时脚腕发力。
鞋子侧面印着一行小字:FROM LAOSHAN TO ROSE CITY,把崂山和大名鼎鼎的玫瑰城连在一条线上。
刘维伟没关心钱,他只关心明早的对位。
火箭阿门·汤普森喜欢右手加速突破,命中率62%,左手只有39%。
刘维伟把数据打印出来塞进杨瀚森更衣柜:“别给他右手,放一步让他左手投,他投不死人。
”杨瀚森点头,顺手把纸条折成飞机,扔进垃圾桶——意思是:记住了。
比赛日当天早上,开拓者中国区微博粉丝突破123万,一周涨了23万,后台留言最高赞是:“刘导,替我们看小杨冲NBA。
”刘维伟刷到后,回了一个“OK”的表情,再没多说。
他换上唯一一套西装,胸口别着青岛队徽,提前一小时到场,坐在记分台后方——那是教练席延长线,视野最清楚。
跳球前,现场DJ用中文喊了句“让我们欢迎来自中国的——杨!
瀚!
森!
”全场分贝瞬间飙到105。杨瀚森脱外套时,抬头看了眼刘维伟的方向,右手悄悄比了个“OK”。
刘维伟没回手势,只是把手掌贴在胸口队徽上——那一刻,他不再是CBA主帅,只是一个把弟子从青岛海岸线送到太平洋对岸的“老司机”。
首节7分42秒,比卢普斯大手一挥,杨瀚森起身。
刘维伟同步掏出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
1. 挡拆质量
2. 防守沟通
3. 三分敢不敢投
杨瀚森第一次触球就是“QG”战术:幽灵掩护后接球,阿门换防慢半步,杨瀚森罚球线停球,左手一抖,底角队友空位三分命中。
刘维伟在第一点后面画了个“√”。
第二次防守,阿门右手突破,杨瀚森横移卡位,逼他用左手,抛投打铁。
刘维伟在第二点后面画了个“√”。
第三节还剩3分钟,开拓者落后4分,杨瀚森被放空底角,接球、屈膝、出手——弧线平却直,空心入网。
刘维伟在第三点后面画了个大大的“√”,顺手把整张纸折起来,塞进胸袋,像终于完成通关任务。
终场哨响,开拓者108:103逆转。
杨瀚森数据定格:14分钟,8分4篮板3助攻,+11正负值全队第二。
阿门·汤普森15投5中,右手被限制到只有6中1。刘维伟没等球员通道开放,直接起身往外走。
记者追问他感受,他只丢下一句话:“我徒弟长大了,后面靠他自己。
”
走出球馆,波特兰夜色凉,刘维伟把西装领子竖起来,手机震动——杨瀚森发来一张截图,是NBA官网首页,标题:Yang makes presence felt in debut。
下面配了一张他底角三分出手的瞬间,背景是刘维伟坐在记分台后方的模糊身影,像一座远远的灯塔。
刘维伟回了一条语音,只有三秒:“记住今天的感觉,下次自己走回来。
”
语音发完,他抬头看天,太平洋的风把云层吹出一道口子,露出一点星光。
三年前在青岛基地,他也是这样抬头,对17岁的杨瀚森说:“想打NBA,就先学会把海风当成哨声听。
”
如今,海风真的吹到了玫瑰城。
刘维伟转身拦下一辆出租车,车门关上前,他最后望了一眼球馆——灯火通明,像一艘刚靠岸的大船。
船上的年轻人已经学会掌舵,而老船长要回自己的码头了。
来源:木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