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FAMU-FSU工程学院的科学家们最近在氢动力航空领域搞出了个大动静,他们开发的一体化氢气存储系统,直接破解了困扰这个行业多年的三个关键技术难题。
FAMU-FSU工程学院的科学家们最近在氢动力航空领域搞出了个大动静,他们开发的一体化氢气存储系统,直接破解了困扰这个行业多年的三个关键技术难题。
不用机械泵、还能双重冷却,重量效率也提上去了,这可不是小改进,直接给零排放商用航空铺了块关键的垫脚石。
之前听人说氢动力飞机能实现碳中和,我总觉得有点虚。
毕竟液态氢得在零下253℃的低温里存着,这温度想想都头疼,而且传统系统还得靠复杂的机械泵分配燃料,这些设备又沉又容易出问题。
之前看波音的报告,传统系统的重量效率也就刚过一半,机械泵在起飞这种关键时候还可能出故障,2021年就有个氢动力试验机因为这事儿在地面测试时停了下来。
如此看来,氢航空要落地,这些“老大难”问题不解决根本没戏。
正是这些卡脖子的问题,让氢航空喊了好多年却没实质进展,直到这次美国团队拿出了新方案。
他们把存储、冷却、分配这三个功能揉进了一个系统里,相当于把之前零散的难题打包解决了。
每秒能供0.25公斤氢气,高峰时能输出16.2兆瓦电力,这功率足够带动一架能坐100人的混合动力飞机。
本来想这系统会不会很复杂,后来发现他们连机械泵都省了,靠储气罐的自然压力就能分配氢气,这思路确实有点东西。
不用机械泵可不是随便减个零件那么简单。
传统系统里,机械泵不仅增加重量,还得定期维护,故障率也不低,商用航空对安全要求那么高,这风险根本冒不起。
美国团队用受控的气体注入和排放来维持燃料流量,一下子把机械复杂性降了不少,维护起来也方便。
模拟测试时,就算是起飞这种苛刻的阶段,系统也能稳定运行,噪音和振动还小了很多,乘客坐着舒服,飞机结构的寿命也能延长点。
更巧的是他们的冷却设计,本来飞机的电动机、电缆得专门搞套冷却系统,而液态氢用之前又得加热到合适温度,这下他们直接让液态氢当冷却剂。
氢气流经热交换器时,一边给飞机系统降温,一边自己也能加热到能用的温度,一箭双雕。
之前我还搞不清氢怎么能同时干两件事,看了他们的设计才明白,这不是硬凑功能,而是把能量利用得更合理了,而且不用额外加能量,全靠自然的热交换过程。
这套系统的重量效率做到了62%,意思是系统总重量里,62%都是能用的氢气,比传统系统高了不少。
对飞机来说,重量轻一点意味着能装更多东西、飞更远,设计师也能有更多优化空间。
之前总担心氢动力飞机会因为系统太重影响航程,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至少解决了一部分。
这技术能成,背后也少不了NASA的支持。
他们牵头的综合零排放航空计划,把佐治亚理工、伊利诺伊理工这些顶尖院校都拉了进来,各自负责一块,比如佐治亚理工搞热管理,伊利诺伊理工主攻无泵分配。
并非说这种政府牵头的模式就一定比其他国家的好,但至少在集中力量攻坚这块,他们这次确实做到了,把不同院校的优势都整合到了一起,避免了各自为战的浪费。
接下来他们要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先进电力系统中心搞工作原型,还要在实际飞行条件下测试。
目标是未来十年内实现商用,这个时间表刚好和全球航空业脱碳的节奏对上了。
不过要落地可不止技术这一关,还得有加氢的基础设施。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计划2027年前在10个主要机场建氢能加注站,每个站大概要投500万美元,没有这些配套,飞机造出来也没地方加油。
现在全球都盯着氢航空这块市场,有预测说2050年这市场规模能到3000亿欧元,其中客机占了大部分。
之前空客把他们的ZEROe氢飞机计划从2035年推迟到了2040年,而美国这边已经在推进原型机测试了,明显快了一步。
毫无疑问,这对美国在清洁航空领域的竞争地位很重要,毕竟现在各国都在抢清洁技术的话语权。
美国还有个优势是资源,比如内华达州去年发现的锂矿床,储量有200万吨,足够支撑未来30年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的需求。
再加上2024年《美国清洁能源法案》给氢航空技术30%的税收抵免,比欧盟的20%高,这些政策和资源加持,能让技术商业化走得更顺。
从全球碳中和的角度看,这技术也挺关键。IPCC说航空业贡献了全球1%-2%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2050年氢航空能普及30%,每年能减少4.5亿吨碳排放,这对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帮助不小。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也把氢动力列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的核心路径,所以这不是美国一家的事,而是关系到全球航空业的转型。
不过也别把这技术吹得太神,它只是氢航空发展的一步,不是终点。
接下来原型机测试能不能通过、成本能不能降下来、国际标准能不能统一,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零排放飞行要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还得靠更多技术突破和全球合作,单靠一个系统、一个国家肯定不够。
但至少现在,美国这个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氢动力飞机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慢慢朝着能飞上天的方向走了。
来源:念寒尘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