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在的,花近38万元办一场婚礼,图的绝不是填饱肚子——而是体面、仪式感,还有对“一生一次”的郑重承诺。可当新人发现,标价8888元一桌的婚宴后厨堆满贴标冷冻品,承诺“100%无预制菜”的酒店却端出渗血水的白切鸡和空壳贝类,这种落差,早已不是“口味一般”能解释
8888元一桌的万豪婚宴,用预制菜算不算欺骗?
说实在的,花近38万元办一场婚礼,图的绝不是填饱肚子——而是体面、仪式感,还有对“一生一次”的郑重承诺。可当新人发现,标价8888元一桌的婚宴后厨堆满贴标冷冻品,承诺“100%无预制菜”的酒店却端出渗血水的白切鸡和空壳贝类,这种落差,早已不是“口味一般”能解释的了。
事情发生在10月21日。一位博主在上海中优城市万豪酒店举办30桌婚宴,总花费37.98万元。婚宴刚结束,就有宾客私下吐槽:“像团餐”“吃不出高端感”。更让新人难以接受的是,菜单上写着“现杀活虾”,上桌却是熟冻虾;部分贝类只剩壳,鸡肉带血水——这些细节,直接击穿了消费者对“高端酒店”的信任底线。
面对质疑,酒店工作人员斩钉截铁:“我们100%没有一个预制菜。”可博主设法进入后厨拍摄的画面却显示,橱柜里整整齐齐码着真空包装的德国咸猪手、八宝饭、马蹄笋……标签清晰,预处理痕迹明显。视频一经发布,迅速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酵。截至10月23日,相关话题播放量已超600万次。
而酒店的回应方式,更让人错愕。非但未公开食材来源或检测报告,反而以“发布不实言论”为由,向博主发出律师函,要求删视频、道歉。记者10月23日多次致电酒店客服,对方称“无法回应”;宴会订餐热线虽表示“已展开调查,可提供菜单”,但截至10月24日上午,仍未给出任何实质性说明。
坦白讲,高端酒店婚宴用预制菜,并非个案。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中高端酒店婚宴中,**至少60%的热菜会使用中央厨房预制半成品**。尤其是八宝饭、炖汤、酱烧类菜品,为控制成本、保证出餐速度和口味统一,几乎全靠预加工。像万豪这样的国际连锁品牌,虽有全球食材标准,但本地运营常将餐饮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监管难免出现盲区。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5100亿元,酒店餐饮渠道占比约18%。而8888元/桌的婚宴,在上海属于中高端档位。按行业惯例,食材成本通常控制在餐标30%以内——即每桌约2666元。若全部使用新鲜食材,仅人工、损耗和现场烹饪的时间成本,就很难覆盖。换句话说,消费者花大价钱买的“高端体验”,很多时候是场地、灯光、服务和品牌溢价,而非食材本身的新鲜度。
这一点很关键:问题不在于用了预制菜,而在于是否提前告知。在国外,欧美高端酒店婚宴虽也使用预制基底(如高汤、酱汁包),但关键烹饪步骤(如煎牛排、蒸鱼)会在现场完成,并在菜单或服务中明确标注“部分菜品经预处理”。而国内多数酒店既不主动说明,又口头承诺“现做现炒”——这就踩了诚信的红线。
生活化一点说:这就像你花2000元去一家宣称“主厨现烹”的米其林推荐餐厅,结果发现所谓“现煎牛排”只是把冷冻肉解冻后扔进烤箱,服务员还坚称“绝对新鲜”。你能接受吗?
更值得警惕的是酒店的应对姿态:不解释、不举证,直接发律师函施压。这种“以诉代答”的做法,非但无法平息质疑,反而加深公众对行业潜规则的不信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全面信息。若酒店确实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大量使用预制菜,且与“100%无预制”的宣传严重不符,已涉嫌虚假宣传。
婚礼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生一次的大事。花近38万元办30桌酒席,买的不只是食物,更是对美好回忆的期待。当宾客私下议论“还不如家门口酒楼”,当承诺的“鲜活”变成“冷冻”,这种信任崩塌,远比一道菜难吃更伤人。
说到底,8888元一桌的婚宴用预制菜,到底算不算欺骗?关键不在“用不用”,而在“告不告知”。如果酒店提前说明“部分菜品为预制品”,你还会买单吗?你的底线价格是多少?接受程度又在哪里?
在我看来,消费者有权知道盘子里的食物从何而来——尤其是在花了大价钱、寄托了情感的场合。高端酒店若继续把“信息不对称”当作利润来源,终将被市场反噬。毕竟,信任一旦碎了,再贵的场地也拼不回一场体面的婚礼。
来源:北风影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