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燕园学子到育人行者:我的教育长征——陈清教授的育人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3:43 1

摘要:陈清,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副主任。在纳米材料的表征和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纳米操纵和纳米加工、及纳米器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方面做出了多项创新性成果,至2025年6月已发表230余篇SCI论文,总SCI他引17400余次;h因子60。是

陈清教授简介:

陈清,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副主任。在纳米材料的表征和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纳米操纵和纳米加工、及纳米器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方面做出了多项创新性成果,至2025年6月已发表230余篇SCI论文,总SCI他引17400余次;h因子60。是2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美国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在国际会议和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数十次。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2),200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2)。入选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9年基金委杰出青年,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已培养了十余位硕士和近30位博士,2011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陈清教授生活照

从四十年前北大物理系的一名本科生,到如今已回母校到电子学系任教二十余年,时光流转,角色更迭,不变的是我大部分的人生轨迹始终与这座燕园紧密相连。站在讲台上的这些年,我越发觉得育人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是一条需长期且坚定地恪守的路。它不仅需要热情和耐心,而且需要对学生的尊重,更需要始终如一的信念与坚持。于我而言,育人既是使命,也是责任,更是一件值得用一生去做好的事情。

启智润心·探微索隐

早在在北大物理系求学时,我就被许多讲课极为出色的老师深深感染和启发。他们的教学向我很好地展示出物理这把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钥匙的逻辑、优美与深刻,这些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坚定了投身于物理及相关领域的决心。北大物理系严谨的学术氛围,为我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也埋下了日后教书育人的种子。研究生阶段在北科大攻读材料物理,是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在这里,我遇到了对我影响深远的导师学部委员柯俊先生,他不仅指导我的学业,更启发我该如何做研究、如何做人。之后先后前往英国、日本、美国的科研经历,让我接触到不同文化下的学术传统和教育理念。在英国剑桥,我体会到和而不同的论学之境;在日本,我感受到认真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美国,我感受到张弛有度的研究生态,这些经历无一不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

陈清教授生活照

回国后我到了北大电子学系(现在的电子学院)任教至今。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国内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问。我理解这源于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思维定式以及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学生害怕自己的问题显得“简单”,甚至“荒谬可笑”。受国外经历的影响,我坚信,真正的学习始于好奇,始于质疑,是为了追求真理。因此,我常常鼓励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勇于提问,把好奇当作勇气的起点,在提问中打开思维,在思辨中达到成长,在讨论中认识真理。在日常教学中,我始终秉持“教学是老师的本分”这一理念。北大的学生聪明、勤奋、肯努力。但正因如此,比起单向的知识灌输,他们更需要的是双向的思维启发。真正的教学,从来就不是让学生理解怎么解题,而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学习严谨、有逻辑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科学思考的能力。

在科研指导上,我更倾向于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导师不是掌控一切的权威,而是探索未知的同行者。我喜欢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更喜欢和学生们一起动手做实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与研究生合作研究纳米材料的一次经历。当时,学生按照文献方法合成了一种材料,认为是文献中报道的“氧化钛纳米管”。但我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觉得结构对不上,于是便亲自动手,结合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方法反复研究,最终确认我们制备了一种全新的纳米材料,“碳酸钛纳米管”。那个瞬间让我感触颇深,如果当初只是走过场地“看一眼”,错失的可就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新发现。因此,科学研究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亲自动手实践,需要对第一手现象的敏锐洞察力,需要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格物致知·立德树人

除了学术指导,我也注重在生活中给予学生引导。我常常建议学生:“做人生的重要决定时,不要太功利,眼光要放远一点。”我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因为“只有当你选了一条自己喜欢的路,才有战胜重重挫折、始终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意义”。从纯物理转向材料物理再到物理电子学,从国内到国外再回到国内,我的学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科研陷入瓶颈,有时候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支撑我一路走下来的,是对科研的热爱,是对自然规律的追求。做喜欢做的事情无需人推,自会愿意投入,也更容易收获成就感。

陈清教授和学生合影

作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常反思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北大学子是全国最优秀的一批年轻人,他们是否愿意承担起一份责任?是否有勇气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坚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归根结底,我希望学生们知道,学术的高度是一回事,精神的格局是另外一回事。北大的学生从来不应是只会考试,只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人,而应是有理想、有担当、有判断力、有家国情怀的人。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我的育人理念,那就是:“用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努力去做有意义的事。”育人如同科研,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深情的事业;它没有显赫的光环,却能改变人生的轨迹。站在燕园的土地上,我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精神的引领者。从燕园学子到育人行者,在未来的教育长路上,我将始终保持着一心一意的态度,用热爱点燃热爱,用担当传递担当,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家国情怀的北大学子贡献力量!

来源:走近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