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下半年,中国快消品行业最引人瞩目的大戏,莫过于娃哈哈集团的品牌风波。从宗馥莉辞任集团所有职务、力推新品牌 "娃小宗",到短短 41 天后 "娃小宗" 宣告夭折、宏胜系宣布 2026 年继续使用 "娃哈哈" 品牌,这场跌宕起伏的商业博弈,不仅暴露了家
2025 年下半年,中国快消品行业最引人瞩目的大戏,莫过于娃哈哈集团的品牌风波。从宗馥莉辞任集团所有职务、力推新品牌 "娃小宗",到短短 41 天后 "娃小宗" 宣告夭折、宏胜系宣布 2026 年继续使用 "娃哈哈" 品牌,这场跌宕起伏的商业博弈,不仅暴露了家族企业传承中的权力纠葛,更揭开了商业世界里品牌、渠道与资本博弈的底层逻辑。
一场精心策划的 "品牌革命",41 天仓促落幕
2025 年 9 月 12 日,一则重磅消息震惊快消圈:宗馥莉正式辞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董事、法定代表人等所有职务。这则看似 "撂挑子" 的辞职公告,被业内解读为 "另起炉灶" 的信号 —— 几乎在同一时间,长期为娃哈哈代工的宏胜饮料集团(由宗馥莉实际控制)完成了 "娃小宗" 商标注册,各大社交平台的 "娃小宗" 官方账号也同步上线,从账号认证到内容布局,都透露出即将开启直播带货、产品销售的完整商业闭环规划。
彼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宗馥莉精心策划的品牌转型:摆脱娃哈哈既有体系的束缚,打造属于自己的新消费品牌。但谁也没想到,这场声势浩大的 "品牌革命",仅维持 41 天便草草收场。10 月底,36 氪独家披露的宏胜系内部通知显示,2026 年将全面恢复 "娃哈哈" 品牌使用,这意味着 "娃小宗" 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从高调登场到黯然退场,"娃小宗" 的短暂生命周期,看似是一次仓促的决策失误,实则是多重商业矛盾集中爆发的必然结果。而这一切的根源,要从娃哈哈特殊的股权结构说起。
股权博弈:29.4% 股份难敌国资 "话语权"
娃哈哈集团的股权分布,始终是影响其决策的关键变量。公开信息显示,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资背景)持股 46%,宗馥莉个人持股 29.4%,职工持股会持股 24.6%。这意味着,国资才是娃哈哈真正的大股东,宗馥莉虽为品牌创始人宗庆后之女,却并未掌握绝对控制权。
早在 2025 年 2 月,宗馥莉就曾试图将 "娃哈哈" 系列核心商标转移至自己控股的宏胜系公司,这一操作很快被国资方发现并叫停。国资方明确提出,宏胜系若继续使用 "娃哈哈" 品牌,必须支付合理的品牌授权费用,否则将构成 "利用职务便利输送利益"。这一表态背后,是国资对国有资产的严格把控 —— 在商业规则中,股权比例直接决定话语权,29.4% 的持股比例意味着宗馥莉可以参与决策,但无法主导决策,就像麻将桌上的参与者,或许能摸到好牌,却未必能掌控胡牌的主动权。
更关键的是,国资方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介入娃哈哈股权与品牌纠纷,一旦查实存在 "侵吞国有资产" 的行为,后果将远超商业层面的损失。这种压力下,宗馥莉试图通过 "娃小宗" 绕开品牌授权问题的尝试,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政策与资本壁垒。
品牌认知:900 亿 "金字招牌" 难被替代
放弃 "娃哈哈" 转而打造 "娃小宗",宗馥莉或许低估了品牌认知的力量。根据 2024 年第三方品牌评估机构数据,娃哈哈品牌价值高达 911.87 亿元,在快消品领域,这个数字背后不仅是商标的价值,更是数十年积累的消费者心智垄断力。
从 AD 钙奶到营养快线,娃哈哈的产品贯穿了几代人的成长历程。在超市货架上,红色包装的娃哈哈产品早已成为 "无需思考" 的选择 —— 消费者看到熟悉的 Logo,会下意识地放进购物车,这种 "指名购买" 的习惯,是品牌数十年沉淀的结果,也是极低成本的营销优势。
反观 "娃小宗",蓝鲸调研数据显示,62% 的消费者从未听过该品牌,21% 的消费者误以为是山寨产品。品牌切换绝非更换包装那么简单,而是要彻底打破消费者已有的认知习惯,重新建立新的品牌联想。业内人士估算,这种品牌切换初期至少会导致 25%-30% 的销售损失,按娃哈哈年营收规模计算,这意味着 200 亿元以上的收入缩水,还不包括后续市场教育所需的巨额营销费用。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这样的成本都难以承受,更何况 "娃小宗" 还未建立起稳定的市场基础。
渠道困境:160 万终端网点的 "用脚投票"
快消行业流传着 "渠道为王" 的法则,而娃哈哈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就是其覆盖全国的 160 万个有效终端网点 —— 从一线城市的超市到乡镇的小卖部,几乎有人烟的地方就能看到娃哈哈的产品。这些渠道商是娃哈哈销量的保障,也是其商业版图的基石。
但 "娃小宗" 推出后,却采取了与渠道商对立的策略。据报道,"娃小宗" 要求经销商合同到期后改签新约,首单进货门槛提高至 200 万元,还需额外缴纳 80 万元市场费用,而传统娃哈哈的保证金仅为 50 万元。这种大幅提高合作成本的做法,让渠道商望而却步。华东、华南地区 46% 的大型经销商选择 "观望不签约",本质上是对 "娃小宗" 的变相 "封杀"。
渠道商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新品牌缺乏市场认知,进货成本却大幅增加,一旦产品滞销,损失将由自己承担。商业的本质是利润,当合作无法带来合理回报时,渠道商自然会选择放弃。更雪上加霜的是,娃哈哈集团同时对经销商下达 "二选一" 的禁令 —— 代理娃哈哈就不能代理 "娃小宗",这进一步压缩了 "娃小宗" 的渠道空间。
更混乱的是,娃哈哈家族内部也出现了品牌分流:宗庆后弟弟宗泽后推出 "娃小智",宗馥莉堂弟将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公司更名为 "沪小娃",多个 "仿娃" 品牌的出现,让渠道商陷入更尴尬的境地 —— 既怕站队错误错失机会,又担心品牌内耗导致市场混乱,最终只能选择 "旁观",等待局势明朗。
握手言和:商业世界里的 "认怂" 是明智之举
"娃小宗" 的夭折,本质上是宗馥莉团队算清账后的理性选择。从国资层面看,46% 的持股比例意味着国资方不会坐视国有资产因品牌混乱而缩水;从企业实力看,娃哈哈集团虽有品牌优势,却缺乏核心生产能力,而宏胜系掌握生产资源,却没有独立的品牌授权 —— 两者若继续对立,只会两败俱伤:宗馥莉失去品牌支撑,国资方面临资产缩水,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娃哈哈生态的利益。
2026 年重启 "娃哈哈" 品牌,看似是宗馥莉的 "认怂",实则是商业世界的现实选择。商业博弈中,没有永远的对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品牌、渠道、资本三方力量无法达成平衡时,回归共赢的合作模式,才是最理性的决策。
这场 41 天的品牌闹剧,给所有企业上了一堂价值 900 亿的商业课:别和消费者的记忆对抗,因为品牌认知的建立需要数十年;别和渠道商的利润对抗,因为他们是销量的命脉;别和资本规则对抗,因为股权与合规是企业的根基。在商业世界里,"认怂" 从来不是软弱,而是经过利弊权衡后的明智选择 —— 毕竟,所有商业决策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账本上冰冷却真实的数字。
来源:迷世书童H927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