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吐蕃王朝时期,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草丰美,一座座寺院在雪山脚下拔地而起,佛法的光芒正逐渐照亮这片古老的土地。当时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虽已迎娶了一个妻子,却始终被婚姻中的困惑所扰 —— 他与妻子虽相敬如宾,却总觉得两人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隔阂,既不像与父母那般血脉相连
吐蕃王朝时期,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草丰美,一座座寺院在雪山脚下拔地而起,佛法的光芒正逐渐照亮这片古老的土地。当时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虽已迎娶了一个妻子,却始终被婚姻中的困惑所扰 —— 他与妻子虽相敬如宾,却总觉得两人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隔阂,既不像与父母那般血脉相连,也不像与手足那般自幼亲近。他时常思索:配偶陪伴自己的时间或许比亲人更久,为何却始终无法产生如亲人般的归属感?
这天,赤松德赞听闻莲花生大士正在桑耶寺弘法,便特意换上便装,带着几名侍从,前往桑耶寺拜访。桑耶寺作为吐蕃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香火鼎盛,寺内僧侣往来不绝,空气中弥漫着酥油与檀香的气息。
赤松德赞在寺院的禅房内见到了莲花生大士,大士身着红色僧衣,面容慈祥,眉宇间透着几分超然的智慧。赤松德赞恭敬地行礼后,便将自己对婚姻的困惑和盘托出:“上师,我与妻子成婚多年,虽彼此尊重,却始终不明白,为何配偶明明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却无法像父母、手足那般,成为真正的‘亲人’?难道是我修行不够,未能领悟亲密关系的真谛?”
莲花生大士闻言,微微一笑,示意赤松德赞坐下,缓缓说道:“赞普不必自责,你有此困惑,正是因为你在用心思考生命中的因缘。其实,从佛法的视角来看,配偶永远不能算作‘亲人’,这并非否定婚姻的意义,而是要让我们看清婚姻关系的本质,从而在亲密关系中获得修行的智慧。”
赤松德赞面露疑惑:“上师,弟子不解。亲人是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人,配偶与我朝夕相伴,共同支撑家庭,为何不能算作亲人?”
莲花生大士拿起桌上的一杯酥油茶,问道:“赞普请看这杯酥油茶,酥油、茶叶、盐巴,三者原本是各自独立的事物,因因缘际会被混合在一起,才有了这杯酥油茶。可即便混合,酥油还是酥油,茶叶还是茶叶,它们的本质并未改变,也不会因为混合,就变成同一种东西。婚姻关系亦是如此。”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你与妻子,原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你们因前世的因缘、今生的选择走到一起,组建家庭,这是‘因缘聚合’的结果。就像酥油和茶叶,虽共同构成了‘婚姻’这杯‘酥油茶’,但你们各自的‘自性’并未消失 —— 你们的生命轨迹虽有交集,却始终是两条独立的河流,不会因为婚姻,就变成同一条河流。”
赤松德赞若有所思地说:“上师的意思是,配偶之间是‘因缘聚合’的关系,而非‘血脉相连’的关系,所以不能算作亲人?”
莲花生大士点头道,“亲人之所以为亲人,多是基于‘业力感召’的血脉联结。比如父母与子女,是前世的因缘造就了今生的血脉传承,这种联结带着不可分割的业力羁绊,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
而配偶之间,没有这种先天的血脉联结,你们的关系是后天通过‘选择’和‘契约’建立的 —— 你选择娶她,她选择嫁你,你们共同约定要相互扶持、共度一生。这种‘选择’和‘契约’,会随着因缘的变化而改变,就像花儿会凋谢、河流会改道,婚姻关系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走向终结。可亲人之间的血脉联结,无论经历多少岁月,都不会轻易断裂。”
为了让赤松德赞更深刻地理解,莲花生大士讲述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牧民,他与妻子恩爱多年,却在一场瘟疫中失去了妻子。牧民悲痛欲绝,认为自己失去了最亲近的亲人,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他遇到一位修行者,修行者对他说:‘你的妻子与你相遇,是因为前世你曾救过她的性命,今生她来报答你,与你共度十年光阴。如今因缘已尽,她便离开了。可你的父母,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贵,健康还是疾病,都会始终陪伴你、牵挂你,这种血脉中的牵挂,是任何因缘都无法替代的。’牧民听后,恍然大悟,终于从悲痛中走了出来,重新开始了生活。”
赤松德赞听完故事,心中的疑惑稍稍解开了一些,却又生出新的疑问:“上师,若是配偶不能算作亲人,那婚姻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何还要花费心力去维护这段关系?”
莲花生大士笑着说:“赞普此言差矣。配偶不能算作亲人,并不意味着婚姻没有意义。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婚姻关系是‘因缘聚合’的后天联结,它才成为了我们修行的绝佳道场。你想想,亲人之间因血脉联结,往往会有更多的包容和体谅,即便产生矛盾,也容易因为‘血缘’这层关系而化解。
可配偶之间,没有先天的包容,你们需要在日常相处中,学会理解、尊重、包容对方的不同,学会放下自己的执念,学会在争吵和矛盾中修行‘忍辱’与‘慈悲’—— 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修行吗?”
他继续说道:“比如,你习惯了吐蕃的饮食,妻子却偏爱她那里的饭菜;你信奉藏传佛教,妻子却信仰别的。这些差异,若是在亲人之间,或许会被轻易忽略,可在配偶之间,却可能引发矛盾。此时,你若能放下‘必须让对方顺从自己’的执念,尊重妻子的喜好,与她一起探索彼此都能接受的生活方式,这便是在修行‘放下’。
当你们因为国家事务产生分歧时,你若能耐心倾听公主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便是在修行‘平等心’。婚姻中的每一次摩擦,每一次妥协,都是在打磨你的心性,让你变得更加成熟、更有智慧。”
赤松德赞回想起自己与妻子的相处,确实如莲花生大士所说,两人曾因饮食、习俗的差异产生过矛盾。比如,妻子初到吐蕃时,不习惯吃糌粑,常常思念家乡的米饭,他当时还曾觉得妻子 “娇气”,如今想来,自己当时确实缺乏理解和包容。
赤松德赞恭敬地说道,“配偶不能算作亲人,是因为我们之间没有先天的血脉联结,这段关系需要后天的经营和修行。可弟子还有一个疑问:若是有人将配偶当作亲人,全身心地依赖对方,甚至将对方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这难道不对吗?”
莲花生大士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将配偶当作亲人,全身心依赖是没有错的。但你也要知道,一切因缘都是无常的,配偶可能会因为疾病、意外离开你,也可能会因为彼此的分歧而与你分离。若是你将所有的希望和依赖都寄托在配偶身上,一旦这段关系发生变化,你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中,甚至可能因此放弃自己的生命 —— 这便是‘执着’带来的痛苦。”
他举了一个例子:“从前有一位贵族女子,她与丈夫感情极深,将丈夫当作自己唯一的亲人,甚至连回娘家都不愿多待。后来,她的丈夫在一次战争中战死,女子悲痛欲绝,觉得自己的世界彻底崩塌了,最终选择了殉情。
可她不知道,她的父母因为她的离世,悲痛得一夜白头,她的孩子也从此失去了母亲的陪伴。她因为对丈夫的‘过度执着’,不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给真正的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莲花生大士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若是这位女子能明白,配偶并非亲人,这段关系只是因缘际会的联结,她或许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丈夫的离世。她可以带着对丈夫的思念,继续照顾父母和孩子,将这份爱转化为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力量,而不是选择极端的方式。
这便是看清‘配偶非亲’的真相后,所能获得的解脱 —— 我们不会因为过度依赖而失去自我,也不会因为关系的变化而陷入绝望。”
赤松德赞听到这里,心中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莲花生大士所说的 “配偶永远不能算亲人”,并非否定婚姻的美好,而是要让人们看清婚姻关系的本质:它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是修行的道场,而非可以无限依赖的 “避风港”。我们需要在婚姻中学会独立,学会尊重彼此的差异,学会在无常中保持平和的心态,而不是将配偶当作亲人,陷入执着与依赖的痛苦中。
赤松德赞站起身,向莲花生大士深深鞠了一躬,“从前,我总希望与妻子建立如亲人般的联结,却忽略了彼此的差异,也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烦恼。如今听了上师的教诲,我明白了婚姻的真谛 —— 我们不必强求对方成为‘亲人’,只需在这段因缘中,相互扶持,共同修行,用理解和包容守护这段关系,这便足够了。”
莲花生大士欣慰地点了点头:“赞普能有此领悟,实属难得。记住,婚姻的美好,不在于将配偶变成亲人,而在于两个独立的个体,因因缘走到一起,在相互陪伴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当你不再执着于‘配偶必须是亲人’的执念时,你会发现,这段关系会变得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 因为你不再强求,不再索取,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珍惜这份因缘带来的陪伴。”
后来,赤松德赞与妻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他们一起推动吐蕃与唐朝的文化交流,一起修缮寺院、弘扬佛法,一起抚养孩子、治理国家。人们都说,赞普与公主虽来自不同的国度,却有着 “比亲人更默契” 的相处之道。只有赤松德赞知道,这份默契,源于他对 “配偶非亲” 的领悟 —— 他不再执着于血缘的联结,而是用心经营这段因缘,在相互尊重与包容中,让婚姻成为了彼此修行的道场,也成为了两国和平的纽带。
莲花生大士关于 “配偶永远不能算亲人” 的教诲,也随着赤松德赞的故事,在雪域高原上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婚姻不是将对方变成亲人的 “捆绑”,而是两个独立灵魂的 “相伴修行”。当人们放下 “配偶必须是亲人” 的执念,学会在因缘中珍惜、在差异中包容、在无常中成长时,婚姻便会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修行道场,让人在爱与被爱中,收获真正的幸福与智慧。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小橘子励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