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3日,“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正式向观众开放。该展览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展陈语言,深入解读晋祠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底蕴,生动展现了晋祠在三晋文脉传承、山西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独特地位。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牛牧瑶)10月23日,“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正式向观众开放。该展览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展陈语言,深入解读晋祠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底蕴,生动展现了晋祠在三晋文脉传承、山西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独特地位。
晋祠最初是祭祀西周初年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庙,历经千年营建,发展成为恢弘壮丽、洋洋大观的古典园林建筑群。这里际山枕水,古木参天,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集优美的自然山水、绵长的历史文脉、珍贵的文化遗存、丰富的典故传说于一体,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为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讲好文物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晋祠博物馆于2023年启动了基本陈列展览项目。展览立足“守护与滋养”,以“站在中国看山西,跳出晋祠说晋祠,超越文物讲故事”的策展理念,突破地域与维度限制,围绕“塑、铸、书、树、母”五大主题,系统梳理从晋祠到三晋、从祭祀到文明的文化谱系。不仅聚焦“晋国之祠”“晋水之祠”的历史内涵,更拓展了“晋地之祠”的宏大叙事,将中华祭祀文化与晋祠祠祀传统置于文明演进的大背景中生动呈现。
展览区域覆盖晋祠博物馆多处核心建筑与新增展区,包括陈家息庐、唐叔虞祠、昊天神祠、文昌宫、晋溪书院、浮屠院、南小亭、翰香馆、待凤轩、悬瓮寺等。
本次晋祠基本陈列突出以下特点:不可移动文物与展陈内容有机融合。通过建筑实物、遗址现场与文物陈列在展区中的穿插呼应,不仅弥补了馆内缺乏大型专用展厅的限制,拓展了遗址类博物馆展陈制作空间利用的新途径、新思路。展览融合多样建筑风格与展厅设计,清晰呈现晋祠在不同时代的变迁,实现物、景、史三者的有机统一。
多媒体技术创新性应用。展览广泛运用AR、VR、互动投影等多媒体技术,打破传统平面观展方式。通过晋祠沉浸式影片等多元形式,构建强交互、高参与、多感官的沉浸环境。观众可“看”“听”“闻”多重感知结合,理解建筑与景观背后的文化价值。
民俗典故活态化演绎。原创话剧《唐风晋韵话晋祠》以晋祠历史传说为蓝本,引导观众回溯晋文化之源。非遗项目在古建实景中展演,实现活态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融合。晋祠庙会通过仪典重现、艺术表演、沉浸互动等形式,将厚重历史与民俗生活、现代表达有机结合,不仅创造性延续传统,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
据了解,太原市下一步还要开展晋阳古城的《芳华未艾——中华文明探源》、双塔寺的《光影太原》、晋商博物院的《红色记忆》等传统与新时代碰撞的系列专题展,讲好晋阳太原故事,让人们知道太原、了解山西。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