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退了‘娃小宗’的宣传海报,又得赶紧备‘娃哈哈’的订货单,这一个多月净折腾了。”山东一位深耕娃哈哈渠道十余年的经销商,对着手机里的最新通知长舒一口气。2025年10月23日,宗馥莉控股的宏胜系正式下发通知,明确2026年将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要求经销商尽
“刚退了‘娃小宗’的宣传海报,又得赶紧备‘娃哈哈’的订货单,这一个多月净折腾了。”山东一位深耕娃哈哈渠道十余年的经销商,对着手机里的最新通知长舒一口气。2025年10月23日,宗馥莉控股的宏胜系正式下发通知,明确2026年将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要求经销商尽快缴纳保证金锁定货源。这则消息给悬了41天的饮料行业吃下定心丸,也宣告了9月刚推出的新品牌“娃小宗”未及上市便夭折的结局。
这场品牌风波的时间线清晰得像一部商业短剧。9月12日,宗馥莉辞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及法人代表等职务,外界尚在猜测传承走向,宏胜系便火速下发通知,宣称因“娃哈哈”商标使用合规性问题,2026年将全面切换为新品牌“娃小宗”。当时,社交平台上虽流出马卡龙色包装的“娃小宗”样品图,但未出现任何实质铺货,连品牌官方账号都处于“零内容、零互动”的闲置状态。
短短41天后,剧情彻底反转。10月23日傍晚,宏胜系销售分公司突然通知各地经销商“明年继续卖娃哈哈”,同时催促10月底前缴清保证金,否则不予签订新年度协议。从“非换不可”到“回归原样”,这场仓促的品牌实验落幕之快,连不少经销商都直言“没反应过来”。更值得关注的是,宗馥莉已重返工作岗位,但身份从“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变为“宏胜饮料集团总裁”,这场职位与品牌的双重调整,暗藏着控制权博弈的痕迹。
快消行业流传着“得渠道者得天下”的铁律,而“娃小宗”的夭折,本质是经销商集体投出的反对票。娃哈哈深耕市场40年,靠“联销体”模式攒下500万个终端网点,经销商群体正是这套体系的核心支柱,但“娃小宗”从诞生起就未获得他们的认可。
“三线城市消费者认的就是‘娃哈哈’三个字,新品牌培育至少要两三年,现在市场不景气,谁愿意冒这个险?”山西一位代理商的话道出了行业共识。更现实的是,宏胜系的激进政策加剧了经销商的抵触:一方面要求提前缴纳保证金,另一方面将合同主体改为宏胜,叠加今年销售疲软导致的回款压力,不少经销商直接选择“拖延不打款”。有渠道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中旬,全国仅有不足5%的核心经销商确认接“娃小宗”,这样的开局让新品牌失去了落地根基。
雪上加霜的是,宗馥莉此前的渠道改革已埋下隐患。为推动数字化转型,她曾清退年销300万以下的中小经销商,甚至将未完成任务的区块经理贬为铺货员,这种“去人情化”的调整本就引发不满,“娃小宗”的推出更被解读为“强人所难”,最终导致渠道集体“用沉默反抗”。
如果说经销商抵制是市场难题,商标法律风险则是压垮“娃小宗”的直接导火索。这场品牌替换的根源,在于娃哈哈集团与宏胜系的“权责错配”——宏胜掌控生产与销售(年产能达4.8亿箱),但“娃哈哈”系列387件商标归属娃哈哈集团,需宗馥莉、上城文旅(持股46%)、职工持股会(24.6%)三方股东一致同意方可使用。
宗馥莉曾试图打破僵局,2025年2月申请将商标转让至其持股51%的公司,却因国资股东反对失败。无奈推出的“娃小宗”,从商标注册环节就陷入死局:宏胜今年5月提交的商标申请,截至10月下旬无一通过审批。知识产权律师指出,“娃哈哈”作为国民品牌商标护城河极宽,即便新商标文字相似度不高,也可能因“搭便车”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且娃哈哈集团完全可在公示期举证维权,一旦强行上市将面临产品下架、赔偿等后果。对于年净利润14.7亿元的宏胜系而言,这种风险显然得不偿失。
“娃小宗”的快速退场,并非单纯的“妥协”,更有国资股东介入与现实利益的双重考量。持股46%的最大股东上城文旅,此前曾提出由娃哈哈集团收购其股份及商标,但因价格分歧未果。当“娃小宗”引发渠道动荡、威胁企业稳定时,国资股东出于“稳大盘、保运转”的考量介入协调,最终推动商标使用权回归常态。
从宏胜系的角度看,回归“娃哈哈”更是利益最优解。2024年娃哈哈营收回升至782亿元,包装水销量暴涨188%,AD钙奶等核心品类仍占据细分市场35%以上份额,这些业绩均依赖“娃哈哈”的品牌积淀。反观宏胜,2024年旺季曾因产能不足找今麦郎代工,若强行推广“娃小宗”,4.8亿箱的庞大产能将面临闲置风险,这种“损己不利人”的选择显然难以持续。
“娃小宗”41天的短命史,给企业传承写下了深刻注脚。宗馥莉推动改革的初心或许值得肯定——试图厘清产权边界、激活品牌活力,但却忽略了快消行业的底层逻辑:40年积累的国民认知无法速成,数十万经销商的信任不能透支,法律合规的红线更不可触碰。
如今,“娃哈哈”的招牌重新稳住,经销商陆续开始打款备货,但这场风波留下的思考并未结束。对于宗馥莉而言,如何在现代管理与传统渠道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股权博弈与品牌完整间达成共识,仍是需要破解的传承考题;对于无数传统企业来说,这个故事更是警示:再激进的战略,若脱离市场认可、违背法律规则,终究会沦为“短命实验”。
“娃小宗”退场了,但属于娃哈哈的传承故事还在继续。这场41天的反转证明:在市场规律面前,任何“任性”的品牌冒险,最终都要回归理性的轨道。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