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同绘松江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09:11 2

摘要:江水汤汤,细雨氤氲。八十载笔耕不辍,二十二届步履不停。松花江上晨雾未散,人民广场上人潮涌动。5月17日晨,“哈尔滨银行杯”第22届新晚报万人徒步大赛鸣枪启幕。从人民广场出发,走过防洪纪念塔,跨过滨洲铁路桥,直至哈尔滨大剧院,徒步爱好者们用步履同绘松江绿,走读母

江水汤汤,细雨氤氲。八十载笔耕不辍,二十二届步履不停。松花江上晨雾未散,人民广场上人潮涌动。5月17日晨,“哈尔滨银行杯”第22届新晚报万人徒步大赛鸣枪启幕。从人民广场出发,走过防洪纪念塔,跨过滨洲铁路桥,直至哈尔滨大剧院,徒步爱好者们用步履同绘松江绿,走读母亲河。这条徒步路线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新生,今年恰逢《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此次活动被赋予了无限澎湃的期许。

青春与活力

高精尖与科技潮的交融

清晨6时许,参赛者已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向人民广场。有人高举“凝心聚力齐徒步,砥砺奋进新征程”的条幅;有人牵手孩童,稚嫩的脸庞写满期待;还有银发老人结伴而行,步履坚定从容。荧光绿T恤、白色遮阳帽与粉色背包交织成流动的彩带。7时38分,万人徒步大赛鸣枪出发,数千人徒步竞逐启程。

“强科研,强体魄”,一群年轻人喊着口号彼此鼓励加油,充满活力的誓师大会成为全场的焦点。他们就是由160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电科传感队”,他们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年轻且高知,硕士研究生占比50%。

近年来,年轻人已经成为徒步大军的绝对主力。其中,更是不乏高精人才,比如博士、硕士云集的哈药集团技术中心的科研团队,“希望我们的参与,让大家看到哈尔滨的科技感和活力感,让更多的高精尖人才能扎根哈尔滨,建设这座美丽的城市。”哈药集团技术中心的团队负责人说。

奔赴与传承

青丝与白发的步履交响

岁月流转,从2003年至今,新晚报万人徒步大赛已经举办22届,成为闻名全国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路线越走越长,风景越走越美。从孩童到老者,欢声笑语、热血传承,许多人在20多年里不间断地奔赴。

2008年起,哈尔滨知青联谊会团队从不缺席,20余个分组、300余人,他们中大多已年近七旬,最年长者75岁。10余年的徒步陪伴,他们已从曾经的家里顶梁柱走成今天的“家中宝”。家在哈西的老知青们早早出门,如约相聚。他们说:“读报近20载,这是我们与《新晚报》的约定,也是我们老伙伴们年复一年的约定。”

“我已经参加15年的徒步大赛了。”“资深铁粉”张淑芳阿姨细数着过往大赛的点点滴滴,展示着自己盖满印章的徒步护照;孙女小北则奶声奶气地宣布她要接过奶奶的徒步护照,说自己要将它盖满纪念章。

此外,东方金子塔幼儿园孩子们稚嫩的加油声,师范附小三年级同学的徒步之约……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步履的传承。

环保与文明

湿地长卷上的绿色宣言

徒步不仅是行走,更是一场城市文明的流动展览。阳光少年一手举着旗帜,一手拎着垃圾袋,沿途弯腰捡拾废纸和瓶罐。“健康之路,也是文明之路”,一家幼儿园老师的话随着江风远播,深深落在孩子们的心底。

谢尚威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小学生、大学生和老人组成的队伍,他们边徒步边寻找捡拾着路边遗落的垃圾。76岁的王世权自2013年起,年年参加徒步大赛:“路上很干净,咱市民的素质越来越高。”志愿者们说,最开心的不是走了多远,而是看到了这座城市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小心上楼梯”“在这里领水”……这样的温馨提醒,哈尔滨城市职业学院的学生志愿者们不知说了多少遍,他们承担着起点、补给点、终点的志愿保障工作。

公安维持秩序,交警疏导车流人流,城管保洁……多部门协调配合,提前谋划、周到服务,成为万人徒步大赛的坚强后盾。

一场徒步,汇聚的是城市的动能与百姓的热情;一条赛道,连接的是城市记忆与时代风貌。22年步履不息,既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更是对城市文明的深情守望。

今年恰逢《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万人徒步大赛不仅是一项品牌赛事,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精神洗礼。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活力四射、激情奋进的哈尔滨,也让这座城市在不断前行中愈发年轻、愈发温暖、愈发有力量。

哈尔滨日报记者 孙莹 王鸿凌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