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漯河舞阳县刘庄村,一所原本默默无闻的乡村幼儿园最近意外走红网络。这所名为“刘庄村爱心幼儿园”的民办园,因一段孩子们在厨房里筛麦、和面、擀面条、甚至参与制作烧鸡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画面中,五岁左右的孩子们系着小围裙,站在操作台前有模有样地揉面、切菜
在河南漯河舞阳县刘庄村,一所原本默默无闻的乡村幼儿园最近意外走红网络。这所名为“刘庄村爱心幼儿园”的民办园,因一段孩子们在厨房里筛麦、和面、擀面条、甚至参与制作烧鸡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画面中,五岁左右的孩子们系着小围裙,站在操作台前有模有样地揉面、切菜、掌勺翻炒,动作娴熟得让不少成年网友直呼“自愧不如”。有人笑称这是“没空哭的幼儿园”,也有人感慨:“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
据园长介绍,这种“餐饮式教学”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持续多年的实践探索。幼儿园自建小型农场,孩子们轮流参与播种、收割小麦,再将收获的小麦磨粉、和面、擀成手擀面,最后亲手煮熟享用。每逢节日,还会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制作卤鸡、蒸馍等传统食物。整个过程强调“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体验,旨在让孩子理解食物来之不易,同时锻炼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这一模式迅速引发全网讨论。支持者认为,这种教育回归了“育人”的本质——不止于识字算数,更在于培养独立人格和生存技能。“现在很多孩子连筷子都拿不稳,而这群孩子已经在掌控灶火了。”一位80后家长感叹。反对声音则集中于安全顾虑:刀具、燃气、高温油锅,如何确保幼儿万无一失?对此,园方回应称所有操作均在教师一对一监护下进行,使用儿童专用厨具,并设有严格的安全流程。
但小编认为,这场争论背后,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当代教育的结构性失衡。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超载而能力萎缩”的时代。城市幼儿园忙着教拼音、背古诗、学英语,为“幼小衔接”焦虑不已;孩子们被塞进各种兴趣班,却连剥鸡蛋都不会。而在这所乡村幼儿园,孩子们虽然不会做数学题,但他们知道面粉从哪来,懂得火候怎么控制,明白合作才能完成一顿饭——这些看似“土气”的技能,恰恰是生存的底层逻辑。
更重要的是,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认知方式。孩子通过揉面感受湿度与筋性,通过烧火理解温度与时间,这种具身认知远比抽象讲解更有效。他们不仅学会了做饭,更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责任感、耐心与对自然的敬畏。
当然,安全必须是前提。但不能因噎废食。真正的教育勇气,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敢于让孩子接触真实世界,而不是把他们圈养在“绝对安全”的真空里。
这所“吃苦幼儿园”的走红,不是偶然,而是一种集体觉醒的信号:我们终于开始质疑那些看似先进实则空洞的教育表演,渴望看到教育回归烟火人间。
或许,未来理想的学前教育,不在于教室有多智能,而在于孩子能不能端出一碗自己做的热汤面——那里面,有泥土的味道,也有成长的温度。
来源:故檐听雨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