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提出的。他说,革命的第一阶段,决不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当权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首领的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对这个社会的性质和内涵,毛泽东根据历史的变动持续地进行了构思。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提出的。他说,革命的第一阶段,决不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当权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首领的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对这个社会的性质和内涵,毛泽东根据历史的变动持续地进行了构思。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1939年,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思想刚刚形成的时候,毛泽东指出,革命成功之后,由于肃清了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物,在中国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将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是很自然的,这是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结果。可见,起初,他特别强调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因素。第二年,他又特别说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不禁止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页)这样一种理论主张很快体现到具体的政策上。1941年,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表示:“今后要投资数百万元于民营的工、农、商业。发展经济的原则,主要民营,部分公营。”所谓“民营”,就是“让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得着发展的机会。”
1943年,毛泽东更明确地指出,中共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第二年,他补充说,这种资本主义,“不是老资本主义,而是新资本主义”。对于这样一种“新资本主义”,张闻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专门撰文作了解释:虽然共产党人的理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中国太落后了,不可能一步跨到社会主义,需要先发展新式资本主义,这也就是“现时的任务”和“当前的具体工作”。为发展这样一种“新资本主义”,在毛泽东看来,“外国投资是我们所欢迎的”;中国实现工业化,不能没有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外资援助。可知,毛泽东及一些中共领导人设想和描绘的这样一种社会,在当时乃是许多方面人士向往且能接受的一个新社会,自然能够起到聚集人心和人气的作用。
中共七大召开前后,毛泽东对这个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性作了进一步论述。特别是比《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讲的又前进了一步:“确定了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如果不这样做,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那等于空想。他还说,共产党人之所以不怕资本主义,反而提倡它的发展,那是因为用发展资本主义来替代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仅是一种进步,而且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它对资产阶级有利,同样对无产阶级有利。中国不是多了一个资本主义,而是多了一个封建主义与一个帝国主义。相反地,中国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除了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之外,必须“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广大发展的便利。”
需要指出的是,1949年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广大”两字没有了,前面还加了一句限制词:“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这种情况提示,毛泽东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是会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的。对于这样的资本主义,毛泽东又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它仍有革命性和生命力。就全世界来看,资本主义是日益没落的,但某些资本主义对于反法西斯还能派上用场;另一些资本主义,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将来还会有用处,特别是在中国与欧洲、南美的一些农业国家中还能派上用场,“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显然,对资本主义的认知,毛泽东充分运用了他《矛盾论》中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原理。
为了强调发展这种资本主义的重要性,毛泽东在七大的口头报告中,严厉批判了民粹主义。他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民粹派的思想萦绕在党内一些人的头脑之中。当然,这对于农民党员占大多数的党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所谓民粹主义,即是认为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直接从封建的经济跨到社会主义的经济。苏俄的民粹派就持这种观点。他们“左”得要命,而最终却成了反革命。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则不同。他们从真正地有利于无产阶级出发,主张在俄国首先发展资本主义。从中可知,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布尔什维克”那里来的。问题是布尔什维克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形成一个“阶段”,这不能不埋下了后来他终止这样一种设想的伏笔。
大致说来,在七大召开前后,毛泽东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强调达到了最高峰。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一些人总以为,共产党人不赞成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不赞成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是接近成功的时候,越是争取更多的支持,即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已成为毛泽东运用娴熟的政治智慧。而这的确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蒋介石的重要幕僚唐纵在日记中写道:中共主张维持私有财产制度并提倡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变化收到很大的效果,许多工商界人士和国民党内失意分子,原来对共产党的恐怖心理,“完全改观”。此前一些“有产者”最担心的就是共产党“共”他们的“产”,而去除了这一点,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命运可有机地关联起来,支持共产党则不再那么顾虑了。中间路线的代表人物施复亮还说,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正是中国自由主义者所希望走的道路。主动引为“同道”,充分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提法对中间阶层的吸引力。由此可见,描绘一种将要建立的理想社会对一个政党是何等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招引社会各界跟着前进。
新民主主义社会怎样构建
在毛泽东的论述中,新民主主义既是一种国家政权形式,又似是一种社会形态。这样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然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也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
对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专政,也不同于无产阶级的专政,而是各个革命阶级联合的专政。作为五四运动的亲历者,毛泽东对政治上的民主一直非常重视。新民主主义的根本内涵即是“民主”。他曾说,中国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缺乏民主。而中国人民是非常需要民主的,因为只有民主“才能建设一个好的国家”。(《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页)中国需要民主,而又缺乏这样一种传统。那么,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中,谁能够树立一种为社会各界都可接受并向往的民主,谁就会取得政治上的极大优势。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时,与毛泽东有过一段著名的“窑洞对”。他直接问毛泽东:“中共诸君”有没有办法可以跳出这一周期率?毛泽东回答,共产党人已经找到新路,能够打破这周期率,那就是民主。政府有人民的监督,“才不敢松懈。”有意思的是,在此一年前,黄炎培等人与蒋介石也有一段对话,而蒋介石的回答是:各界民主潮流的高涨,是抗战后的一种收获,只是不应借此攻击政府。除此之外,“民主潮流越高越好”。这真是截然两种不同的对待民主的态度。后来,毛泽东总结说:共产党和国民党比较,谁害怕批评呢?那显然是国民党。它不允许批评,结果并未能挽救它的失败。
在政治上,共产党人经常批评国民党的专制,那么既然反对国民党专制,自己就要作出民主的榜样。彭真说,要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新民主主义政治远优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为此,中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是:“民主政治,选举第一,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那么,当时是怎样进行选举的呢?1941年9月13日,《解放日报》描写了延安市东市区的选举场景:阶级上有工人、农民和老地主;性别上男女皆有,年龄上有18岁的青年,有年过五十的老先生;思想信仰上有哥老会员,有天主教徒,有共产党员;当然更多的是无党无派的农民代表。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曾指出:无论共产党的做法距离完善之民主还有多遥远,但是它毕竟唤醒了千百万的农民,让他们认识到有选举官员的权利。共产党领导下政府的贤明,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政府根本不能比拟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好于和优于三民主义的政治,这正是中共要达到的目标。
到1948年9月,毛泽东把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学说。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类政权机关都要有“人民”二字,各级政府都要有“人民”二字,“以示与蒋介石政权不同”。人民的内涵是什么呢?第二年,毛泽东做了明确的界定:在当时的中国,即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正是根据这样一种基本的政治构想,在1949年建立了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架构。
对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借用孙中山的说法提出了两大经济政策。一是平均地权,就是改变农村的土地关系。农民是中共革命的一个力量源泉,怎样获得农民的支持呢?只进行动员和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实际的利益相随。毛泽东也讲过:任何空话都是没用的,必须能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共产党不能向人民要东西,而要给人民东西。给人民什么东西呢?那时,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最需要的就是负担减轻与获得土地。经过具体细致的调查研究,毛泽东更是坚信了这一点。正是紧紧抓住了土地问题,中共才能把农民团结在自己身边。相反,国民党恰是在这一点上失去了民心。蒋介石曾说:国民党执政20年,党政人员只重做官,不认真实行三民主义,对社会与人民福利“毫未着手”。显然,抓民心,就要抓民生;民生抓好了,民心才能抓住!
二是节制资本。毛泽东明确指出,必须没收大银行、大商业、大工业,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国营经济,然而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也不禁止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意思是,没收大资本,保留中小资本,不让资本操纵国计民生。1947年12月,他进一步把“保护民族工商业”列为三大经济纲领之一。1948年9月,他再次强调,中共只是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不反对私人资本主义,甚至还要提倡它。为什么呢?其实,张闻天早就解释说: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各国,工人之生活要远好于中国的小地主。很明显,落后国家中地主的日子比不上先进国家的工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只要资本主义获得了发展,工人生活肯定能够得到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受毛泽东委托,刘少奇专门到天津召开工商界的座谈会,明确表示“今天资本主义剥削是合法的,愈多愈好。”这样一些阐释表明,当时中共致力于一个理想社会的构建,还比较注重与此前社会的衔接。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允许甚至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其说是一种理论创新,倒不如说是对中国历史实际的照顾。即将建立一个全国性新政权之际,中共显然希望尽可能地减少社会阻力。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根据刘少奇、张闻天等人的意见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将同时存在。稍后,毛泽东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四面八方”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这堪称典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对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毛泽东看来,即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实,最初“文化”前面还有一个限定词即“民主的”。1939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表示,新文化要用的四大口号之一就是“民主化(包括统一战线)”。然而,时隔不到一个月,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了一个讲话,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不久整理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其中却去掉了“民主的”那个修饰词。对这种变化,毛泽东自己明确解释:“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它是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的。这恰与他所理解的“民主化”包括“统一战线”相吻合,他似乎把“大众的”和“民主的”等同了起来。在他看来,“大众的”本身就是或包含“民主的”。后来,他把不受法律约束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称为“大民主”,可能正是源于这种文化观念。毛泽东所理解的“科学”,就是要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讲求客观真理、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相一致。他认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为着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能够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社会科学是为着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可以用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这样一种理解主要着意的是实用的科学或科学的用途,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中国化的一种典型表现。
结语
毛泽东设想和实际构建中不断调整其内容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理想社会追求不变的情况下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实际而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形态。它是“过渡的”,但又是必要的、“不可移易的”一种国家形式。这隐含着两个意思:一是必须经过这种国家形式;二是在这种“国家形式”中,必须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过渡呢?毛泽东认为,有政治、经济上的条件,特别是大多数人支持“共产党的领导”。即是说,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经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关于过渡的方式,毛泽东设想的是,采用和平的方式,实行“不流血的转变”。
不难发现,从内容上看,毛泽东所谈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许多方面来源于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关于一些落后国家可能走上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但是,其中,更主要的是毛泽东的独创:一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马克思主义运动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崭新的概念;二是明确指出,革命成功后将建立一个既与资本主义不同,又与社会主义不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有独立社会形态意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但不没收大资本之外的其他资本主义私产,而且还要“使资本家有利可图”;三是系统地阐释了如何来构建新民主主义社会。假如说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是在“打起来再看”的思维进路中形成的,主要是对中共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则是要“谋定而后动”,主要是对革命胜利后的规划和瞻望。但是,这个曾深思熟虑的“谋”最终因新的历史变动而被新的社会发展之“谋”所代替。
(张太原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