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烟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09:02 2

摘要:每次踏上这片土地,最先涌入我感官的,是空气里混着的岳麓山茶香与坡子街辣味:岳麓山的晨雾还未散尽,坡子街的米粉店已飘出牛油的香气,橘子洲头的江风裹着橘子的清甜,漫过湘江大桥,与五一广场的车流声交织在一起。这座城,像一本被时光反复翻阅的书,扉页上写着商周的青铜铭文

袁小轩(男,2002年生)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千年以来,长沙似乎总带着这样的气韵。晨雾里藏着酒香与辣味,江风里裹着诗意与烟火。

每次踏上这片土地,最先涌入我感官的,是空气里混着的岳麓山茶香与坡子街辣味:岳麓山的晨雾还未散尽,坡子街的米粉店已飘出牛油的香气,橘子洲头的江风裹着橘子的清甜,漫过湘江大桥,与五一广场的车流声交织在一起。这座城,像一本被时光反复翻阅的书,扉页上写着商周的青铜铭文,内页里藏着唐宋的诗词歌赋,而封底,正印着当代人鲜活的烟火日常。于我而言,“我的长沙”从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段段与历史对话、与生活相拥的记忆,是三千年文脉与人间烟火碰撞出的独特温度。

第一次走进岳麓书院,是个秋日的清晨。穿过挂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的大门,青石板路上还沾着露水,两旁的古樟枝繁叶茂,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来,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讲堂里的木椅泛着温润的光泽,朱熹与张栻在此激烈辩论,八百多年前的辩经声,仿佛还在梁间回荡。我坐在阶前的石凳上,看几位学生捧着书卷轻声诵读,偶尔有落叶飘落在书页间,成了最自然的书签。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的“每一座古书院,都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灯塔”,岳麓书院便是如此。它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湖南人精神的根脉,从王夫之到曾国藩,从杨昌济到毛泽东,无数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将“经世致用” 的思想,刻进了这座城市的骨血里。

午后的橘子洲,总带着江风的清爽。沿着江滩漫步,成片的橘树挂满了青黄相间的果实,风一吹,枝叶沙沙作响,偶尔有熟透的橘子落在草地上,引来几只麻雀啄食。走到洲头,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矗立在阳光下,目光坚毅地望向湘江对岸的长沙城。我站在雕塑旁,望着滔滔北去的江水,忽然想起《沁园春·长沙》里的句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百年前,青年毛泽东在此挥斥方遒,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如今,往来的游人在此驻足拍照,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嬉戏,江面上的游船载着笑声缓缓驶过。时光流转,橘子洲的风景变了又变,可那份藏在江风里的意气与豪情,却从未消散。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长沙的过去,也映照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傍晚的坡子街,是长沙烟火气最浓的地方。刚走到街口,就能闻到火宫殿臭豆腐的焦香,金黄的豆腐块在油锅里翻滚,捞出后淋上秘制酱料,咬一口外酥里嫩,鲜辣的味道瞬间唤醒味蕾。街边的糖油粑粑冒着热气,糯米的香甜混着焦糖的焦香,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我跟着人流往里走,茶馆里传来湘剧的唱段,戏服的水袖在灯光下翻飞;手工银饰店的匠人正专注地敲打银片,叮叮当当的声音与街边的叫卖声交织成曲。有位白发老人坐在巷口的竹椅上,手里摇着蒲扇,跟邻居聊着家常,偶尔给路过的孩子递颗糖。这寻常的画面,却让我想起余秋雨先生说的“文化的终极使命,是让人活得更有温度”。长沙的烟火气,便是这样有温度的文化,它藏在一碗米粉里,在一段湘剧里,在街坊邻里的谈笑里,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深夜的湘江边,别有一番韵味。江风带着凉意吹过,对岸的岳麓山亮起了灯,像一条蜿蜒的星河;橘子洲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晃动,成了水里的碎钻。有情侣坐在江边的石阶上,轻声说着情话;有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弹着吉他唱歌,歌声混着江风,飘向远方。我沿着江边慢慢走,看货轮拖着长长的灯影驶过,听江水拍打堤岸的声音,忽然觉得,长沙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它有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也有五一广场的现代繁华;它能让人在火宫殿的小吃里尝到历史的味道,也能让人在梅溪湖的艺术馆里感受当代的艺术气息。这种古老与年轻的碰撞,让长沙有了独特的魅力,也让“我的长沙”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如今,我会经常去岳麓书院走一走,在古樟树下听听风声;去橘子洲头看一看,感受江风的豪迈;去坡子街逛一逛,尝一尝熟悉的辣味。这座城,就像一位老友,无论走多远,只要回来,就能感受到它的温暖与亲切。它用千年的文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也用鲜活的烟火气,书写着新的故事。

“我的长沙”,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每一页都有新的惊喜;是一杯品不完的茶,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它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生活的鲜活;有文人的风骨,也有百姓的温情。在这里,千年文脉与人间烟火相遇,碰撞出最动人的城市篇章,也让每一个热爱它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与感动。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