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 | 蘜潭纂峨眉山纪游诗--所愿皆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4 08:59 2

摘要:《蘜潭纂峨眉山纪游诗》以行草作为核心书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独特的书法个性。其笔力雄浑苍劲,在提按顿挫之间,尽显充沛的力道。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书者善于运用“涨墨法”,使得墨色浓淡相互交错,层次清晰可辨,成功打破了墨色单一的局限。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官员,工行草,有“神笔王铎”誉,初仕明,后降清,书法融帖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蘜潭纂峨眉山纪游诗》以行草作为核心书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独特的书法个性。其笔力雄浑苍劲,在提按顿挫之间,尽显充沛的力道。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书者善于运用“涨墨法”,使得墨色浓淡相互交错,层次清晰可辨,成功打破了墨色单一的局限。

在结体方面,该书法作品欹侧错落,并不遵循平稳规整的常规法则,于险绝之境中暗藏着稳重之态,充分展现出灵动多变的艺术魅力。

章法上,此作疏密适宜,字距与行距穿插自然,整体气势贯通一气。观赏之时,仿佛能感受到峨眉山那灵动的山水气韵,令人酣畅淋漓。

其笔墨既蕴含着帖学的雅致韵味,又融入了碑学的雄浑气象,更倾注了纪游时文人的豪迈情怀。它是明末清初书法“尚势”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作,兼具艺术张力与情感温度。

王铎 《蘜潭纂峨眉山纪游诗》五律十首全文:

1. 其一:三峨称绝险,大略势孤生。南极星辰细,中华水木平。仙飚空外起,海鹤夜间声。何日幽栖遂,山潮与结盟。

2. 其二:即此披图记,峨楼远卜居。学佛身将老,为儒梦已虚。狮坪收雪岭,龙马共蘧蘧。

3. 其三:长安犹滞迹,羲洞欲思玄。外国分峨顶,玆山有木莲。尘心因寺息,神水向天悬。白首犍为上,绳绳万古烟。

4. 其四:奇象何能绘,瑠璃(亭名)迥未移。阳坡荣异蕊,缺窍现山魑。岷水台前没,天河槛外卑。笑容应自得,祝肾返无知。

5. 其五:攀践在幽岑,人间一古林。盘陀窥太始,葱岭割重阴。白雪吹香籟,苍龙隐窟心。冲夷深炼药,渺渺下空音。

6. 其六:瓦屋山无尽,诸番限此疆。七天通气冷,三殿引光长。枳木资僧业,烟云厚客装。携君观邃古,广乐远铿锵。

7. 其七:宝墖(即“塔”)木瓢挂,无为养谷神。探河偕老衲,借枕遇遣薪。邛管山形变,平羌江影春。分忧非我事,覆载一闲人。

8. 其八:梅子坡前路,天门处处殊。勋华皆点缀,情性亦虚无。大地诸灵宅,闲云一病躯。木羊与黑虎,洵美伴山夫。

9. 其九:龙池千万劫,迸水贯虚空。路束氤氲半,磬飞杳霭中。高深邻蟒径,通寒佞猕丛。偿得长生秘,休忘造化功。

10. 其十:未可测奇奥,铁牌风雨愁。乘时休离佛,不夜吼高秋。巴岳天根老,邛崃月魄稠。酿花求发绿,世外灏悠悠。

峨眉万年寿镇寺之宝:明万历《普贤愿王之宝》

明万历年间的《普贤愿王之宝》是万年寺的镇寺之宝,也是“峨眉四宝”之一。这枚铜印长宽各13厘米,重4公斤 ,印文为“普贤愿王之宝”,上方刻“大明万历”,左边“御题砖殿”,右边“敕赐峨山”。它是明神宗为母祝寿、敕建无梁砖殿时御赐,是万年寺皇家身份象征,也承载着明代“以孝治天下”理念。

明神宗即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572年至1620年在位,年号“万历”,在位时长48年,为明朝皇帝中在位最久者)他统治前期,在张居正辅佐下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史称“万历中兴”;后期因朝政懈怠、党争加剧等,明朝统治逐渐走向衰落。其统治时期还发生了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对明朝国力影响深远。

峨眉万年寿镇寺之宝:宋代·普贤骑象

万年寺的宋代普贤骑象铜像,是镇寺之宝,也是峨眉山镇山之宝。铜像通高7.35米,重62吨 ,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持如意,趺坐于莲花宝座。其坐骑六牙白象,大耳长牙,象鼻垂地,四腿直立,造型生动逼真,工艺精湛。

峨眉金顶·普贤王--所愿皆成

峨眉山云海 (摄影/逸心)

来源:书法爱好者之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