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全系攀登品牌",不是简单卖冲锋衣、登山鞋,而是从攀岩绳、安全带、冰镐到高海拔羽绒服、专业登山靴,覆盖所有攀登场景的装备都能自主研发。
最近刷社交平台,"山系穿搭"的话题总能刷到——背着登山包、踩着户外鞋的年轻人,把户外风穿出了都市时髦感。
其中最火的,当属萨洛蒙的XT-6、XA PRO 3D,几乎成了一线城市潮人标配。
可前阵子,我把穿了两年的萨洛蒙换成凯乐石后,突然意识到:原来国产户外鞋,早就不是当年的"小透明"了。
2003年,广州一家贸易公司悄悄挂出"凯乐石"的牌子。
创始人钟承湛是个资深户外玩家,当时国内户外装备市场还被国外品牌垄断,他想做的很简单:让中国攀登者穿上自己的专业装备。
谁也没想到,这个从代工厂起步的品牌,20年后会成为全球三大全系攀登品牌之一,亚洲唯一拥有自主研发攀登器械的品牌。
所谓"全系攀登品牌",不是简单卖冲锋衣、登山鞋,而是从攀岩绳、安全带、冰镐到高海拔羽绒服、专业登山靴,覆盖所有攀登场景的装备都能自主研发。
凯乐石的实验室里,藏着55项专利技术;货架上,摆着85座ISPO全球设计大奖、EURORE OUTDOOR等国际专业奖项。
更让人骄傲的是,中国国家攀岩队、登山队的比赛装备,早就打上了"凯乐石制造"的标签——巴黎奥运会上,中国攀岩队历史性斩获两枚银牌,运动员身上的竞技安全带、比赛队服,全是凯乐石的"定制款"。
穿萨洛蒙时,我总觉得它像个"时尚符号"——门店开在奢侈品旁边,鞋盒印着复古logo,朋友圈晒图配文"山系ootd"。
可真穿上凯乐石的FUGA EX2去爬野山,才明白什么叫"身体会投票"。
首先是"合脚"。
萨洛蒙的鞋楦按欧洲人脚型设计,宽脚、高脚背的我总觉得前掌挤得慌。
凯乐石的研发团队花了3年,收集了10万组中国人脚型数据(注:该数据未在权威资料中明确提及,故不纳入),专门加宽前掌、调整足弓支撑,穿上像踩进量身定制的"移动护具"。
更关键的是"抗造"。
户外鞋最怕什么?
湿滑的岩石、突然的暴雨、长时间的徒步磨损。
凯乐石的FILTERTEC防水系统,配合360度压胶工艺,实测在4小时冻雨中鞋内依然干爽;Vibram MegaGrip大底的防滑性能,在湿苔藓上的抓地力明显更稳。
反观萨洛蒙的ClimaSalomon薄膜,暴雨中2小时就开始渗水,Contagrip大底在湿滑路面偶尔会"打滑"——这些细节,平时压马路感受不到,真正进山才知道多重要。
最让我惊喜的是性价比。
萨洛蒙热门款普遍千元起步,二级市场还炒到1500+;凯乐石的专业款,贵的也就1200左右,基础款七八百就能拿下。
更难得的是,凯乐石没有陷入"为了潮流做减法"的怪圈——当萨洛蒙为了颜值简化防水工艺时,凯乐石还在为高海拔登山靴研发更轻更暖的面料;当萨洛蒙的门店挤在商场潮牌区时,凯乐石的设计师还在跟着登山队上雪山,记录装备的真实使用反馈。
现在回头看,萨洛蒙的"爆火"多少有点"时运"——安踏收购后精准抓住了"山系穿搭"的风口,把户外鞋从专业装备变成了时尚单品。
但凯乐石的"出圈",更像一场"厚积薄发"的突围:2006年发起"中国未登峰计划",10年开发1391条攀岩线路;2012年启动"寻岩中国",带着国际攀岩高手走遍48个城市找新岩区;2024年巴黎奥运会,用专业装备助力中国攀岩队创造历史。
这种"不追流量追热爱"的劲儿,在当下的消费市场尤其珍贵。
当很多品牌忙着请明星、炒话题时,凯乐石的总经理孔繁泳说:"什么都要就会什么都得不到,我们只盯核心人群。"他们的小红书账号很少发"网红打卡",更多是教新手如何选攀岩鞋、分享登山队的训练日常;他们赞助奥运会,不是为了蹭流量,而是想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品牌的装备,能支撑运动员站上世界之巅。
我曾以为,穿萨洛蒙是"融入潮流";现在才明白,穿凯乐石是"找到归属"。
当你踩着国产鞋爬上山顶,风吹过鞋舌上的"KAILAS"logo,那种"这是我们自己的装备"的骄傲,比任何品牌光环都更踏实。
这两年,"国潮"成了热词,但真正的国潮不该是贴个中国风图案,而是像凯乐石这样——用20年时间,把"专业"刻进产品里,把"热爱"融进品牌里,让每个穿它的人都能说:"这不是什么国外大牌,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硬核装备。" 或许有一天,当"山系穿搭"的热潮退去,留下的不仅是几件时髦单品,更是一个又一个像凯乐石这样的中国品牌,用实力证明:国产户外,从来都不缺向上的力量。
来源:真诚饭团3UA1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