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子计算是骗局” 的声音在国内持续存在,甚至有物理专家加入质疑行列。对此,量子计算的科学性早已被诺贝尔奖背书,且美国等国家正将其纳入战略级研发范畴,全球不会集体陷入认知误区。
“量子计算是骗局” 的声音在国内持续存在,甚至有物理专家加入质疑行列。对此,量子计算的科学性早已被诺贝尔奖背书,且美国等国家正将其纳入战略级研发范畴,全球不会集体陷入认知误区。
当年量子力学的质疑直到原子弹爆炸才平息,距理论建立已过去数十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领域的领先地位,而部分未深度参与的机构存在 “酸葡萄效应”。值得注意的是,量子计算因涉及国家战略竞争力,被比作 “当代核武器研发”,公开信息常存在误导性,科学有国界,核心突破不会轻易见诸论文,这也导致外界对其真实进展存在认知偏差。
量子计算的突破性算力正给加密货币带来致命威胁。10 月 8 日,长期持有比特币的 Capriole Investments 创始人援引德勤研究报告警告,全球 25% 的比特币可能暴露在量子攻击风险下,若未及时转移至抗量子地址,待强大量子计算机实用化后,将造成数千亿至万亿美元损失。
数据驱动研究专家爱德华兹指出,比特币的安全根基在于公私钥加密体系 —— 公钥作为收款地址,私钥验证所有权,传统超算破解单个私钥需超过宇宙年龄的时间。但量子计算的肖尔算法可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态同步处理海量可能性,使运算效率呈指数级提升,彻底颠覆现有加密规则。尽管学界共识认为实用化量子计算机仍需 10-20 年,但 “先窃取数据、待技术成熟后解密” 的潜在风险已引发警惕。
加密货币的抗量子升级陷入两难。密钥复杂度提升虽能增强安全性,但会导致手机等终端设备交易时解码延迟过长;而频繁升级本质上意味着开发团队掌握 “后门权限”,“能更换密码的群体才是真正的控制者”。
援引马斯克此前推特言论称,比特币创始人 “中本聪” 实为日本与美国多家大公司名称的组合(相关截图曾在《平台博弈》中公开),比特币 “去中心化” 的宣传与实际控制权归属存在矛盾。这也印证了中国严禁比特币交易的深层逻辑 —— 相较于私人加密货币的隐蔽控制权,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始终坚持国家可控的发行体系。
当前全球量子技术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移动网络安全专家洪东指出,现有 2048 位密钥在量子计算面前几小时即可破解,加密货币领域需优先完成抗量子迁移。美国哈得孙研究所更是预警,量子攻击可能引发超过 3 万亿美元损失,甚至导致经济衰退。
量子计算的发展将突破摩尔定律限制,带来算力 “突然性爆发”,若加密货币体系升级滞后,“比特币价值可能瞬间归零”。这场技术革命不仅考验科学突破,更揭示了虚拟货币控制权与金融安全的核心博弈。
来源:张捷财经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