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神彼得林奇重现江湖:我持有的AI股票数量是0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23:10 2

摘要:他是彼得·林奇(Peter Lynch),一个在投资界封神的名字。从1977年到1990年,他执掌的富达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创造了年化29.2%的恐怖回报率,将同期标普500指数远远甩在身后,基金规模从1800万美元飙升至1400亿美元。更

当传奇归来,整个华尔街都屏住了呼吸。

他是彼得·林奇(Peter Lynch),一个在投资界封神的名字。从1977年到1990年,他执掌的富达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创造了年化29.2%的恐怖回报率,将同期标普500指数远远甩在身后,基金规模从1800万美元飙升至1400亿美元。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46岁的巅峰之年,毅然选择“激流勇退”,将传奇定格。

如今,35年过去,这位80岁的投资巨擘罕见地接受了一次公开访谈。面对一个由AI、高估值和“Meme股”构成的全新世界,他的投资哲学是否依然奏效?他会如何看待我们这个时代的机遇与疯狂?

这不仅仅是一次访谈,更是一堂横跨半个世纪的投资大师课。以下整理的精华内容。

访谈一开始,主持人就抛出了那个经典问题: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林奇没有谈论复杂的宏观分析,也没有炫耀任何高深的量化模型。他用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故事,揭示了他投资哲学的唯一基石。

“我最重要的建议就是,了解你所持有的(Know what you own)。”

“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是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打来的,”林奇回忆道,“她非常焦虑,说自己早上5点就起床看盘,整夜睡不着,感觉快要崩溃了。她问我该怎么办。”

“我问她,‘告诉我你持有的五家公司。’她说了五个名字。然后我接着问,‘那么,这五家公司是做什么的?’”

“结果是,她毫无头绪。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人,对自己投入毕生积蓄的公司一无所知。你想想,如果股价下跌50%,她会怎么做?她只会被吓得屁滚尿流地跑掉。”

这个故事听起来荒谬,却每天都在无数投资者身上上演。林奇犀利地指出:

“人们在买一台冰箱前,会花好几个小时研究比较。为了省下50美元的机票钱,他们会翻遍所有网站。但转过身,他们会把1万美金投给一支在公交车上听来的、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股票。这太疯狂了。”

在林奇看来,股票不是彩票,不是赌场里的筹码。“玩市场”(Play the market)这个词,是他最痛恨的表达之一。因为“玩”这个动词,本身就充满了危险的投机意味。

“每一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你要搞清楚它在做什么。”

这个建议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林奇说,在他那个年代,要了解一家公司的库存变化,甚至需要去图书馆翻阅季报。而现在,你只需要打开公司的网站,就能看到详细的投资者介绍。

“今天的投资者,再也没有借口说自己不了解持有的公司了。信息获取太容易了。”林奇强调,“如果你不能在一分钟内,向一个11岁的孩子解释清楚你为什么持有这家公司——不是说‘这玩意儿会上涨’,而是它的业务、它的资产负债表、它的前景——那么,你就不应该持有它。否则,你应该去买基金。”

彼得·林奇的传奇,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自下而上”的选股能力上,他总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伟大的投资机会。但这绝不等于“我用这个产品,所以它的股票就很好”。

他分享了两个经典案例,解释了其中的天壤之别。

第一个是Hanes公司和它的L'eggs连裤袜。

“当时,大多数连裤袜都在高级百货商店销售。但L'eggs另辟蹊径,把销售渠道铺进了超市。”林奇说,“人们每周都会去超市,但可能几个月才去一次高级百货。我妻子也经常买,我陪她一起去,亲眼看到了它的火爆。”

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但故事还没完。很快,一个竞争对手Kaiser-Roth推出了名为“No-Nonsense”的竞品,就摆在L'eggs旁边。

林奇做了什么?他亲自跑到不同的商店,买了65双不同款式的“No-Nonsense”连裤袜。

“是的,收银员看我的眼神很奇怪,这是一次古怪的采购。”他笑着说,“然后我把这些样品分发给富达的每一位同事,让他们给我反馈。结论是:它的质量没那么好。”

通过实地考察和产品体验,林奇确认了Hanes的护城河。这个投资最终为他带来了巨额回报。

第二个故事是Taco Bell(塔可钟)。

“这是我在麦哲伦基金买的第一只股票。当时,Taco Bell还只在南加州流行,我得跟交易室的人解释什么是‘Taco’。它的商业模式很棒:用很少的肉和大量的蛋白质,以低廉的价格提供一顿美餐。”

他看到了Taco Bell从一个区域品牌走向全国的巨大潜力。但遗憾的是,后来百事可乐为了卖自己的饮料,收购了Taco Bell,让这只本可以涨到500、600美元的超级大牛股,在30美元时就提前退出了市场。

这两个故事的核心是什么?

普通投资者拥有专业人士不具备的“本土优势”(local edge)。

“你在钢铁行业工作,你会比我更早知道行业正在复苏。你是一家医院的医生,你会比华尔街更了解哪种医疗设备更好用。人们拥有这些优势,却往往视而不见,反而跑去赌场一样的市场里瞎猜。”

林奇的逻辑是,从生活中发现一个好产品或好服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你需要像侦探一样去研究这家公司:它的财务状况如何?它的扩张计划是什么?它的竞争对手是谁?这才是从业余观察到专业投资的飞跃。

如果说选股是“术”,那么投资心态就是“道”。林奇认为,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失败,都源于心态失衡。

他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名言,甚至被巴菲特亲自打电话来请求引用:

“卖掉你的赢家,守着你的输家,就像砍掉花园里的鲜花,而去浇灌野草。”

“是的,巴菲特亲自给我打了电话,”林奇回忆道,“他说,‘沃伦·巴菲特致电,我的年报两周后要发布,我能引用你的一句话吗?’我说当然可以。他说,‘如果你不来奥马哈见我,你的名字在内布拉斯加州就会声名狼藉。’”

这个比喻精准地击中了人性的弱点:我们急于兑现利润(卖出“鲜花”),以证明自己“赢了”;同时又死抱着亏损的股票(浇灌“野草”),因为不愿承认自己“输了”。

这种行为模式,是财富复利的最大敌人。真正伟大的公司,如沃尔玛、亚马逊,它们的上涨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年二十年。过早地“止盈”,会让你错过后面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涨幅。

除了“砍花浇草”,另一个心魔是预测市场

林奇对此嗤之以鼻:“如果你花超过13分钟来分析宏观经济和市场预测,你就已经浪费了10分钟。

他调侃道:“经济学家们在过去11次衰退中,成功预测到了33次。”

他认为,市场下跌是必然的,就像新英格兰的冬天一样。如果你无法接受这一点,你就根本不适合投资股票。

“比起试图预测市场调整,投资者在为市场调整做准备时损失的钱,要比在市场调整本身中损失的钱多得多。”

他的意思是,那些因为害怕下跌而提前清仓的人,往往会错过随后的大涨,最终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接受波动,并坚守你真正了解的、基本面优秀的公司。在1987年的股灾中,他收到了很多投资者的来信,信上写着:“坚持住,彼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信任,正是源于他长期以来对“了解你所持有”这一原则的坚守。

当话题转向当今最热门的AI和“科技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时,这位传奇投资人展现了惊人的坦诚和谦逊。

我持有的AI股票数量是零。”林奇直言不讳,“说实话,直到八个月前,我才刚刚学会‘Nvidia’这个词的发音。”

他甚至分享了一个趣事:“我听到一个半导体设备公司的CEO在电话会议上,把AI(人工智能)说成了A1(牛排酱品牌)。我11岁的孙女都知道那是AI,而这位CEO却在念A1。这太可悲了。”

这是否意味着他看空AI?并非如此。他只是严格遵守自己的“能力圈”原则。

“我是一个技术含量极低的人,我只用便签本和电话。富达有很多非常懂技术的专家在研究这些公司,但我不会涉足我不懂的领域。”

然而,他依然对这些伟大的公司表达了敬意:“Meta是一家不可思议的公司,微软、谷歌、亚马逊也是。我只是对特斯拉有点模糊。”

当被问及市场估值过高的问题时,他指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好市多(Costco)现在的市盈率大概有55倍,这简直是AI股票的估值,但它卖的可是纸巾啊!

他并没有直接判断估值是否合理,而是提醒投资者,即使是最好的公司,也要思考其价格是否已经透支了未来十年的增长。

那么,在这样一个由少数巨头主导、估值高企的市场里,普通投资者还有机会吗?

林奇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他认为“捡烟蒂”式的价值投资变得更困难了。

“过去,我喜欢在‘新低名单’里寻找机会,大部分都是垃圾,但偶尔能淘到金子。现在,一个好公司刚刚陷入困境,股价跌到3美元,你觉得它能涨到30美元。但还没等你布局完,私募股权公司就以6美元的价格把它整个收购了。他们把这些机会从公开市场拿走了。”

尽管如此,他依然坚信,机会永远存在于那些被市场忽视的角落,存在于那些从“糟糕”变为“没那么糟”的转折点上。

“我最喜欢的一种情况是,一家公司从每股亏损6美元,改善到每股亏损2美元。它仍然在亏钱,但每股盈利能力实际上改善了4美元。然后,当它从亏损2美元到盈利2美元时,股价可能已经翻了四倍。市场往往只关注从亏损到盈利的那个瞬间,却忽略了从‘极度糟糕’到‘不那么糟糕’的巨大进步。”

访谈的最后,林奇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乐观主义者的底色。他认为,人们对AI将取代所有工作的担忧,是杞人忧天。

他举了AT&T的例子。

“1984年,AT&T被分拆时,雇佣了100万员工,当时美国总就业人口是1亿。也就是说,每100个美国人里,就有1个在AT&T工作。40年过去了,通信行业经历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爆炸式增长。如今,AT&T、Verizon和T-Mobile加起来的员工总数只有40万。但美国的总就业人口从1亿增长到了1.53亿。”

“消失的岗位被谁取代了?被无数个新公司、小公司和企业家的创新所取代。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的雇员总数,甚至比50年前还要少。所有的增长都来自于那些创业者。”

他引用了一句精辟的总结:

“美国创造,中国复制,欧洲立法。”(America creates, China duplicates, and Europe legislates.)

他坚信,这种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经济能够穿越周期、不断向前的根本动力。即使我们经历了糟糕的总统、糟糕的国会和糟糕的经济学家,这个系统依然 resilient(富有韧性)。

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教父”,林奇最后给现场观众——一群富达的忠实客户,也是他理念的践行者——送上了他的临别赠言。

他的话语简单、朴素,却充满了力量:

努力工作: “在座的各位是特别的,你们愿意做功课,你们谨慎、勤奋。你们买入股票,并且真正理解你们所拥有的东西。”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我的父辈有养老金,不用操心退休。但现在,你们有自己的退休账户(IRA),你们必须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相信常识,保持耐心: 成功投资不需要你是天才。事实上,华尔街充满了所谓的“专业人士”——林奇称他们为“华尔街的矛盾体”(Oxymorons of Wall Street)。他们坐着劳斯莱斯,去向坐地铁的人寻求投资建议。普通人完全有机会做得比他们更好,只要你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并保持纪律。

35年过去了,市场几经沉浮,技术日新月异。但彼得·林奇的智慧,仿佛从未褪色。他告诉我们,投资的真谛,不在于追逐风口,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回归常识,在于脚踏实地地研究,在于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与贪婪。

砍掉野草,浇灌鲜花。

这句来自30多年前的箴言,或许就是穿越一切市场迷雾,通往财富自由的地图。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