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货郎救了道姑,留她在店铺过夜,道姑说回家别碰你妻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2:26 1

摘要:宋仁宗天圣年间,东京汴梁城外三十里有个杏花村,村头住着个年轻货郎名叫赵安。赵安父母早逝,守着祖传的一间杂货铺过活,为人忠厚勤快,四里八乡都夸他是个好后生。

宋仁宗天圣年间,东京汴梁城外三十里有个杏花村,村头住着个年轻货郎名叫赵安。赵安父母早逝,守着祖传的一间杂货铺过活,为人忠厚勤快,四里八乡都夸他是个好后生。

这年刚入秋,赵安往城里进货,回来时天色已晚。行至村外十里坡,忽见林中隐约有白影晃动,夹杂着断断续续的呻吟声。

赵安素来胆大,提着灯笼走近一看,竟是个中年道姑倒在地上,道袍染血,面色惨白。

“师太,您这是怎么了?”赵安急忙上前搀扶。

道姑微微睁眼,气若游丝:“贫道...遭歹人劫道,伤了筋骨...”

赵安见道姑伤势不轻,不及多想,便将货物暂藏于树洞,背起道姑往家走。

回到杂货铺,赵安将道姑安置在客房,又取出自制的金疮药为她疗伤。这道姑约莫四十岁年纪,眉目清朗,虽重伤在身,却仍保持着出家人的端庄。

“多谢施主相救。”道姑服过药后精神稍振,“贫道静明,在城外白云观修行。今日下山化缘,不想遇到强人。

赵安宽慰道:“师太放心在此养伤,铺子里常有空房。”

静明师太环顾这间小小的杂货铺,见货物摆放整齐,处处洁净,点头道:“施主是个勤快人。不知家中还有何人?”

赵安笑道:“就我一人。三年前娶了邻村张氏为妻,她平日住在娘家照顾病母,每月回来小住几日。”

静明师太若有所思,不再多言。

次日清晨,赵安备好斋饭,却见静明师太已起身打坐,面色红润许多,不禁称奇。

“师太恢复得好快。”

静明师微笑道:“贫道略通医理,已无大碍。今日便可告辞。”

赵安忙道:“师太伤势未愈,何必急着走?”

正劝说间,忽闻门外马蹄声急,三个官差模样的人闯进店铺。

“可曾见过一个受伤的道姑?”为首的公差厉声问道。

赵安心头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差爷,小铺不曾见过什么道姑。”

那公差狐疑地打量四周,目光落在紧闭的客房房门上:“那间屋子为何关着?”

赵安赔笑:“那是存放杂物之处,钥匙前日丢失,尚未找人开启。”

公差正要强行搜查,静明师太却从后院推门而入,手持拂尘,神色从容:“诸位差爷寻贫道何事?”

赵安大惊,却见静明师太向他微微摇头。

公差冷笑道:“好个妖道!前日城中李员外家小姐中邪,家人说是被一道姑所害!还不从实招来!”

静明师太不慌不忙:“贫道前日一直在白云观闭关,观中道友皆可作证。差爷若不信,可随贫道回观对质。

公差们交换眼色,似有犹豫。

静明师太又道:“贫道观三位差爷印堂发暗,今日恐有血光之灾。若肯听贫道一言,或可化解。”

那为首的公差原本凶神恶煞,闻言脸色微变:“你...你休要胡言!”

静明师太轻轻拂动拂尘:“差爷左肩是否时常酸痛?家中老母是否久病不愈?”

公差大惊:“你怎知道?”

“若信贫道,今日莫走城西水路,回家后以艾草熏屋,可保平安。”

公差将信将疑,却也不再为难,悻悻离去。

赵安在旁看得目瞪口呆:“师太真乃神人!”

静明师太叹道:“不过是略通相术罢了。那李员外家小姐并非中邪,而是得了癔症,贫道前日恰巧路过,已赠药救治,不想被小人诬陷。”

当晚,静明师太执意告辞。临行前,她忽然对赵安道:“赵施主,你明日可是要接尊夫人回家?”

赵安点头:“正是,明日她母亲病愈,要回来住些时日。”

静明师太面色凝重:“贫道观你面相,近日恐有家宅之变。记住,回家后莫要与尊夫人同房,更不可食用她亲手做的饭食。”

赵安愕然:“师太何出此言?我妻子温柔贤惠,我们感情甚笃...”

静明师太摇头:“人心难测,世事无常。施主切记贫道之言,三日后自有分晓。”说罢飘然而去。

赵安心中疑惑,但想到静明师太日间展现的神异,又不敢全然不信。

次日,赵安接妻子张氏回家。张氏年方二十,生得眉清目秀,见到丈夫十分欢喜,却似有心事萦怀。

“夫君,这些时日辛苦你了。”张氏柔声道,“今晚我炖了你最爱喝的鸡汤。”

赵安想起静明师太的警告,推辞道:“今日在城中用过饭了,不太饿。”

张氏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却也没再坚持。

夜间就寝时,张氏格外殷勤,赵安却借口铺中账目未清,独自在堂屋睡下。张氏再三劝说无果,只得悻悻回房。

如此过了两日,赵安始终避开与妻子单独相处,饮食也自己在外面解决。张氏似乎察觉了什么,越发心神不宁。

第三日黄昏,赵安从邻村卖货归来,见家中炊烟袅袅,推门却不见妻子踪影。桌上留着一张字条:“夫君,母亲旧病复发,我回去照料几日。”

赵安正觉奇怪,忽闻后院有响动。悄悄走近,竟见张氏与一男子在柴房窃窃私语!

那男子赵安认得,是邻村的痞子王五,平日游手好闲,名声极差。

“...他已然起疑,这两日都不肯碰我...”是张氏的声音。

王五恶狠狠道:“不管怎样,明日必须得手!那包砒霜你收好,下在酒里...”

赵安如遭雷击,险些站立不稳。万万没想到,与自己恩爱三年的妻子竟要毒害亲夫!

他强忍怒火,悄悄退出,当即赶往县衙报案。

当夜,知县派差役埋伏在赵家周围。次日张氏回来,假意温存,在酒中下毒。差役人赃并获,将张氏与王五一并擒拿。

公堂之上,张氏哭诉原委。原来王五是她青梅竹马的恋人,后来赵家提亲,张母贪图彩礼,逼她嫁与赵安。王五怀恨在心,怂恿张氏毒杀亲夫,霸占家产。

案件已了,赵安却心如死灰。他变卖家产,将杂货铺托付给表亲,独自一人离开杏花村。

漫无目的地行了三日,这日傍晚来到一座山前。但见峰峦叠翠,云雾缭绕,山腰处隐约有道观飞檐。

赵安信步上山,竟来到了白云观。观中道士听说他是静明师太的故人,热情相迎。

“师太正在后山闭关,施主可要见她?”

赵安点头。小道童引他穿过重重殿宇,来到一处幽静禅房。

静明师太见到赵安,毫不意外:“施主终于来了。”

赵安跪拜在地:“多谢师太救命之恩!”

静明师太扶起他:“一切都是缘分。施主今后有何打算?”

赵安茫然摇头。

静明师太沉吟片刻:“施主可愿留在观中做些杂役?此地清静,正好疗愈心伤。”

赵安感激应允。从此在白云观住下,每日打扫庭院,料理菜园,闲时听道士们讲经说法,渐渐心境平和。

转眼过了半年。这日赵安在山中采药,忽见一少女昏倒溪边,浑身湿透,额头发烫。急忙背回观中救治。

少女苏醒后自称姓林,名婉儿,随父经商途经此地,遇山贼与家人失散。

静明师太为婉儿把脉后,将赵安叫到一旁:“此女命中有一大劫,需在观中暂住百日方可化解。”

赵安依言安排婉儿住下。婉儿年方二八,聪明伶俐,帮着赵安料理观中事务,十分勤快。

相处日久,赵安发觉婉儿不仅知书达理,更难得的是心地纯善。观中有个患病的老道士,她日夜照料,毫无怨言。

静明师太冷眼旁观,这日对赵安道:“婉儿姑娘如何?”

赵安脸一红:“师太说笑了,我乃再娶之身,岂敢有非分之想。”

静明师太微笑:“姻缘天定,何必自轻?不过此事确有些蹊跷...”

次日,静明师太单独会见婉儿,良久方出。

百日将满,婉儿却忧心忡忡。这夜她找到赵安:“赵大哥,明日我该走了。这些时日多谢照料。”

赵安心中不舍,却不知如何挽留。

翌日清晨,观外来了一队人马,为首的是个锦衣中年男子,自称是婉儿父亲。

“小女顽皮,偷跑出来游玩,多谢各位照顾。”林老爷言辞客气,眼神却闪烁不定。

静明师太忽然道:“林施主,可否借一步说话?”

二人进入禅房密谈。赵安在门外等候,隐约听到“妖物”、“劫数”等词,心中不安。

片刻后,静明师太开门道:“赵安,你送送林施主父女吧。”

赵安依依不舍地送别婉儿。行至山腰,林老爷忽然屏退左右,对赵安道:“赵公子,实不相瞒,我并非婉儿生父。”

赵安愕然。

林老爷叹道:“十八年前,我在河边捡到婉儿,见她襁褓华贵,知非寻常人家。这些年来视如己出,不料上月有妖人上门,说婉儿是狐妖之女,要取她性命...”

话音未落,林中忽起狂风,飞沙走石。一道黑影疾射而来,直取婉儿!

赵安不及多想,扑身挡住。“噗”的一声,一柄匕首插入他肩头。

黑影现形,竟是个黑袍道士,面目狰狞:“狐女!今日定要取你内丹!”

婉儿泪流满面:“赵大哥!你没事吧?”

赵安忍痛站起,将婉儿护在身后:“休想伤她!”

正当危急,一道白光自天而降,静明师太手持拂尘现身:“黑风,休得猖狂!”

黑袍道士大惊:“静明!你屡坏我好事!”

二人在空中斗法,金光黑气交织。最终静明师太一招制敌,黑袍道士惨叫遁走。

静明师太落地,对婉儿道:“孩子,你可知自己身世?”

婉儿跪地泣道:“求师太明示。”

“你生母是青丘狐仙,与书生相恋生下你。你父进京赶考遇害,你母为护你周全,将你托付凡人。那黑风妖道与你母有仇,欲杀你泄愤。

赵安恍然大悟:“所以师太留婉儿在观中百日,是为避劫?”

静明师太点头:“如今劫数已过,但婉儿半人半狐的身份终究不便留在人间。”

婉儿哭道:“师太,我舍不得赵大哥...”

静明师太叹道:“痴儿,你与赵安有三世姻缘,何必执着这一时?待你修行圆满,自有重逢之日。”

又对赵安道:“你可愿等婉儿三十年?”

赵安坚定道:“莫说三十年,三百年也等!”

静明师太欣慰点头,取出一对玉佩:“这是同心玉,你们各持一半。三十年后月圆之夜,持玉在十里坡相候。”

婉儿含泪与赵安告别,随静明师太飘然而去。

赵安回到杏花村,重开杂货铺。他谨记静明师太教诲,行善积德,免费为贫苦人家提供盐米,被乡邻称为“赵善人”。

光阴荏苒,三十年转瞬即逝。这些年间,说媒的踏破门槛,赵安始终不娶,只在每月月圆之夜,取出半块玉佩默默注视。

这年中秋,赵安已是知天命之年。他早早打烊,带着玉佩来到十里坡。

月华如水,松涛阵阵。子时将至,赵安心中忐忑:三十年过去了,婉儿还会来吗?

正当疑虑,忽闻环佩叮当,月光下走来个白衣女子,容颜依旧,正是当年模样。

“赵大哥,我来了。”

赵安热泪盈眶,取出半块玉佩。两玉相合,顿时光华大作。

婉儿道:“师父许我化身人身,与你共度余生。”

二人回到杏花村,乡邻见赵安娶了个如花美眷,纷纷道贺。对外只说是远房表妹,投亲而来。

婚后二人相敬如宾,赵安的杂货铺生意越发红火。更奇的是,凡经婉儿手的药材,药效倍增,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一年后,婉儿生下一子,取名赵念真。这孩子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十八岁高中状元,官至翰林。

赵安活到九十八岁,无疾而终。下葬那日,有人见一道白光没入棺中。开棺查验,只见赵安面色如生,身旁陪葬的半块玉佩不翼而飞。

婉儿在丈夫坟前守了七日,第七日清晨,坟头开出七朵白莲,异香扑鼻。村民前往查看,已不见婉儿踪影。

此后每逢月圆,总有人见一对白衣男女携手游于十里坡,男子老迈,女子年轻,状甚恩爱。

赵念真晚年辞官归隐,在十里坡建了座“念真庵”,供奉静明师太牌位。庵中世代相传一对同心玉佩,据说有情人诚心叩拜,可得姻缘美满。

而赵安与婉儿的故事,也在汴梁一带流传开来,教化世人:善有善报,真情可逾千年。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小鑫民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