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3岁的发行专员于冬,刚刚踏出北京电影学院的校门,被分配至厂中。今日,他迎来了在公司中的首次会议,却不慎因私事延误,迟到整整五分钟。
1
那一年,1994年的酷暑盛夏,北京电影制片厂内正举行一场既紧张又井然有序的厂务会议。
23岁的发行专员于冬,刚刚踏出北京电影学院的校门,被分配至厂中。今日,他迎来了在公司中的首次会议,却不慎因私事延误,迟到整整五分钟。
原本他企图悄无声息地潜入会议现场,然而最终还是被负责主持会议的韩三平敏锐地察觉。韩三平一声严厉地喝止:“立刻给我离开这里!”
于冬倍感颜面无存,无奈只得寻觅一隅角落,落寞地迅速坐下。
大家对这情形早已习以为常,新到的“川蛮子”面露愠色,不知已怒斥过多少回。尽管众人心中暗自庆幸,但表面上仍旧装作若无其事,竭力保持镇定。
有人低声安抚着冬,提醒他无需主动挑衅这位新任厂长。厂长在心情不佳时,往往不加区分地向他人发泄怒气。
年逾四旬的韩三平,此刻胸中燃烧着熊熊怒火。
历经重重挑战,我终于成功从四川调至北影厂,却未曾料到,自己竟然要肩负起上千人的生计问题,以及数百万医药报销款项的筹措难题,而上级部门却尚未有任何款项的拨付。
历经长期低谷的中国电影行业,导致众多知名制片公司濒临崩溃的边缘,即便是昔日辉煌一时的北影厂,也已耗尽了其最后的资源储备。
在那个岁月,正值不惑之年的王中军毅然回国,投身于创业的浪潮之中,与比自己年轻十岁的弟弟王中磊并肩,共同创立了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
最初,华谊广告仅是一家名不副实的皮包公司,主要从事海报印刷、灯箱制作等业务,哪里有利可图便趋之若鹜,与影视行业并无实质联系。
得益于大院背景,王中军家中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这使得他得以顺利与中石化、国家电力等业界巨擘建立了联系,并凭借在广告行业的杰出表现,成功积累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
同年,36岁的冯小刚踏入导演的领域,自编自导了他的首部电影作品《永失我爱》。这部影片的剧本灵感,源自于他的“人生导师”——王朔的著作。
固然,我国影院并非寂静无声,粗制滥造的惊悚故事片充斥银幕,宛如繁星点点,让人目不暇接。
《最后的疯狂》、《凶宅美人头》、《人奶魔巢》此类作品,以其恐怖与悬疑的浓郁氛围著称,剧情的离奇与曲折程度,即便置于当下的网络大电影之林,亦足以令人咋舌不已。
此类影片,以低俗内容为卖点,自诩为“娱乐片”,其产量一度超过国产电影年产量的一半。
遗憾的是,自80年代以来,众多港台电影以录像带的形式涌入我国,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与高超的电影制作技艺,几乎让我国的电影队伍陷入了溃败的境地,无力招架。
为捕获观众目光,内地娱乐影片亦采纳了港台作品的经典策略,频繁在剧情中巧妙穿插与主线并无直接联系的激情戏码。此手法深受热衷探索的中国男性观众群体的喜爱。
荷尔蒙蓄势待发。
然而,此举让上级部门觉得不妥,面对萎靡不振的中国电影市场,他们却陷入困境,无奈只能采取强硬措施。
1994年岁末,十部备受瞩目的进口巨片强势涌入我国电影市场。
伴随《亡命天涯》等好莱坞巨片的陆续登场,影剧院内人头攒动,我国电影市场再次焕发出久违的繁荣光彩。
尽管现场气氛热烈非凡,然而,大部分的收益却悄然落入那些大片背后的外国人之手。
我国电影产业的技术水平虽未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但这亦非不可理解。好莱坞的大片在全球范围内屡创票房佳绩,这实属常态,不足为奇。本质上,这不过是效仿他人,制作一些以娱乐为主的电影而已。
在1995年春节的欢庆时刻,一部由成龙倾情演绎的香港电影《红番区》风靡一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倾心追捧。
春节期间,《红番区》票房表现斐然,轻松突破一亿人民币大关,令观者无不咋舌。
民众纷纷将资金投向海外及香港企业,这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宛如遭受了一记无情的重击。
韩三平一直旁观。
自今宵起,我国电影领域的资本江湖正式拉开了大幕。
2
1953年10月1日,韩三平在四川省旺苍县迎来了自己的诞生。
他的父亲,韩正夫,昔年身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革命战士,日后荣膺省科委主任,并担任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的重任。
韩三平在高中毕业后,毅然投身农村,成为了一名知青。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应征入伍,投身空军,从事地勤工作,度过了四年充实而难忘的军旅生涯。
转业至地方后,韩三平毅然投身于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担任灯光技师。在此期间,他凭借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单位的推荐,前往四川大学中文系深造。学成归来,他重返峨影厂,从场记岗位起步,历经磨砺,逐步晋升为助理导演、副导演,直至联合导演,最终成为一名资深的导演。
1983年,正当而立之年的韩三平,有幸被选拔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开始了他的深造之旅。
能远赴北京深造,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荣耀。众所周知,韩三平学成归来后,其前程将无比宽广。
韩三平脸上洋溢着喜悦,在离别之时,他依然不忘向在峨影厂结识的至交——那位年仅28岁的兼职演员张国立——致以诚挚的告别。
那时的张国立,正供职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一名演员,他刚刚踏入影视领域,尚无主演电影的辉煌过往。
信心满怀的韩三平轻拍了张国立的肩膀,激动地宣告:“国立,我即将前往电影学院进修。待我跻身导演行列,我的处女作必将邀请你出演主角!”
张国立闻言,情绪激昂,对韩三平赞不绝口,满怀憧憬地期盼着这位挚友的归来,期待他能兑现其承诺。
本进修班由九位成员共同组成,韩三平担纲团支书的职责,而29岁的黄建新则承担起班长的重担。在这群同学中,他们二人之间更是孕育出了一份特有的“搭档”情谊。
虽进修之旅短暂,然而他所积累的人脉资源却成为了他未来重返北京的珍贵财富。
1985年,学成归国的韩三平荣膺副厂长一职,其“霸气”之名亦随之传遍四方。
在峨影厂繁忙的拍摄现场,导演张西河正全神贯注地指导一部名为《峨眉飞盗》的电影拍摄。尽管影片的名称洋溢着惊悚的气息,但内容实则显得平铺直叙,缺乏波澜。
张西河对于此番票房表现并未流露出一丝忧虑之情,因这与他并无直接利害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构架下,导演只需专心致志于执导工作,无需过分担忧作品质量的高下,国家财政将负责承担所有的成本支出。
韩三平审阅完剧本,胸中怒火熊熊燃烧。他深刻地认识到,若继续维持原有的拍摄方式,观众必然不会予以认同。
临近开机之际,韩三平步入《峨眉飞盗》的拍摄阵地,直言不讳地发表观点:“张导,此部作品必须调整为动作片!”
张西河顿时愣住,眉头紧锁:“这简直是胡闹一通!眼看着明天就要开机,这根本就来不及应对!”
“不论怎样,务必为我增添七场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你只需动脑筋,想出对策即可。”话音刚落,韩三平转身离去。
身为领导之身的韩三平,面对张西河的不满情绪,只得迅速寻求他人支援,通宵达旦地对剧本进行修订,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
拍摄告一段落之后,张西河对韩三平的举动深感不齿,认为他未能体现出应有的“武德”,对资深导演应有的尊重也付之阙如,因此心中愤懑不已,遂向相关部门提出了投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峨眉飞盗》经过一番调整后,收获了空前的成功,导演本人也因此赢得了众多赞誉。自此之后,他选择了缄默不语。
喜悦不仅绽放在张西河的眉宇间,亦然感染了那位满怀憧憬,渴望成为男主角的张国立。
韩三平在归国之后,依照约定着手拍摄了电影《不沉的地平线》,然而他却出乎意料地挑选了北京籍演员出演男主角,这一决定让张国立十分恼火,他愤然斥责道:“这家伙太不够义气了!”
声名虽为重,但在韩三平的心中,义气之重更是不言而喻。他深知,若欲踏入电影领域,北京乃是必经的圣域。即便身处异地,亦需充分利用北京的丰富资源。然而,获取这些资源往往以交换为前提。
凭借航船扬帆远航之力,依托资源互换之道,韩三平在电影拍摄与影视资本运作的领域中,始终坚持并日渐精通此策略。
1992年,韩三平洞察到了政治格局中微妙的风云变幻,随即执导了一部以主旋律为核心主题的影片——《毛泽东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特型演员古月担任主演,日后亦在演艺界熠熠生辉,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一经亮相,便收获了如潮好评,这一成就也为韩三平日后执导“建国三部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1993年,我国电影产业正遭遇一系列严峻挑战,其产量与观众群体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彼时,广电部副部长田聪明召集了来自各电影制片厂的代表与众多专家学者,汇聚北京,共商破解难题之良策。
原厂厂长理应出席本次会议,然因身体欠安,未能亲临现场,故由副厂长韩三平代为出席。
此类会议频见不鲜,众多电影制片厂常常把握这一契机,纷纷表达自身的困境,以期借此获得更多的新政策及补贴。
年方四十的韩三平,正当风华正茂之际,在会场上他毫不犹豫地大声疾呼:“我们的责任,便是跨越河流。但若缺乏桥梁或船只,此行便无从谈起。若不能解决桥梁与船只的难题,那么所谓的渡河,不过是空洞的口号罢了。”
这句简洁的话语,便令广电的领导对这位来自四川的壮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光阴流转,一张调令将41岁的韩三平引至京城,使他成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史上最年轻的掌门人。
韩三平自调任北京以来,最初感受到的并非这座都市深厚的艺术氛围,而是那份因财力不足而带来的困顿与尴尬。
如今,统购统销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往,影片的发行权重归各大制片厂自主执掌。那些情节老旧、表演过度的电影,早已不再受观众喜爱。
众多影院纷纷转向成为录像厅、歌舞厅或旱冰场,或只能通过变卖资产来勉强维系运营。
众多在编导演、演员及幕后工作人员竞相踏入商界,自主创业,探寻新的发展路径。
初入北影厂,韩三平因囊中羞涩,频受人身威胁,且金钱纠纷亦让他倍感压力。
初踏入厂区的韩三平,心中便生出了为员工争取福利的愿景。他迅速与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着手策划以土地置换的形式来建设员工家属楼。这项计划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原厂区大院中若干小平房的拆除。
然而,这些居所早已被房东悉数出租,此举无疑切断了他人的生计之路,遂引发众人对韩三平的纷纷质询,刀剑的咆哮声此起彼伏,充斥于耳际。
面对愈发频发的威胁,韩三平不得不提升警觉。于是,他在抽屉的最深处小心翼翼地藏匿了一把刀具,以防万一。
在此刻,北影厂内再次传出了关于韩三平分配住房不公的流言,让众多心怀委屈的员工倍感无奈。其中,竟有人情绪激动,手持利刃闯入他的办公室,大声疾呼,意图对其进行伤害。
韩三平毫不犹豫地猛然拉开抽屉,抽出一把刀,目光如炬,怒气冲冲地大声喝道:“你有胆量就尽管放马过来!”
韩厂长的威仪令对方心生敬畏,最终,他只得悻悻地离去。
然而,职工们目睹了厂长韩三平也仅仅分得一套面积狭小、楼层与朝向均不尽如人意的两室住宅,此情此景使得众人不禁缄默不语。
纵然气吞山河,身处北影厂厂长之位,亦须有所作为,以铸就一番辉煌业绩。
1995年,导演陈国星手捧一份精心准备的剧本,谨慎地与韩厂长进行交流。这部剧本的初衷是拍摄一部旨在传播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孔繁森》。影片生动描绘了共产党人孔繁森在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直至因公捐躯的感人故事。
韩三平敏锐地洞察这一剧本实属难得的优质之选,于是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投入拍摄之中。
然而,目前北影厂的账目上仅剩寥寥十几万元,而本片的生产预算却高达数百万之巨。
在危急关头,韩三平凭借其庞大的社交网络,成功在社会各界筹集到了高达500万元的巨资。须知,在当时,这笔资金已足以购置数座位于北京内环的豪华四合院。
得知此事之后,厂内员工们纷纷摩拳擦掌,热议着这笔资金的用途,或是投资于房产,或是投身商业活动,而提及拍摄电影的想法,却无人提及。
原本也是情理之中,作为一部旨在传播积极能量的电影,又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去观看呢?倘若投资结果不如预期,那么这些损失又应由谁负责承担呢?
韩三平的宣布令人颇感意外,他毅然决然地将500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孔繁森》的拍摄工作,这一举动瞬间引起了众人的震惊,他们不禁对这位厂长的决策产生了深深的疑惑,认为这似乎过于冒险。
然而,该影片一经上映便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票房最终飙升至3600万元,这才真正巩固了韩三平厂长的地位。
4
1996年,冯小刚执导的多部影片接连遭遇审查的困境,他的心情随之陷入低谷,日复一日地在家中抱膝长叹,暗自对种种不如意抱怨不已。
片刻之后,冯小刚便收到了韩三平的电话,对方急切地催促他速赴北影厂,那里有一项紧急任务正等候着他的到来。
得知北影厂再度盛情邀约,执导新片,冯导脸上洋溢着喜悦,迫不及待地前往韩三平的办公室。
韩三平语气沉重地对他说道:“你在北影执导的三部作品中,不幸有两部遭遇了挫败。作为厂长,我深感肩负着将你从困境中拯救出来的重任。”
在韩三平的精心指导下,冯小刚才深刻领悟到,组织上特意安排他执导一部贺岁喜剧,甚至早已为他挑选好了“金主爸爸”——这位“金主”正是我国曾经的商业巨头、首富牟其中。
冯小刚在领导的重托之下,立刻心领神会,迅速行动起来,将王朔的著作《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为一部洋溢着荒诞气息的喜剧巨作——《甲方乙方》。
在韩三平的热心帮助下,剧本顺利通过了审查程序,但先前承诺的资助款项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音信。
牟首富答应得颇为爽快,但在支付款项的过程中却显得有些拖沓。直至韩三平多次催促,他才极不情愿地拿出了80万元,与之前约定的两亿元相比,两者之间的差额宛如天壤之别。
顷刻间,一切归于沉寂,“中国首富”的名号瞬间蜕变为“中国首骗”,他于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
此事件让韩三平感到颇为尴尬,面对无奈的处境,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勉强筹集到了400万元资金,以此资助冯小刚的电影拍摄。
冯小刚确实令人敬佩,他不仅成功邀请了葛优、英达、叶蓓等业界知名人士加盟,更是毫不吝啬,特地恳请曾对他不屑一顾的昔日大院子弟叶京,无偿提供了一整个装甲营的坦克,以此烘托出更为壮观的场面。
在1997年春节佳节之际,《甲方乙方》一夜成名,票房收入飙升,累计达到三千余万元。
韩三平如释重负,冯小刚亦吸引了华谊兄弟——一家正积极踏入影视行业的公司——的垂青。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