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00万人次,65%,这两个数字像一把钝刀,把“香港=购物天堂”的旧标签慢慢削掉。
1800万人次,65%,这两个数字像一把钝刀,把“香港=购物天堂”的旧标签慢慢削掉。
刀口下露出的不是伤口,而是新的肌理:27%的人不再进店扫货,而是钻进老街、旧戏院、霓虹灯下的排档,一待就是三晚。
他们把钱花在两件事情上:先吃一碗带锅气的云吞面,再为一段AR复活的老招牌付门票。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香港正在把“买它”改成“懂它”。
一、把商场换成博物馆,钱包还在,只是开口方向变了
2019年内地游客52%的钱砸进奢侈品,2024年只剩28%。
消失的24%去了哪?41%进了本地人的厨房和排档,33%换成戏票、导赏、工作坊。
米其林餐厅内地预订量暴涨83%,说明“吃顿好的”成了新刚需。
旅发局顺势培训500名“文化导赏员”,把老中环街市、大馆、前水警总部的故事翻译成带情绪的普通话,让游客觉得“听懂”比“买贵”更值。
一句话:购物退税的快感,被“原来如此”的顿悟替代。
二、老霓虹不拆,改做“时空投影仪”
深水埗、油麻地12块濒临拆解的霓虹灯牌,被政府一次性“包养”——原地保留、加固、接电线,再加一枚二维码。
游客手机一扫,1950年的街景叠在2024年的马路上,耳边响起《重庆森林》的配乐。
技术不稀奇,稀奇的是“公地悲剧”被“公地喜剧”取代:政府出维修费,街坊得照明,商家得流量,游客得大片。
周末单区人流涨两万,周边小店营业额+45%,证明文化资产只要用法对了,比拆楼卖地更赚钱。
三、高铁“灵活行”把“顺路”改成“专程”
9月新政,广深港高铁票可当日免费改三次,像地铁一样刷码进出。
西九龙站周末客流瞬间+68%,等于把广州、深圳的后花园直接搬到九龙。
旅发局再补一刀:推出“香港故宫+珠海长隆+澳门世遗”3天2夜套票,10万份预售一抢而空,主力是30-45岁带娃家庭。
过去家长纠结“香港只能购物”,现在一条线路把“文博+动物+世遗”打包,把“顺路踩一脚”升级为“专程来上课”。
大湾区终于从“地理概念”变成“产品概念”。
四、影视IP不是怀旧,是“可进入的片场”
庙街搭起《食神》夜市,撒尿牛丸、黯然销魂饭现场复刻,周末挤到只能侧身。
同一部片子在流媒体上看十遍,不如现场吃一口“电影道具”。
项目上线四周,带动庙街商铺租金上涨15%,房东们第一次发现“情怀”可以按月收租。
下一步,TVB准备把《陀枪师姐》的警署场景做成沉浸式剧本杀,让游客自己演港剧。
IP复活的核心不是复制过去,而是把“名场面”变成“可消费的现实”。
五、小店组团出道,社交媒体当经纪人
上环摩罗街、深水埗布市场,过去靠老板“眼缘”卖货,现在由KOL带队打卡,一条短视频带火一家绣字旗袍店。
旅发局不直接补贴,而是教老板用简体字写菜单、装支付宝、拍15秒Reels,把“街坊生意”升级成“内容生意”。
数据显示,被官方“辅导”过的店铺,内地客单价提升38%,复购率翻一倍。
香港终于学会:与其花大钱请明星代言,不如让店老板自己当网红。
六、会展+餐饮,把“出差”变成“拖家带口”
2024年香港国际会议数量已回到2019年90%,但“一人出差”变成“全家微度假”。
会展局与酒店谈套餐:参会者加600块,就能带家属吃米其林、夜游霓虹、听一场港乐。
结果平均停留天数从1.9天拉到3.1天,展馆周边餐厅周末订位率+55%。
商务活动成了“家庭旅游”的入口,香港把“公家钱”和“私家钱”一起赚了。
七、区域竞合:三城联手,各卖各的“最短板”
海南免税预计全年卖800亿,香港单打独斗必输。
于是港珠澳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线路”——香港卖“中西交汇”、澳门卖“葡韵”、珠海卖“海岛生态”,一条船票把三城串成“文化邮轮”。
官方预计2025年纳入国家精品线路,届时香港不再是终点,而是“文化邮轮”的母港。
把短板打包成长板,对手立刻变队友。
八、给想立刻出发的人五张“现学现用”清单
1. 想吃米其林又省钱:中午去,同一厨师、半价套餐。
2. 想看老霓虹:黄昏去深水埗,手机充满电,扫码AR效果最好。
3. 带娃党:直接买“故宫+长隆”套票,比单订便宜22%,高铁免费改时间。
4. 爱拍照:去庙街《食神》夜市,19:00前人少,牛丸锅气最出片。
5. 买手信:别去海港城,去上环文创街,100块带走设计师“港字”帆布袋,轻便能装,过关不查。
结尾没有金句,只有一个提醒:当香港不再叫你“买它”,而是邀请你“懂它”,最好的回应不是点赞收藏,而是订一张高铁票,去验证这些数字背后的温度。
下一次返程,你行李箱里可能依旧空空,但脑子里会多一幅活的香港地图——那才是最贵的“手信”。
来源:风铃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