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800将领会上高喊中国,军工要大增4倍,针对我们25种新武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6:06 1

摘要:这不只是例行协调,内部文件明写着,还带着忠诚审查,每个人必须重新签字表态,承诺在大国竞争中绝对服从总统和国防部的统一指挥。冷战以来,这样的大规模召集几乎没再出现过。

编辑:香瓜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海军基地里,悄悄上演了一场少见的“将星云集”的盛况。

差不多快800名美军的高级将领都接到了紧急召回的命令,纷纷从各个海外驻扎的部队抽身而出,回到国内参加一个封闭的高层战略会谈。

这不只是例行协调,内部文件明写着,还带着忠诚审查,每个人必须重新签字表态,承诺在大国竞争中绝对服从总统和国防部的统一指挥。冷战以来,这样的大规模召集几乎没再出现过。

这种情况,明显预示着美军对中东局势要做出一些重要的调整和应对了。

特朗普来了,只说了几句就让位给赫格塞思。赫格塞思开口直指印太地区,说中国的影响力在那里扩展得太快,美军必须全力向太平洋倾斜。

美国的这次战略“重启”,第一步指向了内部。华盛顿决策层似乎认定,在调动全球兵力之前,必须先为这台庞大的军事机器重塑一个统一的“灵魂”,清除任何可能的离心力。

一个代号为“鹰网计划”(EagleNetProject)的内部重组方案正在悄然实施。其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实现军政指挥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尤其是在对华战略上,不允许出现任何杂音。匡提科基地的那场会议,就是这个计划最生动的一次展演。

将领们被要求填写那份近乎是政治仪式的忠诚问卷。据称,最终确认服从的比例高达98%,这与其说是共识,不如说是一种高压下的表态。赫格塞思在会上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军中蔓延的“觉醒”文化,还顺带敲打了所谓的“胖将军”现象,意在清理内部的“杂音”和“惰性”。

这种整合氛围在一次情绪化的集体反应中达到了高潮。在会议进行到某个阶段时,参会的将领们竟集体高呼“中国”!这声嘶吼,既是动员,也是一种通过树立外部共同对手来强制凝聚内部意志的经典操作。思想的“清场”,似乎是所有行动的第一步。

精神层面的整合完成后,紧随其后的便是物质能力的极限扩张。美国正试图用一场规模空前的军工生产狂飙和一场面向未来的技术竞赛,来重新筑起那道正在被侵蚀的优势壁垒。

五角大楼已经批准了一项全面的军工扩产计划。这项计划的要求简单粗暴:核心军工企业的产能,必须提升至现有水平的四倍!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和雷神这些军工巨头,都被直接点了名。

“爱国者”导弹的产量目标是直接翻2.5倍。由于援助乌克兰和以色列,部分关键武器的库存已经严重消耗,所以12种优先导弹系统,包括标准-6和远程反舰导弹,都被要求显著提速生产。

这不仅仅是量的扩张。在质的飞跃上,华盛顿的野心更大。会上分发了一份高度保密的“对华防御技术清单”,上面列出了25种正在研发或即将部署的新型武器系统,总预算超过了惊人的8000亿美元,这几乎占到了美国年度军费的三分之一。

新一代反舰导弹、量子通信干扰设备、高能激光防御系统,还有智能化无人集群控制平台。美军计划在五年内部署舰载激光炮,专门用来应对饱和式的无人机攻击。一个名为SHOTCALLER的项目,更是获得了108亿美元的巨额拨款,专攻长程武器研发。

与此同时,名为“愤怒的乌龟”(AngryTortoise)的高超音速导弹成功试射的消息,以及战术定向能武器在内华达靶场成功拦截无人机的演示,都在不断刺激着这场技术竞赛的神经。

而这场竞赛的直接背景,正是美方对中国军事技术进步的震惊。他们评估认为,中国在航母、电磁弹射、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系统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和歼-35隐形战机,被视为中国军事工业从“追随者”转变为“创新者”的标志。这场不计成本的投入,正是为了追回正在缩小的技术代差。

内部的思想和物质都准备就绪后,最终的落点,必然是全球地缘战略棋盘上的兵力大转移。一场以印太为核心的“空间腾挪”正在加速上演,但它在试图重塑威慑链条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战略执行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

“全球兵力再配置计划”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未来十年的安全重心必须转向印太。到2027年,大约40%的美国海空力量将被重新部署到西太平洋。

运输机开始从德国的拉姆斯坦空军基地起飞,执行转向任务。停靠在法国港口的舰艇也接到命令,准备撤离。欧洲局势的“降温”,直接被视为亚洲局势“升温”的信号,曾经的战略焦点俄乌冲突,地位正在迅速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南海、台湾地区及日本海急剧上升的战略压力。

华盛顿正在构想一条全新的“第二防线”,这条防线由日本、菲律宾、关岛和澳大利亚串联而成。为了筑牢这条防线,具体的军事准备活动已经铺开: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正在为新部署做准备,菲律宾的克拉克基地也在扩建,日本的横须贺海军基地则在为更频繁的舰队调动进行协调。

然而,这种大规模的战略腾挪并非没有代价。从欧洲抽调力量,势必会引起盟友的不安。而亚太地区的新“岛链”,也并非铁板一块。这种现实困境,或许反过来解释了,为什么华盛顿必须在行动之前,先用一场“忠诚测试”来统一内部思想——因为外部的协调远比想象中要困难。

结语

从基地的忠诚宣誓,到军工复合体的“四倍扩产”,再到全球兵力的大范围调动,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它清晰地展示了美国在面对其认定的“体系性挑战”时,所能调动的全部能量。

那份列着25种新武器、耗资8000亿美元的清单,与其说是自信的展示,不如说从另一个侧面“承认”了对手的成就与进步。

真正的力量,从来都源于内生的发展与自信,而非外部的极限施压或内部的高压整合。这场声势浩大的“将军大会”,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凝聚美军的内部意志,为庞大的战争机器上紧发条。但它能否逆转全球格局演变的大趋势,恐怕才是利维坦内心深处,那个真正无法回答的悬念。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