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78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有人说:“花生是胆固醇的催命符。”听着是不是吓一跳?
不少人开始纠结了——花生不是“植物蛋白之王”吗?不是说对心血管还有好处?怎么突然就成了“罪魁祸首”?
真相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花生到底冤不冤,以及哪些食物才是真正该警惕的“胆固醇刺客”。
先说结论:花生本身不会让胆固醇飙升,甚至有助于控制它。
花生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脂肪对心血管健康反而是有益的。研究显示,适量吃花生(尤其是未经油炸、无添加的原味花生),可以降低“坏胆固醇”(LDL),同时提升“好胆固醇”(HDL)。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就推荐:每天摄入适量坚果(包括花生),对心血管有益。
但问题是,很多人吃花生的方式出了问题:
· 炒花生、炸花生、油炸花生米,一口下去油盐全来了;
· 花生米配啤酒,晚上当夜宵,一吃就是一大把;
· 花生酱、花生糖,糖+脂肪双重打击。
所以,花生“中招”,不是它的错,是吃法错了。
如果你已经查出胆固醇偏高、或者有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真正该注意的,不是花生,而是下面这3类“隐形炸弹”。
催命符一号:动物内脏
爆炒猪肝、红烧肥肠、烧烤鸡胗……这些吃起来香,胆固醇也高得吓人。
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每100克猪脑胆固醇含量高达3100毫克,是推荐日摄入量(300毫克)的10倍以上。
像猪肝、猪肚、鸡心、鸭肠、牛百叶等,每100克的胆固醇含量基本都在200~400毫克之间。
而这些内脏类食物,大多还伴随着高油、高盐、高嘌呤,不仅升胆固醇,还加重肝肾负担,痛风、脂肪肝、动脉硬化全都沾边。
医生建议:每月吃1~2次解解馋就行,不要当日常菜吃。
催命符二号:高反式脂肪零食
蛋黄派、薯片、奶茶里的“奶精”、酥皮点心……这些你可能吃得不多,但反式脂肪你绝对没少摄入。
反式脂肪被称为“心血管杀手”,它的危害是双重的:
· 升高“坏胆固醇”(LDL)
· 降低“好胆固醇”(HDL)
这就相当于,坏人多了、好人少了,血管更容易被堵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反式脂肪是导致全球每年50多万人心血管死亡的关键因素。
虽然我国已规定食品标签必须标注反式脂肪含量,但“氢化植物油”“植物奶精”这些变体依旧存在,尤其在:
· 奶茶、咖啡伴侣
· 冷冻蛋糕、泡芙、曲奇
· 植物黄油面包
· 炸鸡汉堡炸油反复使用
医生建议:看食品包装时,尽量避开“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等成分,控制零食频率,每周不超过1~2次。
· 外酥里嫩的“酱香饼”其实是油煎;
· 酥脆的锅巴、油条、春卷、炸酱面,都是油炸或油重;
· 火锅里的“牛肉丸”“脆皮肠”,好多是油炸过的再冷冻的。
这些食品不仅油多,而且很多使用的是反复高温加热的油,容易产生氧化胆固醇。
研究表明:氧化胆固醇比普通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医生建议:日常做饭少用煎炸法,改用清蒸、水煮、烤制方式;外卖和街头小吃要少吃,一周不超过一次油炸食品为佳。
很多人一查出胆固醇高,就立刻“戒肉、戒油、戒蛋”,结果身体更虚,胆固醇反而没降下来。
医生提醒:降胆固醇,不能只靠“少吃”,更要吃对、吃平衡。
1. 多吃膳食纤维
蔬菜、水果、全谷物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在肠道里“捆绑”胆固醇,降低血液中的含量。
· 推荐:燕麦、糙米、红薯、苹果、胡萝卜、海带、魔芋等。
2. 补充好脂肪
别怕脂肪,怕的是坏脂肪。
· 橄榄油、亚麻籽油、鱼油富含ω-3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益;
·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可以一周吃2次。
3. 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能有效提升HDL,降低LDL。
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问题:“花生到底能不能吃?”
答案是:能吃!但要记住这3点:
· 量要控制:每天一小把(约20克)足够;
· 方式要对:避免油炸、加盐,推荐原味水煮花生;
· 时间要选好:别当夜宵、别边看电视边嗑,一不小心就超量。
换句话说,吃得对,花生是护心的好朋友;吃错了,再健康的食物也能变成“催命符”。
胆固醇高,不是一天吃坏的,也不是一天能降下来的。
真正的关键,是长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别被网络谣言带跑偏,更别冤枉了“无辜”的花生。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limination of Industrially Produced Trans Fatty Acids
4. 孙宁玲等.《膳食与血脂关系的研究进展》. 营养学报, 2020, 42(5): 456-460
5.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小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