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四川大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6:58 2

摘要:让一个生命从未远离最好的方式是被人记得,被人铭记。如今,让我们翻开四川大学的史册,重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与这座学府的数度相遇以及那段跨越时空的深厚情缘。

让一个生命从未远离最好的方式是被人记得,被人铭记。如今,让我们翻开四川大学的史册,重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与这座学府的数度相遇以及那段跨越时空的深厚情缘。

在四川大学珍藏的影像档案中,数张杨振宁到访川大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过往。那些微微泛黄的瞬间,定格了一位世界级科学家与百年学府的珍贵交汇,也串联起一段科学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动人篇章。

柯氏定理与“宇称不守恒”的思想交融

杨振宁(右一)与柯召(右二)在会议室交谈

杨振宁为川大师生讲学

第一张照片中,杨振宁先生右手轻执盖碗茶,左手微扬,似在阐述精妙见解。身旁并肩而坐的是时任四川大学校长的柯召教授。他侧身倾听,目光专注,仿佛正沉浸于一场跨越学科的深度对话。一位是享誉国际的数学大师,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二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在袅袅茶香中勾勒出一幅充满蜀地风韵的学术画卷。第二张照片里,杨振宁手持粉笔,正一边讲解一边在小黑板上书写。这两张珍贵的黑白影像,虽岁月留痕,却依然清晰传递出两位学者的睿智风范与飞扬神采。

柯召教授作为我国代数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即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他在数论等领域成就卓著,其创立的“柯氏定理”与“柯氏方法”至今仍在数论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1981至1984年担任四川大学校长期间,他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杨振宁先生则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两位大家的渊源可追溯至更早的岁月。1926年,16岁的柯召考入厦门大学预科,师从刚从海外归来的杨武之教授(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凭数论研究而成为博士的第一人,是引领柯召走上数学研究之路的启蒙恩师。1929年,杨武之北上清华任教,柯召也追随转学至清华大学,并与年幼的杨振宁相识。课余时分,柯召常至老师家中对弈,而年少的杨振宁,便是那棋局旁静静的观者。

播撒科学种子的使命之行

川大为杨振宁和刘永龄举办联欢晚会

1994年11月21日,杨振宁教授与香港亿利达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龄先生共同委托四川大学主持“四川省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评选工作,并成立评选委员会,杨振宁先生亲自担任名誉主任。次年6月3日,首届颁奖典礼在四川大学隆重举行,杨振宁与刘永龄专程前来,亲自为获奖青少年颁奖。

“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由杨振宁倡议、刘永龄资助设立,旨在鼓励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该奖项自上海发端,逐步推广至全国,四川省的评选工作便落户四川大学。这一奖项的设立与持续举办,对四川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十年来,无数巴蜀学子通过“亿利达”的舞台叩开科学之门,走上探索真理的道路。而四川大学作为承办单位,也在这一过程中深化了其在青少年中的学术影响力,吸引了众多未来英才。

深厚情谊的学术见证

川大领导到机场迎接,前排右一为杨振宁

受聘仪式暨科学报告会现场

杨振宁接受川大聘书

杨振宁与川大同学合影

1995年6月3日,四川大学(时为四川联合大学)举行隆重仪式,正式聘请杨振宁先生为名誉教授。照片中,从川大领导到机场的热情迎接,到杨振宁从校党委书记饶用虞手中接过红色聘书,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仪式结束后,学校特别举办了欢迎联欢晚会,学子们激动地簇拥在这位科学大师身旁合影,一张张青春脸庞上洋溢着崇敬与喜悦。

参观川大物理实验室,右二为杨振宁

访问期间,杨振宁在校领导陪同下参观了物理实验室。一张彩色照片定格了当时的场景——他专注地观察实验设备,不时与陪同人员交流探讨。他对川大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表示赞赏,也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

一纸聘书,不仅是对杨振宁学术成就的崇高致敬,更是他与川大深厚情谊的重要见证。这份荣誉背后,承载着他对祖国科教事业的深切关怀。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回国访问以来,杨振宁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协助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国际学术界建立联系,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为川大乃至中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倾注了持久而真挚的心力。

人文精神的光辉映照

参观川大博物馆,图中前排左二为杨振宁(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博物馆)

这张照片记录了杨振宁先生参观四川大学博物馆并题字留念的场景。画面中,他驻足于展柜前,仔细观赏馆藏文物,对川大博物馆丰富的收藏赞叹不已。参观结束后,他欣然提笔,留下珍贵墨宝:“我十分高兴参观贵馆,你们收藏了许多精品,陈列方法也非常先进,世界上大学博物馆中排名应在前十名之内。希望能捐到巨款,更充实收藏。杨振宁 九五年六月五日。”

创建于1914年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至20世纪40年代,已发展成为一座规模可观、享誉学界的机构,被誉为“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馆内珍藏的大量人文、自然标本,涵盖考古、历史、民族、美术等多个领域,不仅是展示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更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和公众文化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杨振宁虽然以物理学研究著称于世,但他一直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他曾在多次演讲中谈到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认为两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这次参观和提笔留念,正是他这种理念的实践。

事实上,杨振宁与川大的情谊,早在他正式访问之前便已埋下伏笔。1994年,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代表团赴美国纽约大学访问期间,曾专程拜访杨振宁先生。另一张留影,记录的正是他与川大代表团成员在其书房中亲切交谈的温馨场面。

杨振宁与川大代表团合影留念,左四为杨振宁

深远影响与精神传承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杨振宁与川大的情缘,远不止于数次访问与仪式,更是一种学术精神与人文品格的深远传承。他为这所学府带来的,不仅是名誉上的荣光、学术上的启迪,更是精神上的感召与道路上的指引。这是一段科学家与大学相互成就的佳话,谱写出科学家与大学知音共进的往事。这段珍贵的历史已被载入川大史册,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的一页,始终激励着一代代川大人砥砺前行,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回望这段往事,令人深切感悟:一所伟大的大学,既要有大师、大楼,更要有大爱。杨振宁先生与四川大学的交往,正是这种大爱的生动写照——它跨越千山万水,超越学科界限,融汇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忱、对年轻学子的真挚关怀,以及对中华文明的深切认同与自觉传承。这段历史同时昭示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四川大学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广纳英才,以宽广的胸襟汇聚智慧。正是这份“海纳百川”的气度,让这所扎根西部的学府始终与世界同频共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持续贡献着坚实而独特的川大力量。

大川小史

文/朱连芳

图/四川大学档案馆、博物馆

责编/杨胜君

审核/毕玉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