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之畔,秋意正浓。近日,长江职业学院的校园里,一场覆盖全校万余师生的特殊课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第一课开讲。遍布校园的各报告厅、300多间教室、200多个实训室以及各处室、教研室内,万余名师生通过直播信号,共同将目光聚焦于同一块屏幕,共享这场智慧盛宴。
长江之畔,秋意正浓。近日,长江职业学院的校园里,一场覆盖全校万余师生的特殊课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第一课开讲。遍布校园的各报告厅、300多间教室、200多个实训室以及各处室、教研室内,万余名师生通过直播信号,共同将目光聚焦于同一块屏幕,共享这场智慧盛宴。
此次通识课,学校特邀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湖北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马修军博士担纲主讲。他从通用人工智能的宏观图景出发,逐步深入至AI前沿技术、AI+产业实践创新案例以及AI+创新生态的构建,为长职师生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工智能未来画卷。
“未来需要的是既懂AI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马修军在讲座中明确指出,人才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核心资源,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AI人才浓度”的比拼。他分析道,经历了“百模大战”的洗礼后,行业逐渐趋于理性,大家普遍认识到,单纯的技术堆砌并非制胜关键,真正稀缺的是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具体行业、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科学研究并非遥不可及。拥抱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同样大有作为。”他呼吁师生积极投入人工智能领域,认为这既是时代要求、国家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机遇。
互动环节中,来自药检2501班学生杨宏提出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忧虑:“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的岗位,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要做的是提前拥抱,做好准备。”马修军建议学生首先要“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了解其开发和底层方法论;其次要“思”,思考自己能在其中做什么;路径上可以先“通用”再“通智”,掌握核心技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未来甚至可以参与创造出更多的智能终端产品。
课程尾声,校长崔锋对全校青年学生提出三点殷切期望:一是保持自信,主动拥抱。长职学子应以开放自信的态度拥抱AI,打破身份束缚,积极参与到“没有围墙的大学”建设中,在人工智能时代抢占发展先机,力争涌现一批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二是扎实学习,推动融合。希望全校师生积极推动AI与各专业的深度融合,培养真正的“AI+专业”复合能力。三是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希望大家保持独立思考,提升动手与持续创新能力,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贡献智慧。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