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和西贝彻底撕破脸!预制菜这事儿到底咋回事?老百姓最关心的3个问题终于有答案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18:20 2

摘要:一个说下飞机吃顿饭,结果满桌都是加热菜,心里堵得慌;另一个立马跳出来拍桌子:13道菜,没一道是预制的,还要告他诽谤。

最近刷手机,是不是老能刷到罗永浩和西贝那场“预制菜大战”?

一个说下飞机吃顿饭,结果满桌都是加热菜,心里堵得慌;另一个立马跳出来拍桌子:13道菜,没一道是预制的,还要告他诽谤。

你来我往,火药味十足。

网友也分成两拨,吵得不可开交。

表面看是两个名人掐架,可细琢磨,这事儿哪只是嘴仗?

它简直像一面放大镜,把普通人吃饭时最在意的问题全照出来了——到底啥叫预制菜?

餐厅用了该不该提前说?

花一百多块钱吃顿饭,到底值不值?

先搞清楚,什么是预制菜。

很多人一听“预制菜”,脑子里立马蹦出冷冻包装、微波炉叮一下就能吃的玩意儿。

但国家有明确定义。

2024年3月,有关部门发布通知,明确预制菜指“工业化预加工、预包装,需经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食品。

关键词是“预包装”“工业化预加工”。

西贝就抓住这点:我们用中央厨房统一处理好的食材——羊肉切好、蔬菜洗好、酱料配好——但最后一步炒、烤、炖,全在门店现做。

锅是热的,火是旺的,哪算预制菜?

从标准看,挑不出毛病。

可老百姓谁天天研究国家标准?

判断一道菜是不是“预制”,靠的是嘴、鼻子和胃。

端上来的菜温温吞吞,青菜软塌塌没一点脆劲,肉片嚼着像橡皮,换家店味道还一模一样,跟复制粘贴似的,心里是不是立马打鼓:“这八成是提前做好的吧?”

这种感觉太真实。

在家炒空心菜,刚出锅清脆爽口,放凉再热,立马蔫了,口感天差地别。

这种体验,比任何文件都直接。

西贝按标准说“不是预制菜”,技术上没错;食客凭经验觉得“像预制菜”,也真不是瞎猜。

矛盾的根子,不在谁撒谎,而在“官方定义”和“日常感知”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

再说价格,这更是火药桶。

有人替西贝喊冤:用的是草原羊肉、非转基因油、东北大米,中央厨房还得投入设备、人力、冷链,成本摆在那儿,卖贵点怎么了?

这话听着硬气。

可消费者心里也有杆秤。

罗永浩那顿饭,五个人花了833块,人均160多。

对很多普通家庭,这可不是小数目。

周末带爸妈孩子下馆子,一顿饭花掉半个月菜钱,谁不掂量?

西贝说“真不贵”,是从品牌定位、食材成本、运营体系出发;消费者觉得“贵”,是从自家收入、日常开销、性价比角度算。

两边都没错,但错位了。

关键压根不是“贵不贵”,而是“贵得有没有道理”。

去水果店,老板说这芒果是菲律宾空运,糖度18以上,果肉细腻无纤维,一看金黄饱满,咬一口甜到心坎,哪怕38块一斤,也觉得值。

可要是只说“这芒果贵”,却不告诉你贵在哪,是不是立马觉得被宰?

餐饮也一样。

西贝要是能在菜单上写清楚:这道手抓羊肉用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6个月羔羊,中央厨房低温排酸48小时,门店现烤锁住汁水……哪怕价格不变,很多人心里也会踏实不少。

可惜,大多数时候,看到的只有菜名和价格,背后的故事一片空白。

钱花得不明不白,怨气自然就来了。

这时候罗永浩跳出来悬赏10万找证据,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又来蹭流量了?

热点一出,流量就来,谁不知道?

可细看他的话,他说的是:“我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得提前告诉顾客。”

这话是不是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做过调查,78.1%的受访者表示,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到了预制菜。

想象一下,特意点了个“现炒小炒肉”,结果端上来一盘温吞吞、油汪汪、味道标准化的肉片,跟昨天在另一家店吃的几乎一样,什么感觉?

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快节奏生活下,它确实提高效率、稳定口味——而是受不了“被蒙在鼓里”的感觉。

就像买衣服,愿意买快时尚,但得知道是化纤还是纯棉。

知情权,才是核心。

所以罗永浩不管动机如何,至少把“预制菜要不要明示”这个问题,硬生生推到了聚光灯下。

这事儿的意义,可能比他本人想的还大。

以前默认餐厅后厨是“神秘地带”,只要味道还行、环境干净,没人深究怎么做出来的。

现在不一样了。

信息爆炸时代,消费者越来越精,越来越想搞清楚吃进去的到底是什么。

你不说,我就猜;猜不到,就怀疑;怀疑多了,信任就崩了。

西贝作为高端中餐连锁代表,客单价常年在百元以上,消费者对它的期待自然更高——不仅要好吃、干净,还得透明。

这不是苛刻,这是市场进化的必然。

回头看看,类似争议这几年就没断过。

前阵子某品牌眉笔被骂上热搜,不是笔不好用,而是网友算了一笔账:一支眉笔成本几毛钱,卖几十块,品牌方却说“你工资涨没涨?”

这话一出,瞬间点燃众怒。

还有某雪糕,夏天在便利店随手拿一支,结账时发现要68块,网友戏称“雪糕刺客”。

这些事表面看是价格问题,深层都是同一个逻辑:消费者愿意为品质买单,但前提是,得让我知道这钱花哪儿了。

以前品牌说“我们用好料”,大家可能就信了;现在不行了,要证据、要解释、要看得见的价值。

西贝面临的,正是这种时代性的信任重构。

是不是现在的消费者太挑剔了?

以前吃肯德基、麦当劳,也没人问是不是预制的。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一个大背景:经济环境变了。

2025年,大家挣钱更不容易了。

房贷、教育、医疗,哪样不是压力山大?

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

在这种情况下,餐饮消费从“偶尔犒劳自己”变成了“必须物有所值”。

连锁餐厅过去靠“标准化”“干净卫生”就能赢得信任,现在光这些不够了。

得证明,标准化不是偷工减料,高价不是品牌溢价吃相难看,而是真材实料、真功夫、真价值。

西贝其实一直强调自己的食材供应链。

比如宣传的“草原羊肉”,据说来自特定牧场,有溯源系统。

中央厨房也不是简单加热,而是进行初加工、腌制、分装,确保门店厨师能高效出品的同时,不牺牲风味。

这些投入都是实打实的。

但问题在于,这些信息没有有效传递给消费者。

坐在店里,看到的只是一个菜单,一个价格,一个上菜速度。

背后的功夫,全被“预制菜”的阴影盖住了。

如果西贝能在点餐时主动说明:“本店采用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确保新鲜与口味统一,所有菜品均为门店现烹”,甚至在屏幕上播放后厨操作视频,是不是能化解很多误会?

透明,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建设。

反过来,消费者是不是也该多点理解?

中央厨房其实是现代餐饮发展的必然产物。

想想看,一家连锁店在全国有几百家门店,如果每家店都从零开始洗菜、切肉、调酱,不仅效率低,食品安全风险也高。

统一采购、统一处理、统一配送,反而能更好地控制食材质量、减少浪费、保障卫生。

麦当劳、肯德基几十年前就这么干了,也没人说他们是“预制菜店”。

关键在于,他们从一开始就没说自己是“现炒现做”的中餐馆。

西贝的尴尬在于,它卖的是“中式正餐”的体验——锅气、烟火气、手工感,但背后却用着高度工业化的流程。

这种定位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张力,才是争议的根源。

说到底,这场风波暴露的,是整个餐饮行业在转型期的阵痛。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它能解决人力成本高、出餐速度慢、口味不稳定等老大难问题。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房租贵、人工贵,厨师越来越难招,不用预制菜或半成品,很多餐厅根本活不下去。

但消费者对“现做”的情感依赖又根深蒂固。

怎么平衡?

答案可能就藏在“知情权”三个字里。

餐厅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说:“我们部分菜品使用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但最后烹饪环节均为现做。”

愿意为效率和稳定买单的顾客留下,追求极致锅气的顾客去别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何必藏着掖着,最后闹得两败俱伤?

其实国外早有先例。

在美国,很多连锁餐厅会在菜单底部用小字注明“部分菜品可能含有预加工成分”;在日本,一些拉面店会明确标出汤底是熬制还是使用浓缩汤块。

没人觉得这是“自曝其短”,反而觉得品牌坦诚。

反观国内,很多餐厅对“预制”二字讳莫如深,仿佛一承认就等于承认自己偷懒、糊弄。

这种心态,反而加剧了消费者的猜疑。

你越不说,我越觉得你有鬼。

信任一旦破裂,重建起来可就难了。

再往深了想,这场争论还折射出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在高度工业化、数字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定义“真实”?

一碗面,是厨师亲手擀的面更真实,还是用机器压的但更均匀的面更真实?

一道菜,是小馆子里口味飘忽的“妈妈味道”更真实,还是连锁店里稳定如一的“标准味道”更真实?

没有标准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有权知道他们面对的是哪种“真实”。

西贝提供的,是一种经过工业化提纯的“中式餐饮体验”——它可能少了点烟火气,但多了份确定性。

这本身无可厚非,只要别假装自己是街边小炒店就行。

罗永浩这次虽然言辞激烈,但客观上推动了行业反思。

预制菜产业正在飞速发展,据业内人士估计,到2025年底,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可能突破8000亿元。

这么大的盘子,如果缺乏透明度和规范,迟早会出大问题。

与其等消费者用脚投票,不如主动建立规则。

比如,是否可以出台更细化的分类标准?

把“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现烹”和“完全预包装加热即食”区分开来?

是否可以在菜单上用图标或文字标注菜品制作方式?

这些都不是难事,但能极大提升消费体验。

当然,也别把罗永浩神化。

他毕竟是个商人,说话做事难免带有个人目的。

但即便如此,他提出的问题是真实的、普遍的、亟待解决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可能有私心,就否定他指出的问题本身。

就像当年有人质疑某矿泉水品牌水源地,哪怕爆料者动机不纯,公众对饮用水安全的关注也是正当的。

重要的是问题,而不是谁提出来的。

西贝的反应也值得玩味。

第一时间不是解释工艺,而是威胁起诉,这多少显得有点傲慢。

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的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响亮。

与其用法律大棒堵嘴,不如用沟通化解误会。

贾国龙作为创始人,亲自飞回北京复盘,说明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但后续动作如果还是停留在“我们没错”的层面,恐怕很难挽回口碑。

品牌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消费者的信任。

有意思的是,这场争论还意外带火了“锅气”这个词。

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原来中餐的灵魂,不只是味道,还有那种刚出锅的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即时感。

这是预制菜最难复制的部分。

再先进的冷链、再精准的温控,也模拟不出猛火快炒时食材与铁锅碰撞产生的那股焦香。

这或许就是传统中餐对抗工业化浪潮的最后一道防线。

西贝如果真想证明自己不是“预制菜”,不妨在门店多展示烹饪过程——开放式厨房、现场炒制、甚至让顾客闻一闻那股锅气。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鼻子和嘴巴,骗不了人。

说到底,吃饭本该是件开心的事。

谁也不想花大价钱吃顿饭,还得提心吊胆猜“这菜是不是昨天做的”。

罗永浩和西贝的这场风波,吵归吵,但吵出了一个好结果: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吃进去的到底是什么”。

对行业来说,这是压力,也是动力。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觉醒,也是权利。

未来的餐厅,拼的可能不只是味道和价格,还有透明度和真诚度。

其实想想,普通人要求也不高。

你告诉我这菜是怎么做的,用的啥料,为啥卖这个价。

我觉得值,就掏钱;觉得不值,转身就走。

就这么简单。

可偏偏很多品牌觉得“说了显得low”,或者“说了顾客更不敢吃了”。

这种思维,早就该淘汰了。

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隐瞒的成本,远高于坦诚的成本。

西贝和罗永浩的这场仗,大概率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但消费者赢了,因为以后去餐厅,可能会多一份知情权;行业也赢了,因为提前暴露了转型中的隐患。

至于那顿833块的饭,吃没吃出锅气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无数人开始思考: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是为食材,为手艺,为环境,还是为一个模糊不清的品牌光环?

可能有人会说,纠结这些干嘛,能吃饱就行。

可时代变了。

当一碗面都能讲出产地、工艺、碳足迹的时候,吃饭早就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西贝代表的,是一种高效、标准、可复制的现代餐饮模式;罗永浩代表的,是消费者对真实、透明、尊重的朴素诉求。

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只是需要一座桥——而这座桥的名字,叫“沟通”。

现在走在街上,随便进一家连锁餐厅,你敢百分百确定端上来的每道菜都是现做的吗?

可能不敢。

但如果你能确定,餐厅至少没骗你,那心里的疙瘩是不是就少了一半?

说到底,大家要的不是完美无缺的饭菜,而是一份不被糊弄的尊重。

这要求,过分吗?

预制菜会越来越多,这是趋势,挡不住。

但趋势不等于可以蒙眼狂奔。

走得再快,也得回头看看消费者跟上没有。

西贝这次摔的跟头,其他品牌都该引以为戒。

别等到顾客用脚投票了,才想起要解释。

那时候,可能连解释的机会都没了。

话说回来,你上次在餐厅吃饭,有没有怀疑过某道菜是预制的?

当时什么感觉?

是不是也觉得,要是菜单上能写清楚就好了?

这种想法,一点都不矫情。

它恰恰说明,消费意识在升级。

从“有没有得吃”,到“吃得好不好”,再到“吃得明不明白”,这是社会进步的缩影。

罗永浩和贾国龙的这场隔空对战,或许很快就会被新的热点淹没。

但留下的问题,会一直存在。

下次你走进西贝,或者任何一家餐厅,点菜前会不会多问一句:“这菜是现做的吗?”

如果答案含糊其辞,你还会毫不犹豫地下单吗?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人心里,都该有自己的秤。

吃饭这件小事,从来都不简单。

它连着土地、工厂、厨房、餐桌,也连着信任、尊严和选择权。

西贝和罗永浩的争吵,吵的不是一顿饭,而是未来我们该怎么吃饭。

这个答案,不在谁的声明里,而在每一家餐厅的菜单上,也在每一位食客的选择里。

可能有人觉得,为一顿饭较真,至于吗?

可生活不就是由无数个“至于吗”组成的吗?

你在意眉笔的价格,是在意自己劳动的价值;你在意雪糕的标价,是在意消费的公平;你在意预制菜是否告知,是在意作为消费者的主体性。

这些看似琐碎的计较,恰恰是现代社会成熟的标志。

西贝要是真能把这次危机变成转机,主动推动行业透明化,说不定还能因祸得福。

毕竟,敢于直面问题的品牌,才配得上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而罗永浩,不管他图什么,至少让很多人第一次认真思考了“预制菜”这三个字背后的含义。

这本身,就值得一句“谢谢”。

现在,当你再看到“预制菜”三个字,还会本能地皱眉吗?

或许不会了。

你可能会多问一句:“怎么做的?

提前说了吗?”

这种变化,微小却重要。

它意味着,我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而是开始主动参与、主动选择。

而这,才是这场风波最珍贵的遗产。

说到底,谁也不想吃饭吃出官司来。

但如果没有这场风波,可能很多人还蒙在鼓里,以为自己吃的都是“现炒”。

现在知道了,反而踏实了。

知道有预制菜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

西贝和罗永浩的这场仗,吵得热闹,但吵醒了很多人。

这顿833块的饭,贵是贵了点,但买来的教训,可能值更多。

以后去餐厅,别光看装修和菜单,也看看它敢不敢把后厨的故事讲给你听。

敢讲的,多半心里有底;不敢讲的,你得多留个心眼。

这不是挑剔,这是对自己负责。

毕竟,吃进嘴里的东西,马虎不得。

预制菜的时代已经来了,躲是躲不掉的。

但我们可以选择,是以知情的方式拥抱它,还是以被蒙蔽的方式接受它。

前者带来信任,后者积累怨气。

选哪个,不言而喻。

西贝这次要是能带头把规则立起来,说不定还能成为行业标杆。

就怕它只顾着打官司,忘了最重要的事——顾客的心。

其实想想,消费者和餐厅,本不该是对立的。

餐厅想赚钱,顾客想吃好,目标一致。

中间缺的,只是一个坦诚的对话。

罗永浩和贾国龙的这场风波,或许就是逼着双方坐下来谈的契机。

谈好了,皆大欢喜;谈不好,两败俱伤。

选择权,其实在品牌手里。

下次你走进一家餐厅,点菜前不妨多看一眼。

如果菜单上清清楚楚写着制作方式,哪怕贵点,你是不是也会更放心?

这种细节,才是高端餐饮该有的样子。

不是靠装修唬人,而是靠透明赢心。

西贝要是真懂这个道理,这场风波,或许就是它升级的开始。

吃饭,终究是件温暖的事。

别让猜疑和隐瞒,把它变得冰冷。

来源:下弦YT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