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上就无法痊愈的5大疾病,即使中招,也不影响正常生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15:55 2

摘要:邻居老李叔乐呵呵摆摆手:“你别说,就那糖尿病,三家五户都有吧,咱这群里有仨人,谁不是吃完药再上路?”

忙完一天家务,62岁的赵阿姨坐在窗台,边给小孙子织毛衣边和邻居闲聊。

她突然叹了口气:“医生说我这高血压,这辈子都治不好,可我看你们天天跳舞爬山,不照样啥事没有?”

邻居老李叔乐呵呵摆摆手:“你别说,就那糖尿病,三家五户都有吧,咱这群里有仨人,谁不是吃完药再上路?”

几番对话下来,大家忍不住相互调侃起“带病人生”——看似无解的慢性病,仿佛成了退休后绕不过去的“新同伴”。

难道只要“中招”,这日子就等着一天天被拖累吗?其实,有些让人谈“病”色变的疾病,虽然无法被完全治愈,却完全可以“带着走”,一点不影响生活质量。

它们到底是哪五位“缠人精”?慢性病等于失去自由吗?身边到底有没有人活成了“慢病明星”?别急,我们今天就来科学聊聊——一旦得上就难以痊愈的5种疾病,真能不慌不忙过好每一天。

在大众印象中,“得了治不好的病”似乎等同于终身告别健康,其实不然。现代医学界早有共识:部分慢性疾病虽然当前难以实现彻底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和规律生活,患者完全可以拥有与常人无异的高质量人生

下面这五种代表性疾病,就是“治不好但活得好”的典型代表:

糖尿病

糖尿病被誉为最“耐磨”的慢性病,一旦确诊,通常意味着需要终身随访,难以彻底逆转。这是因为其本质源自于胰岛β细胞功能不可逆损伤或胰岛素抵抗。

但别让“治不好”三个字吓住——国内外研究证实,成年人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管理得当的患者甚至比一般人更懂健康。饮食、运动、合理用药三管齐下,血糖完全可控,可大大降低并发症风险。

有案例显示,规律管理后,HbA1c(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2个百分点,生活照常、运动无阻。许多糖友俨然成了朋友圈“健康达人”,养花、旅游一样不落。

高血压

同样“根治无望”的还有高血压,它早已不是“老年病”专利,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5%。高血压被称为“隐形杀手”,但现实中,稳定服药、低盐饮食、适度锻炼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

标准化控制管理,可使卒中、心梗发生率减低约12-3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强调了科学控压的重要性。许多“高压族”随身带着血压计,日常生活并未受到影响,晨练买菜、带带孙辈,淡定自如。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减或甲亢)多属于自身免疫问题,桥本甲状腺炎和Graves病都是“赖着不走”的典型。中国20岁以上人群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超15%

肥瘦难控、乏力、心慌等,药物干预后却能长期保持“正常节奏”——每天一粒小药片如同身体的“调速器”,复查随访便可管理绝大部分风险。即使不能断根,日常生活、工作社交基本不受阻。

痛风

一到换季,或者聚餐后,脚趾关节又隐约作痛,你以为只是偶感风湿,其实这是痛风在悄悄作怪。中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高达13.3%,且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痛风虽然无法根治,但饮食结构调整、适量饮水、药物降尿酸联合治疗,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远离发作的痛苦。

数据显示,合理管理后,急性疼痛发生频次可减少近50%,不少患者依然登山旅游、运动无阻。

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遗传倾向和免疫机制障碍。虽然目前公认无根治力,但我国银屑病患者生活、工作、生育等长远预后与常人几无差别

临床通过外用药、光疗、生物制剂等阶梯治疗,80%以上患者可进入多年“寂静期”。明星患者依然站在聚光灯下,银屑病更多是“皮肤提醒信号”,而不是人生绊脚石。

很多人问:这些一旦“中招”的慢病,究竟如何能做到既不焦虑、又能安稳把日子过好?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疾病、学习自我管理、积极寻求医疗支持。

心理上“破除绝症恐惧”极为重要

慢病不是判刑书,而是生活方式的镜子。医学证据反复印证,只要保持良好心态,规律生活,慢病反而能督促你养成科学生活方式,最终转危为安。

管理有法有据

以糖尿病为例,坚持每日自测血糖、每季度监测HbA1c,血糖稳定率提升超40%。高血压患者自律测量血压、控制盐摄入,心脑意外风险明显下降。

甲状腺病友遵医嘱定期复诊、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能大幅减少不良事件。痛风、银屑病则需要“忌口+规范治疗”双管齐下,关注体重、减少诱发因素,攻守有序。

家人和医护的支持,是最安全的后盾。慢性病管理强调“医患共管”,家人适当关注、鼓励和陪伴,能鼓起患者持续“带病精彩生活”的勇气。《中国中老年慢病健康管理指南》指出,亲人陪伴能让慢性病自我管理达标率提升15-25%,这比单枪匹马硬撑效果更佳。

细节决定得失:慢病共处的健康锦囊

坚持健康饮食:主食多样化,减少高盐高脂肪,多蔬菜水果,痛风患者特别注意低嘌呤饮食。

规律运动:步行、太极、游泳等都适合慢性病患者,每周运动150分钟为宜。

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换药,定期复查体检,如实向医生反馈最新状况。

保持好心态:遇到波动不焦虑,适当转移注意力,培养爱好,增强心理韧性。

邀请家人参与管理:家人一起测量血糖、血压,互相提醒、陪伴锻炼,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哮喘防治现状及策略建议(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18年版)

《中国成人高尿酸血症诊疗共识(2020年版)》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