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解读|田需:才给几百块,你就想别人拼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4 11:09 2

摘要:这篇是《战国策》中齐策四的第九篇《管燕得罪齐王》,主要内容是讲管燕得罪了齐王之后想要投奔其他诸侯,但是询问身边的人却都不愿意同他一起,在感慨士人问题时被田需反驳是因为他对待士人的态度问题才造成的这样结果。

这篇是《战国策》中齐策四的第九篇《管燕得罪齐王》,主要内容是讲管燕得罪了齐王之后想要投奔其他诸侯,但是询问身边的人却都不愿意同他一起,在感慨士人问题时被田需反驳是因为他对待士人的态度问题才造成的这样结果。

当领导的人往往都希望手下“吃的比鸡少,干的比牛多”,希望自己的一份投资能够获得十份收获,今人如此,古人同样如此。

战国时代各位卿大夫招揽士人门客,也希望门客们在他有问题的时候,能够出谋划策帮忙解决问题,但并不是谁都像孟尝君那样有钱,在没看到门客有什么才能的时候,还愿意出高价养着对方。

卿大夫们豢养门客,也只是给门客们提供一个初步的待遇,如果门客们后续有了什么表现之后才会慢慢提高待遇。

这样的方式不能说错,毕竟“地主家也没余粮啊”,但没有足够好的待遇,再没有笼络人心的手段,对于门客来说选择“大难临头各自飞”也就是属于正常的选择了。

比如经典的豫让故事,他曾投靠范氏、中行氏,在两家破灭的时候他也就直接投奔下一家了,没有半点心理负担,但是投奔了智伯之后,智伯对他十分宠信,也就获得了他的拼死报答。

卿大夫们未必不知道豫让的故事,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这样对待士人,就一定会得到回报,还是士人在得到待遇后同样会“面难而退”,那么他们所做的投资就变得不值得了。

士人(员工):你不给我足够的待遇,又怎么能指望我拼命。

卿大夫(老板):我给了你足够的待遇,你又怎么保障你会拼命。

双方角色位置不同进而产生的思维猜忌与差异,是一个几千年都在纠结的问题。

标准答案当然也有,商鞅已经写了出来——先立信再赏罚分明,但是答案放在那里,能够做到的人就寥寥可数了。

原文

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左右嘿(mò)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

译文

管燕得罪了齐王,对他身边的人说:“你们有谁能和我一起投奔到别的诸侯那里去呢?”左右亲近没有一个人回答。管燕伤心地流着泪说:“可悲啊!士人为什么那样容易得到,却这样难以使用啊!”

解析

开头交代事情发生的起因,管燕得罪了齐王,但并没有说怎么得罪,为什么得罪以及得罪到什么程度。

从管燕想要离开齐国投奔其他诸侯国来看,只能说管燕这个“打工人”可能是惹得了齐王厌恶,但不至于置他于死地,但是想要在齐国待下去就比较困难了。

因而,他想做的事情就是带着人一起投奔其他诸侯,尝试在其他诸侯国另谋出路,之所以询问身边的人,其实也是为自身增加筹码,孤身一人投奔和带着团队投奔,终究是有所差异的。

让管燕没想到的是在他询问的时候,大家都不回答他,“嘿然莫对”,我们都很清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回答不会让对方满意,但又不想明着得罪对方的时候,就会选择沉默应对。

面对侍从的态度,管燕很显然也明白了如果他想投奔诸侯的时候,没有人会跟随他一起,进而发出了“易得而难用”的感叹。

这其实就是相当于现代领导抱怨“我能招到人,但是招不到能拼命的人”,用更为文艺的回答就是韩愈《马说》中所言“天下无马!”。

原文

田需对曰:“士三食不得餍(yàn),而君鹅鹜(wù)有余食;下宫糅(róu)罗纨,曳绮縠(hú),而士不得以为缘。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

译文

田需回答说:“士人在您这儿一日三餐都吃不饱,您养的鹅、鸭,饲料却吃不完;您家里的仆妾穿着都是绫、罗、绸、缎,而士人们想用它们做个衣服的花边也不可能。而且财物是您所看轻的,死亡是士人所看重的,您不肯把您看轻的财物给予士人,却要求士人能为您出死力,这并不是士人容易得到却难以使用啊!”

解析

管燕的抱怨被田需听到了,或者说管燕本来就是在对田需说他所面临的这件事情,希望能够得到田需的认同。

却没想到田需直接出言指出了管燕所说的问题不对,指出了是因为田需对待士人的待遇差,所以才没有士人愿意跟随他。

在这里田需用了夸张的对比,士人吃不饱但管燕的鸭鹅却吃得有剩,士人衣服连花边都没而管燕的仆妾却是穿着各种名贵的衣服,这一对比立刻能让人联想到鲁仲连对孟尝君的建议,也是希望他提高士人的待遇。

最后就更是直接指出管燕的问题:平时吝啬自身的财物给士人照顾,却指望士人在关键时候出死力,便会得到如今这样的结果。

这里当然更容易联想到韩愈《马说》中“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只是韩愈的文章中所表达的要弱一点,削弱了“千里马”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只要“千里马”得到应有的重视,就能表现“千里之能”,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没有得到重视。

而田需的话中“士人”是多了一丝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士人”在感受到未被重视之时,可以主动隐藏自己的“千里之能”,不把自己的才能展现在对方面前。

两者略微的差异是时代造成的,田需(战国)的时代,诸侯纷争,卿大夫招揽门客,士人们的流动性十分强,只要他们觉得不满意可以转投其他人,另谋出路。

但是,到了韩愈(唐朝)的时代,士人想要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所学,也就只能“卖与帝王家”了,没有了其他的选项,因而也就只能向统治阶级抱怨要重视士人。

管燕的结局如何,策文并没有交代,是否有听取田需的建议也并未描述。

《战国策》的本质在之前已经提过,核心就是凸显士人的才能以及士人的重要性,这篇策文的核心也就是田需所表达的内容,想要让掌权者多重视士人,而管燕这件事情所说的话,也只是他们表达出自身理念的工具罢了。

当然了,这个理念其实几千年都未变,不然也不会有那句话的广泛流传——“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来源:清代的梦游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