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 2025)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作为肿瘤学界的年度盛典,众多肿瘤领域前沿临床科研成果在大会公布。卵巢癌(OC)因起病隐匿、多数确诊时已属晚期,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被称为“沉默杀手”。手术联合铂类化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 2025)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作为肿瘤学界的年度盛典,众多肿瘤领域前沿临床科研成果在大会公布。卵巢癌(OC)因起病隐匿、多数确诊时已属晚期,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被称为“沉默杀手”。手术联合铂类化疗仍是标准疗法,但患者复发风险高,多次复发后常出现铂耐药。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PROC)治疗选择有限、疗效欠佳,预后较差。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在卵巢癌领域展现出极高的临床潜力,成为复发性卵巢癌治疗的研究热点。本届大会上,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晶晶教授团队主持开展的一项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HER2表达阳性铂耐药卵巢癌的Ⅱ期临床研究入选。《肿瘤瞭望》特邀王晶晶教授深入解读该研究进展,并邀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进行专业点评。
《肿瘤瞭望》:首先请您介绍下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2(HER2)表达卵巢癌的发生情况及临床实践现状?
王晶晶教授: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即使新诊断的患者接受了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及术后化疗,仍有70%至80%会在后续出现复发。根据无铂间期(PFI)的长短,复发性卵巢癌(ROC)可分为铂敏感型(PFI > 6个月)和铂耐药型(PFI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作为一种原癌基因,在多种妇科恶性肿瘤中存在不同比例的变异。研究显示,HER2蛋白高表达或基因扩增与卵巢癌的不良预后相关。尽管卵巢癌中HER2的整体表达率约为20%~30%,但表达水平越高,通常预后越差。目前,HER2检测方法尚未统一,不同地区与人群中的表达情况存在差异。临床实践中,HER2阳性卵巢癌仍以手术联合含铂化疗为主要策略,辅以抗血管生成药物和(或)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尽管如此,复发率依然很高,复发后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在妇科肿瘤领域展现出潜力,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肿瘤瞭望》:在2025年ESMO年会上,您的团队主持开展的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HER2阳性铂耐药卵巢癌的Ⅱ期临床研究成果入选,请您分享下本项研究中选择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作为HER2阳性PROC的探索性方案的临床依据和前期证据有哪些?
王晶晶教授:对于铂耐药卵巢癌患者,其疾病通常已进展至后期阶段,经历多线治疗后,预后普遍较差,可视为“终末期”。此时多数药物疗效不佳,治疗选择极为有限,即便短期内有效,也往往难以持续,疾病易再次进展。与铂敏感或初治患者相比,铂耐药者的生存期显著缩短,治疗有效间期不断压缩,可选方案日益减少,因而成为卵巢癌全程管理中最棘手、最需突破的环节。
目前,该阶段仍缺乏理想的标准治疗方案,临床上多依赖既往未使用或早年曾用的化疗药物,疗效有限,临床困境显著。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国创靶向HER2的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在卵巢癌小样本研究中显示出对HER2阳性患者的潜在疗效,为其在后线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依据。
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将维迪西妥单抗与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安罗替尼联合使用,旨在探索一种机制互补的治疗策略。该联合方案的设计思路在于:以ADC药物的精准靶向杀伤为核心,辅以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作用,以期实现协同增效,同时避免毒性重叠。
为此,我们尝试引入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这一具有潜在突破意义的治疗策略,旨在为这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维迪西妥单抗作为该方案的核心,兼具靶向引导与高效细胞杀伤双重功能,能够精准作用于HER2阳性肿瘤细胞,并通过“旁观者效应”扩大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安罗替尼,可借助其抗血管生成作用进一步调控肿瘤血供,理论上可增强整体抗肿瘤效果。
在安全性层面,维迪西妥单抗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其化疗组分及HER2靶向特性,而安罗替尼的不良反应则以抗血管生成相关事件为主。两者的毒性谱基本不重叠,且严重程度多为1-2级,通过对症支持治疗大多可完全恢复或缓解,联合使用的安全性预期可控。
综上所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在理论机制、临床前证据及安全性层面均显示出良好的探索潜力,有望为铂耐药卵巢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希望。
《肿瘤瞭望》:本研究入组标准设为HER2表达≥1+,涵盖了HER2低表达人群,请您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分享下入组标准设计是出于何种考量,其科学性和临床意义是什么,是否贴合我国真实世界中PROC患者临床特征?
王晶晶教授:在铂耐药阶段,卵巢癌的恶性程度非常高。若患者存在HER2表达,往往提示预后可能更差,这也是本研究选择纳入此类患者的原因之一。
其次,维迪西妥单抗作为一种以HER2为靶点的ADC药物,既往研究显示其在HER2表达阳性的患者中疗效更优,尤其是在表达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然而,HER2的表达水平是否直接与药物疗效相关,或其基因变异、异构体形态是否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HER2表达阳性患者相比无表达者,对于维迪西妥单抗往往具有更好的治疗反应。
HER2的表达状态可分为低表达与高表达,两者合计约占卵巢癌患者的30%左右,其中以低表达为主。尽管低表达患者的疗效可能不及高表达者,为弥补这一局限,我们在治疗方案中联合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安罗替尼,旨在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低表达人群的治疗响应。
既往的联合治疗策略同样致力于扩大潜在获益人群范围,而非仅局限于某一特定亚组。因此,本研究不仅纳入HER2高表达患者,也包含低表达患者,并通过联合安罗替尼,力求使不同表达水平的患者均能从中获益。这一设计也符合我国临床实践,因为HER2高表达患者在卵巢癌中比例较低,若仅限定高表达人群,则受益患者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更广泛卵巢癌患者的治疗需求。因此,本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在于通过纳入HER2低表达人群,有望显著拓宽潜在获益患者的范围。
《肿瘤瞭望》:基于现有数据,您预期联合治疗相比传统非铂单药化疗在ORR、PFS方面会有哪些提升?是否有望将PROC的治疗模式可能从“单纯化疗”向“精准联合”推进?
王晶晶教授:考虑到该阶段患者预后普遍较差,我们将短期疗效指标作为主要评估依据。短期内若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不仅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的信心鼓舞与临床获益,也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优先选择ORR作为主要终点,并将PFS作为反映本次治疗持续时间的次要终点。未将OS设为主要指标,是因其易受到后续治疗策略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们致力于系统评估该联合方案的ORR与PFS,并与当前标准治疗的预期疗效进行对比。
我们设计的联合治疗方案兼具化疗疗效、靶向作用及肿瘤微环境调节机制,有望在疗效上超越传统单药化疗。此外,该方案整体毒性较低,安全性良好。维迪西妥单抗已在临床应用中积累多年经验,不良反应较轻;安罗替尼则选择中低剂量给药,两药联合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该方案实施便捷,患者仅需在医院接受一日静脉治疗,即可返家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对日常生活影响小,是一种兼具多重机制与便利性的治疗选择。
从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无论是在卵巢癌还是其他多种瘤种中,基于生物标志物(如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结果)的个体化治疗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无差别化疗”。精准治疗强调对特定靶点的识别与干预,是实现更好疗效的必然方向。因此,推动从标准化疗向精准联合治疗的转型,不仅符合疾病诊疗的内在需求,也代表了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
《肿瘤瞭望》:联合用药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请您分享下您认为在“联合策略”探索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安全性方面的挑战?本研究设置了哪些预防或管理策略?
王晶晶教授:这两种药物的毒性谱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特点带来重要临床优势。维迪西妥单抗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神经毒性、白细胞减少、脱发、恶心呕吐等;而安罗替尼则主要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及甲周炎症等。由于毒性机制不重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不会出现多种毒性的叠加效应,而是可能仅表现为个别轻度不良反应。
这种毒性谱的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整体安全性。尽管联合用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种类较单药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反应程度轻微,且便于进行针对性管理。通过早期监测和及时干预,我们能够有效控制各类不良事件,从而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维持治疗连续性。
针对上述不良反应,我们制定了相应的预防与管理策略:
对于维迪西妥单抗引起的骨髓抑制(如白细胞或血小板下降),我们通过定期监测血常规,及时给予升白药物或升血小板治疗,在轻度阶段即可有效纠正;对于神经毒性,早期即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支持,并在给药期间采用冰手套、冰袜等物理措施预防;对于安罗替尼相关的高血压和蛋白尿,我们加强血压监测与肾功能评估,及早启用降压药物;对于可能出现的手足皮肤反应,推荐早期使用尿素软膏等局部抗炎措施,防止进展。通过系统性的不良反应监测与预防性管理,我们能够在毒性发生的早期阶段进行有效干预,从而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与患者的耐受性。
《肿瘤瞭望》:期待本项研究取得理想结果,最后,请您展望下您认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治疗模式在HER2阳性PROC治疗中的前景如何?
王晶晶教授:期望这一治疗模式能够推动临床实践的革新,甚至重新定义PROC的治疗标准。针对HER2阳性卵巢癌患者,我们希望建立起一种更为精准、安全性更高的治疗方案,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期。
若在当前阶段取得显著疗效,未来我们计划将这一策略逐步前移,探索其在铂敏感阶段的应用潜力。同时,我们也将考虑将维迪西妥单抗与其他靶向药物或前线治疗方案进行联合,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从长远来看,以生物标志物为导向的精准治疗模式,将有助于筛选出更具获益潜力的患者群体,从而实现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王晶晶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肿瘤研究室副主任泌尿生殖系统肿瘤MDT团队专家及秘书湖南省老年医学会泌尿生殖肿瘤分会 主委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整合康复委员会 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协作专业委员 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 青年委员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临床精准医疗分会 副主任青年委员湖南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泌尿外科专委会 副主委
大咖点评
林仲秋教授: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类型,尤其在铂耐药复发(PROC)阶段,治疗挑战尤为严峻。传统非铂单药化疗客观缓解率(ORR)低,无进展生存期(PFS)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尽管抗血管生成药物与PARP抑制剂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但卵巢癌的总体生存状况仍不理想。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s)凭借其“精准靶向、高效低毒”的独特机制,为复发性卵巢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成为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国产靶向HER2的ADC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评估其在HER2表达阳性PRO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该设计的前瞻性主要体现在将入组标准拓宽至HER2表达≥1+,覆盖了既往常被忽视的HER2低表达人群。已有研究提示,HER2蛋白高表达或基因扩增与卵巢癌不良预后相关,且表达呈现高度异质性,其中低表达患者比例较高。若仅纳入HER2高表达人群,将显著限制治疗的受益范围。该联合策略不仅契合中国患者HER2表达谱特征,还有望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ADC药物在低表达人群中的疗效,从而拓宽潜在获益人群。
在作用机制上,维迪西妥单抗通过”精准靶向+高效杀伤“实现特异性肿瘤清除,并借助“旁观者效应”作用于周边肿瘤细胞;安罗替尼作为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营养供给。两者机制互补,具备协同增效的理论基础。此外,两药的毒性谱不重叠:维迪西妥单抗主要表现为血液学毒性和神经毒性,而安罗替尼则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联合应用未显著增加毒性负担,安全性可控,患者耐受良好。
在终点选择上,本研究以ORR为主要终点,PFS为次要终点,贴合PROC患者对短期疗效的迫切需求,体现了临床实用与人文关怀。若该方案在ORR和PFS方面显著优于传统化疗,将有望推动PROC治疗模式从”单纯化疗“向”精准联合“转变,实现从广谱细胞毒性治疗向生物标志物引导的个体化治疗的跨越。当然,最能体现疗效的研究重点仍然是OS。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药物组合、人群选择与终点设定方面比较符合临床实践。如获阳性结果,将为HER2表达阳性(IHC≥1+)PRO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林仲秋 教授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首届名医,博士研究生导师
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教授
澳门医学专科学院院士、澳门镜湖医院妇产科顾问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肿瘤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人卫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学》第6,10版编委、第7-9版副主编,高教出版社成人教育《妇产科学》主编,《宫颈癌手术技巧图解》、《外阴癌2024林仲秋观点》、《逸仙妇瘤化疗手册》、《逸仙妇瘤诊治流程》、《逸仙妇瘤围手术期处理》、《宫颈腺癌诊治规范和病例精解》、《宫颈癌患者指导手册》等30多部医学专著主编或总主编。
来源:健身的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