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日不得安生,请客。谭堂认真写好请柬,把墨迹吹吹干,再读一遍文字,请客的时间、地点,都对。再检查一遍格式,称呼、态度……确信没有差错失误,才叫人给要请的客人送去。
一日不得安生,请客。谭堂认真写好请柬,把墨迹吹吹干,再读一遍文字,请客的时间、地点,都对。再检查一遍格式,称呼、态度……确信没有差错失误,才叫人给要请的客人送去。
约两千年后,这份请柬在汉代敦煌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时又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件请柬上写的文字是:“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木简的年代范围在公元51年至公元108年及其前后。“少酒薄乐”,是请人赴宴的客套话,“弟子谭堂再拜请”是谦辞,“小浮屠里七门西入”是说明聚会地点和路径。
虽然很多专家看这份请柬的目光重点落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上,但在普通人看来,两千年前寻常巷陌里师友之间的一次小小聚会可能更具人间烟火气息,更有亲切感。你看,原来汉代的人请客吃饭是这样的,要提前请,说话要客气尊重,要说清请客的地方,有的人不知道菜馆在哪里,还要说清路线。
除了不能用手机发一个位置,其他和现在都是一样的。
在汉代,民间饮酒风气盛行。从普通百姓到富贵人家,酒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饮酒更是必不可少。
在人际交往中,酒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汉诗《陇西行·天上何所有》里说到一位家庭主妇招待客人的情景:“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谈笑未及意,左顾敕中厨。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客人来了,招待酒饭,是普通礼节。
悬泉置作为官方驿站,酒也是重要的接待用品。除了上级调拨接待用酒,悬泉置也自己酿酒满足接待需要。当地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谷物的储存和发酵过程的控制。同时,悬泉置拥有水源,这为酿酒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从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遗物来看,当时酿酒使用的谷物种类丰富,有大麦、小麦、青稞、谷子、糜子、豌豆等。利用这些谷物,悬泉置能酿出正宗的粮食酒。
汉代的酒未经蒸馏,酒精度不高。悬泉置酿出的酒,度数大概和我们现在家庭自己制作的醪糟(3度—5度)差不多,不仅不会令人畏惧摇头,相反因为口感香甜醇美广受各色人等欢迎。甘肃另有一种特色小食“甜醅子”,以青稞或者莜麦经酒曲发酵而成,口感较醪糟略凌厉。甜醅子过滤获得的液体,应该和悬泉置接待客人的酒接近。这种酒保存时间如果稍长,到处存在的醋酸菌就会旺盛繁殖,生成醋酸,导致酒味变酸。所以,理论上那个时候不存在“陈酿”。
谭堂的请柬虽然是在悬泉置发现的,但并不意味着谭堂就是悬泉置的人,也不说明请客的地方在敦煌。因为这枚简也可能是过往客人带到这里的。
再认真看一眼这份请柬,也许还能发现一些别的什么,比如谭堂请客多半不是在自己家里,而是在经营性场所,因为他的朋友应该知道他家在哪里,不用在请柬中告知。另外,他们聚会的时候,饮酒之外,居然还安排有音乐欣赏,很可能还有歌舞表演,现在的小型聚会上人很少这么干。
如果是你接到了谭堂的这份请柬,你会怎么答复?
如果是我,我会问:这光说了是二十三日,咋没说是中午还是下午啊?(杨蕴伟)
编辑:赵正玉
来源:酒泉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