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流量明星还在为热搜词条绞尽脑汁,为短期热度焦虑不已时,杨洋正用一部部作品在行业里凿出属于自己的路径。央视八套年末黄金档的橄榄枝、三大平台的同步跟进,让《雨霖铃》未播先火,24小时预告片5亿阅读量的成绩,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市场对“杨洋主演”这四个字的信任背书
当流量明星还在为热搜词条绞尽脑汁,为短期热度焦虑不已时,杨洋正用一部部作品在行业里凿出属于自己的路径。央视八套年末黄金档的橄榄枝、三大平台的同步跟进,让《雨霖铃》未播先火,24小时预告片5亿阅读量的成绩,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市场对“杨洋主演”这四个字的信任背书。
这份信任,藏在三个月三部剧的跨度里,更藏在题材与口碑的双重突破中。从《凡人修仙传》里搅动玄幻江湖的修士,到《我的人间烟火》中逆行火场的消防员,再到《雨霖铃》里破解迷局的古装角色,他没有困在“帅气偶像”的安全区,反而主动挑战差异化人设。15亿播放、豆瓣7.2分的玄幻品类第一,单日播放破亿、微博话题8亿阅读的国民度,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观众用遥控器和点击量投出的票——他们认的是他塑造的角色,而非镜头前的那张脸。
在流量至上的行业惯性里,杨洋走了一条“反套路”的路。当多数人把片酬高低、曝光多少当作选剧本的首要标准时,他优先问的是“这个角色能不能让我换一张脸”;当别人忙着跑综艺、接商演维持热度时,他闷头扎进剧组“刷副本”,用角色的厚度替代话题的热度。广告商排队合作、Tiffany邀其站台的背后,是“杨洋主演”等于“收视保障”的共识,毕竟真金白银的投入,从不会为虚浮的流量买单。
行业总在讨论“流量如何转型”,却鲜少有人像杨洋这样,用行动给出最直接的答案:所谓转型,从来不是喊口号式的“去流量化”,而是用作品把“流量”升级成“靠谱”的标签。演员的生命力,从来不在热搜的顶峰,而在一个个能被观众记住的角色里——脸能吸引一时的目光,可唯有戏,才能支撑起一世的演艺生涯。
如今《雨霖铃》的开播,更像是一次行业信号的释放:当平台愿意把黄金档、高预算押给“有作品的演员”,当观众愿意为优质角色买单,流量明星的焦虑或许会转化为更清醒的认知——与其在热度的泡沫里挣扎,不如沉下心来打磨作品,毕竟只有作品,才是演员行走行业的终身通行证。
来源:容容姐的故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