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接到“驻村干部上讲台”任务的小李,抱着笔记本蹲在村头小卖部愁:“总不能上去念政策文件吧?老乡听得打瞌睡咋办?”别急,驻村干部的讲台不是“官方发布会”,是“田间地头经验分享会”——核心就四个字:说人话、讲真事。咱把讲台内容拆成“必讲项”“加分项”“避坑项”,看
刚接到“驻村干部上讲台”任务的小李,抱着笔记本蹲在村头小卖部愁:“总不能上去念政策文件吧?老乡听得打瞌睡咋办?”别急,驻村干部的讲台不是“官方发布会”,是“田间地头经验分享会”——核心就四个字:说人话、讲真事。咱把讲台内容拆成“必讲项”“加分项”“避坑项”,看完你就能直接照着用。
驻村干部的讲台,第一要务是“解决真问题”。浙江丽水驻村干部小王的开场白是:“今天不讲大道理,咱聊聊‘今年种啥能多挣2000块’。”台下老乡瞬间坐直了——这才是大家想听的。
• 政策“翻译”:把“惠农补贴”变成“种水稻每亩补120元,怎么扫码申请”;把“防返贫监测”说成“家里有人住院花超5万,找我填张表能报70%”。安徽阜阳的驻村干部用“顺口溜”讲医保:“先备案、选医院,跨省报销不用跑,手机点‘皖事通’,钱直接打社保卡。”
• 村里“账本”:公开“去年修灌溉渠花了28万,剩下的3万买了100袋化肥发给种粮户”;说明“村口的光伏发电板,今年挣了4万,年底给60岁以上老人发米油”。老乡最信“看得见的账”,云南普洱的驻村干部直接把报销票据贴在黑板上,台下没人玩手机。
• 实用技能:种茶的村讲“怎么防霜冻”,养牛的村教“青贮饲料怎么做”。山东临沂的驻村干部带了3袋种子上台:“这是咱试种的‘高油酸花生’,比普通品种每斤多卖2块,今天来的每户领半斤试种。”下台时老乡追着要联系方式。
光讲政策会像“广播”,加点“个人经历”才能变成“聊天”。贵州黔东南的驻村干部小杨,上台先掏手机:“这是我刚驻村时拍的土路,现在铺成了柏油路;这是张大爷家的土坯房,现在改成了民宿,去年挣了8万。”边翻照片边说:“我刚来时连方言都听不懂,现在能帮张大爷卖腊肉了。”
• 踩过的坑:“去年咱引进的草莓苗,因为没盖地膜冻死了一半,今年咱提前半个月搭棚,现在苗长得比我手掌还大”;
• 老乡的变化:“李婶以前天天打麻将,现在跟着合作社编竹筐,一个月挣1500块,她说‘比打牌有意思’”;
• 自己的“糗事”:“我第一次帮王奶奶收玉米,把别人家的收错了,最后挨家道歉才找回来——干活得认清楚地头的记号!”
这些“不完美”的故事,反而让老乡觉得“这干部是自己人”。陕西汉中的驻村干部讲完“收错玉米”,台下老乡笑成一片,散场时还有人拍他肩膀:“下次收玉米叫我,我给你指地头!”
最后是“避坑项”:别踩这3个“雷区”
不少驻村干部上台“翻车”,多半是犯了这几个错:
• 别念长稿子:河南某村驻村干部念了20分钟政策原文,台下老乡走了一半——要把“500字文件”改成“3句话大白话”;
• 别回避“难题”:老乡问“为啥村里的快递点撤了”,别说“正在协调”,要说“今天统计需要快递的户数,明天我去镇上找快递站谈,争取下周恢复”;
• 别只“我讲你听”:留出10分钟“提问时间”,哪怕老乡问“咋给手机充话费”,也得认真答——这是“建立信任”的关键。
四川广元的驻村干部就吃过亏:第一次上台只讲项目,没留提问时间,散场后有老乡私下说“他讲的和咱没关系”。第二次他提前准备了“问题清单”,主动问“大家觉得村里的路灯够不够亮”,当场收集了12条建议,下台时老乡拉着他留饭。
其实驻村干部的讲台,核心不是“讲什么”,而是“站在谁的角度讲”——把“我要传达的政策”变成“你能得到的好处”,把“我的工作”变成“咱村的事”,老乡自然会竖起耳朵听。
最后想问问你:要是你是驻村干部,上台第一句会说啥?评论区支个招,帮着急的小李想想开场白!
来源:包子.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