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流量明星靠着热搜和炒作占据版面时,《人民日报》72小时内连续4次点名于和伟的消息,如同一记惊雷划破内娱的浮躁。从头版评论到人物专访,官媒用罕见的“连击”姿态,将这位49岁演员推至台前,与其说是表彰个体,不如说是为整个行业立起了“演技为本”的标杆。
当流量明星靠着热搜和炒作占据版面时,《人民日报》72小时内连续4次点名于和伟的消息,如同一记惊雷划破内娱的浮躁。从头版评论到人物专访,官媒用罕见的“连击”姿态,将这位49岁演员推至台前,与其说是表彰个体,不如说是为整个行业立起了“演技为本”的标杆。
这场“官方认证”的起点,是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的爆火。于和伟在剧中饰演的吴石将军,用“信仰无声,却震耳欲聋”的台词击穿人心,相关短视频24小时播放量破亿。更难得的是他“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表演功力:战友牺牲时,他没有号啕大哭,仅靠骤然空洞的眼神、绷紧的嘴角和泛红的眼圈,就将悲痛咽进喉咙的隐忍刻画得入木三分。第十八集三分钟无台词戏份中,松领带的细微动作、发颤的手指、缓缓靠向椅背的背影,层层递进的情绪让剧组奉为范本,也让观众读懂“背影会演戏”的深意。
官媒的肯定,远不止于演技本身。第三篇报道披露的时间表更令人动容:7年龙套、3年地下室、21岁丧父、29岁才拿到第一句有名字的台词。从抚顺的普通家庭走出,他一边打工凑学费,一边在片场打磨基本功,直到《三国》的刘备、《觉醒年代》的陈独秀等角色让观众记住名字。即便如今成“叔圈顶流”,他仍保持着敬畏心,为演好工人角色在工厂与老师傅同住半月,进组郑晓龙新剧《大风歌》饰演刘邦前,提前三个月研究史料,这份敬业早在二十年前就被张艺谋记在心里,赞其为“中国最好的演员之一”。
这份认可更延伸到艺德层面。他拒绝综艺刷脸、绯闻造势,却低调投身公益:进山支教、默默捐款,还受文旅部委派担任“表演艺术传承推广大使”,带青年演员围读剧本,成为国家话剧院的“表演艺术指导”。《人民日报》文艺部直言:“四连赞不是捧个人,是给‘演技本位’立旗”,恰是点破核心,内娱真正需要的,是这种“戏比天大”的坚守。
对比当下部分艺人轧戏替身、台词念数字的乱象,于和伟的走红堪称“反向示范”。他用20亿播放量的剧集、全票当选的金鸡奖“年度表演艺术家”、冲到男艺人第五的商业价值证明:演技变现,远比流量炒作更快更稳。
72小时的官媒点名,本质是一次行业纠偏。于和伟用三十年坚守告诉内娱:流量会过时,人设会崩塌,唯有扎根角色的敬业、打磨技艺的执着、坚守底线的艺德,才能让演员走得长远。当福州吴石故居因他的演绎排起百米长队,当观众用遥控器投出20亿播放量的选票,答案已然清晰:这堂课,内娱真该好好听进去。
内娱的明星们真该好好反省自己了,好好跟人家于和伟学习学习,这才是明星真正的样子!
来源:娱乐闲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